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产七大模式.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3320745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2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地产七大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旅游地产七大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旅游地产七大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旅游地产七大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旅游地产七大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地产七大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地产七大模式.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旅游地产七大模式调研报告2012.9城市居民对青山秀水的心理需求,地产企业对大量廉价土地的无限渴望,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急切期待,共同造就了旅游地产的盛宴。在不足4万平方公里的海南岛上,海岸资源已经被瓜分殆尽;另一旅游地产热点云南,从丽江、大理到腾冲、普洱,投资百亿元的旅游地产项目星罗棋布。即使东北边陲的长白山小城,也有万达的百亿元巨无霸正在拔地而起。旅游地产遍地开花,万亩大盘比比皆是。而另一方面,项目落成之日,便是空置之时。旅游地产在中国享受了“天字第一号”的发展狂潮,却也必须独自面对属于自己的成长烦恼。即将开始的旅游地产“下半场”其关注点必须从 “地”向“游”转向。“圈地卖房”的简单思维,

2、当让位于对旅游度假市场的深入开掘与潜心运营。至今,旅游地产模式离完善还相差很远,但多种探索正在进行。万达巨资“造城”;华侨城、华强致力主题公园的打造;观澜湖以高尔夫带动地产;宋城文化“作秀”它们的成功与失败,均为旅游地产“下半场”提供着可贵的经验。一、是地产,还是旅游?在2012年的上半年,房企们做足了“过冬”的姿态,买地面积同比减少了三成,但旅游地产的温度依然炙手可热。2012年一季度,全国旅游地产投资上亿元的签约项目就有近70个,投资总规模达2600多亿元,预计今年全行业投资将超万亿元。房企们的热情也直接传到了二级市场,以“旅游”为旗号的大盘纷纷趁市场回暖上市。6月8日,碧桂园在惠州的十里

3、银滩二期发布,6月9日,恒大进军上海市场的首个旅游项目“启东海上威尼斯”面市,6月22日万达长白山国际度假区精装小户型产品正式开盘。销售业绩大都看好。然而,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如火如荼的景象之后,旅游地产整体游戏规则正在发生变化。“地产为王”的上半场,正在暗中过渡给“旅游为重”的下半场。旅游地产领域已经不再是一片蓝海,甚至已经红得烫手。热风红海当前的绝大多数旅游地产项目,其核心都是“地产”而非“旅游”。“旅游”往往是不挣钱的,只有“地产”才是这场盛宴的主菜。几乎所有的此类大型项目,都要靠地产特别是住宅销售进行“平衡”。如万达、华侨城等开发的旅游地产项目,其可售部分多占到总体量的五成以上。即使如

4、此,万达、华侨城仍算得上“真正做旅游”的企业,在“旅游”方面的投入比例远远高于大多数旅游地产开发项目。更多的企业则是拿“旅游”做面大旗,就在山青水秀之地,直接开建大片住宅开卖。“旅游搭台,地产唱戏”的模式成为当今的绝对主流,其中无疑有现实的合理性,也让先进入的企业获益匪浅。不要说品牌房企,就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也能盆满钵满。据称,胶东一家在房地产业内并不知名的企业,靠在各中心城市塞小广告,一年就卖出了1万多套海景房。但是,越来越多的进入者,也让这个领域变得越来越拥挤。旅游地产已经不再是一片蓝海,甚至已经红得烫手。“假旅游、真地产”如果将旅游地产分为所谓“旅游景点地产旅游商业地产旅游度假地产

5、旅游住宅地产”的不同种类,这几年的主流产品无疑是“旅游住宅”产品,也是大部分开发企业兴趣之所在。为什么要打着“旅游”的旗号?因为拿地便宜。华侨城在西南某城的拿地平均价为80万元/亩,而该区域当时的土地市场价为130万150万元/亩。由万达集团牵头投资的旅游地产项目西双版纳国际旅游度假区,总投资额高达150亿元,拿地成本仅为20万元左右/亩,而西双版纳多数土地价格在50万元左右/亩。可以看出,即使算上搞旅游的成本,土地方面获得的优惠依然相当可观。同时,硬币的另一面则是单纯做旅游,或者做了“太多的旅游”,挣钱并不容易。例如,港中旅2011年年报显示,位于珠海的海泉湾度假区项目2011年业务收入达到

