2010年辽宁省语文高考试卷.docx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322088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辽宁省语文高考试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0年辽宁省语文高考试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0年辽宁省语文高考试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0年辽宁省语文高考试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0年辽宁省语文高考试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辽宁省语文高考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辽宁省语文高考试卷.docx(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第一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他们不朽,无非是说他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虽然要少得多。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

2、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国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

3、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韩超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丰富了儒家经学。经典文句是凝固的。他的影响会随着时易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他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

4、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他对后市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释的形式来崇高、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得不是鲁国的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是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1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A .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

5、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B .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的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D .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答案】D【解析】D项是解释文化影响衰减现象出现的原因。【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 . 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 .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 “文

6、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B 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是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C 魏晋隋唐是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了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D 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答案】D【解析】论语可靠的记载了孔子的言行, “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错。【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

7、是A 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B 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 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C 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D 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答案】B【解析】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中有保守的思想。【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

8、文言文,完成47题。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

9、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

10、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未尝干人荐举 干:请求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 尚:盛行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身:自己。【答案】B【解析】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教材促织中“并受促织恩荫”的“荫”,荫庇,即为此意。【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 民岂乐为盗哉 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人皆倒囷以应之A B C D【答案】D【解析】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的态度,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原因的分析,是富人们的反应。

11、【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

12、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答案】D【解析】D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答案】(1)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2)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太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解析】(1)译出大意给2分:“大言”、“意”、“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译出

13、大意给2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雨陈与义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14、。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解析】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 (1 )高余冠之岌岌兮,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