6、4.55亿港元,但是净利润亏损却达到2000万港元,而2010年则亏损了3.28亿港元。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旅游地产产品只有酒店、温泉等,持有物业占比较大,没有可售的房地产项目,使得项目投资回收资金较慢,从而产生了亏损。分析人士认为,其二期将调整产品结构,增加更多的可售物业。旅游地产的“表里不一”一直令人非议。但从行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这种“旅游搭台,地产唱戏”的模式,既是现实,也是必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的旅游业刚刚起步,“人人都挣钱”属于的阶段。于是,一批外资和“个体户”纷纷投资旅游餐饮、酒店等单体业态。但到了90年代后期,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马,旅游投资开始显得不合算了。“

7、大家开始形成了一个共识,旅游投资数额较大,周期比较长。投资周期一般八年。三年五年的账不敢算,因为做不到。”国际旅游投资协会总干事王琪说。与此同时,地产等行业正在蓬勃兴起。“一对比,搞旅游投资的企业心里头就非常的不平衡,”王琪说,“就开始跟地方政府讲价钱。你要让我投资做旅游,政府就要拿土地做补贴。这样就形成了旅游地产的模式。”不过,最终让“旅游地产”发扬光大的并不是传统的旅游企业,而是大量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涌入。对于地方政府、特别是缺少产业基础的地方政府来讲,手中的山水和土地是发展当地经济唯一的筹码;而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旅游则成为拿地时最得心应手的好故事。“现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有27家省市

8、自治区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王琪说。另一方面,旅游地产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投资,至今仍处于“三不管”的状态,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国家旅游局不管他们主要职责是监管旅游市场的秩序;发改委是“也管也不管”因为旅游投资属于第三产业,理论上不需要到国家发改委报批;还有建设部、国土局,但涉及这些部门的主要是土地部分。“事实上,县一级的人民政府就可以完成整个项目建设所有的手续。因为县一级人民政府已经有土地的审批权限了。”王琪说。一面有巨大的需求,一面没有很多的羁绊,当中心城市的土地资源渐趋紧张,远处的旅游地产毫不意外地成了一场“干柴遭遇烈火”的恋爱。驶向红海这些年来,全国旅游地产总体量有多少?记者

9、迄今仍没有看到准确可靠的统计。业内几家知名地产研究机构手头均没有专门的统计数字,官方机构关于房地产投资的统计中并没有“旅游地产”这个分类,而国家旅游局每年公布的旅游业投资总额,和“旅游地产”也不怎么搭界。当前国内媒体引用的都是一个非常含混的数字:“至2010年,国内旅游地产投资已经达到3000亿元”。尽管无法量化,但人们的共识是:旅游地产已经“非常多”,甚至是“太多了”。可以肯定的是,旅游地产领域已经不再是一片蓝海,甚至已经红得烫手。伴随竞争者的蜂拥而入,原来以土地为支点的开发模式,也逐渐面临挑战。首先,旅游资源越占越少。“大量的旅游资源特别是东部地区的旅游资源,都被先进入的企业圈完了。王琪说

10、,”“现在要找旅游资源,只能往西边看,比如新疆、西藏等地可能还有机会,东部的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好的资源已经很难找了。”以滨海项目为例,“一线海景资源已经被瓜分光了,现在企业能拿到的大多是二线海景资源。”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资深项目经理罗璇说。而且,“即使有优质旅游资源,也往往掌握在政府手里,企业很难拿到。”以前,地方政府多未曾认识到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仅仅将其作为招商引资的补偿性筹码。而现在,“地产归地产,旅游归旅游,一码归一码”渐成趋势。“除了一些有核心产品的强势品牌企业,比如万达和华侨城等,一般的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谈项目都不再那么容易。”一位业内人士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旅游

11、地产项目越走越远,越来越接近一些“穷乡僻壤”,因为这些地方更急需招商引资,有着更为低廉的地价。其次,“旅游地产”圈地、破坏环境、违反国家土地法规的非议一直不绝于耳。国家关于土地管理的规定越来越严,对以旅游为名搞地产项目,控制渐紧。例如,今年央行和国家发改革委、旅游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指出,对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城市水源地的观光农业等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发展的旅游项目,应严格禁止或限制发放贷款。对于可能借旅游项目名义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应从严审查。在旅游地产项目中,土地指标一直是开发企业和地方政府博弈的重点。开发企业拿不到足够的

12、土地,就不肯开工建设旅游区;而地方政府不肯过早放地,担心开发企业拿到了地就不肯做旅游,博弈之中充满了变数。一个在安徽做项目的企业,要1500亩建设用地,承诺给当地做一个景区。政府答应之后,先给了80亩,又再给100亩,但开发企业一直不开工,开发企业的底线是:不够500亩地,你甭想让我开工!不过,总体上看,历经几年的磨合,旅游地产的行规已经逐步被双方认可。“这几年走下来,政府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企业也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所以总体上看,已经可以配合得很好了,相互不需要藏着。”王琪说。但是,无论地方政府还是开发企业,都能感到土地指标越收越紧的压力。“说是五千亩、六千亩,真正有建设指标的一般只有三五百亩,

13、八百亩可能就是最多了。绝大部分都是所谓的旅游用地、绿化用地、景观地,地方政府还要分期、分批一点一点地给你。干一点给一点,给不了那么多。王琪说。“很多项目,前期谈的时候,地方政府热情高涨,开发商也非常乐意投资。等轰轰烈烈谈完了,才发现土地拿不下来,或者是变性变不了,最后都卡住了。”罗璇说。大量的旅游资源从土地性质上属于农地、林地,即使会有一些政策上的通融,大规模变性仍然非常之难。“从前的开发商,往往是一拿拿下一座山来。这样才可以有战略地去开发。但现在这种拿地方式已经开始变得不可能了。”罗璇说。旅游地产变得越来越难做了。但它未来面临的最主要难处可能还不在于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原有的“真地产”

14、开发模式中潜在的矛盾和挑战局中变数。低价圈地、大举卖房,简单的“旅游地产”令不少房企尝到了甜头。但现在,市场对这种模式提出了挑战。多少千亩起步的大盘,从建成之日就开始空置,销售遥遥无期。恒大启东和碧桂园惠州项目业绩颇能令人满意,但应该看到,这两个项目都背靠中心城市,主打的还是“一小时生活圈”的概念。即使没有“旅游”旗号,这样的项目也容易在楼市回暖中抢先复苏。远离都市的资源型、目的地型项目无疑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一些开发企业也开始对这样的项目心生谨慎之心。日前,一位地方开发商对记者谈起,某名山脚下有块旅游地产用地联系转让,他看都没去看:“那地方有多少城市人口?我的房子卖给谁?”调控让市场变得冷清,

15、也让开发企业和消费者变得冷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原有的“真地产”开发模式中,潜在的矛盾和挑战。价值难题根据海南一家做产权酒店的内部统计,购买自己产品的客户,第一年大概有50的人来休假,第二年大概有30%的人来住,第三年则只有10%的人来住了,来的频度越来越少。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来度假的人从数量上是逐年递减的,其实大家并没有那么强的度假居住的需求。”一位旅游地产项目的营销人士说,现在担心的不是短期的市道冷清,而是购房者的偏好是否会从此转向。如果旅游地产一年去不了一趟,去了天天在打扫卫生,这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也不是一种令人满意的资产。除却最初的“休闲度假时代来临”的口号和概念,作为非刚

16、性需求的旅游地产逐渐面临向客户证明自己价值的难题。“在离城市很远的山清水秀的地方开发住宅,起初肯定会有些城市人群冲动性购买。但是过了这么些年了,该冲动的人或许已经冲动完了。他们会发现,实际上很不实用,即使买了远方的房子,也不见得一年能去几回。罗璇说,”“可能那房子买的时候觉得不贵。但是再仔细一想,并没有合理的效用。”这两年推动旅游地产前行的,更多的是投资因素。而且,“它的投资收益不是来自可以收到可观的租金。主要还是靠转售挣差价,实际上还是一种炒房的概念。”罗璇说。而炒房炒到最后,仍需要真正的需求接盘,不然这个链条就难以持续运转。相比于国外的旅游地产项目,国内的旅游地产产品,仍然缺少清晰的财务模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项目销售中常见的“三年包租”,虽然有“租金”收入,但显然不是真正市场化收益水平,更像一种让利式的营销。相比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