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一轮复习练习题(七上有).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319844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6年一轮复习练习题(七上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06年一轮复习练习题(七上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06年一轮复习练习题(七上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06年一轮复习练习题(七上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06年一轮复习练习题(七上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6年一轮复习练习题(七上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年一轮复习练习题(七上有).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下)先秦(春秋战国)( A )1、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A )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的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D )3、齐桓公和晋文公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不包括A.积极改革内政 B.发展生产 C.改革训练军队 D.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B )4、齐桓公建立霸权的主要方式是 A.管仲改革 B.尊王攘夷 C.组织会盟 D.城濮之战( D )5、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夷”在当时的含义是 A.指东方少数民族 B.指东南少数民族 C.指北方少数民族 D.泛指各少数民族( B )6、春秋时

2、期,齐国和晋国能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A、 地理位置靠海,盛产鱼盐 B、在内政、生产、军事方面进行了改革 C、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边疆 D、都确立了封建制( A )7、齐桓公首先建立霸权的主要原因是 A、国富兵强 B、尊王攘夷 C、葵丘会盟 D、城濮之战( C )8、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的是: A、管仲改革 B、尊王攘夷 C、葵丘会盟 D、城濮之战( C )9、春秋时期同晋国争霸中原的诸侯国是 A、齐 B、吴 C、楚 D、秦( C )10、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 A.商朝 B.西周 C.战国 D.秦朝( D )11、战国七雄是 齐楚燕韩 齐鲁吴越 燕卫晋宋 赵魏秦 A.B.C.D. ( D

3、 )12、我们知道历史上的成语故事“退避三舍”是发生在A.马陵之战 B.国人暴动 C.牧野之战 D.城濮之战( A )13、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不包括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A )1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最主要原因是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A )15、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A.齐国 B.晋国 C.吴国 D.宋国( C )16、战国七雄中,下列哪几个国家原来是春秋五霸的霸主 A、齐、楚、燕 B、楚、韩、赵 C、齐、楚、秦 D、赵、魏、秦( A )17、“三家

4、分晋”指的是哪三家: A、韩、赵、魏 B、赵、燕、齐 C、韩、楚、齐 D、秦、魏、燕( D )18、下列哪一战役后,东方六国再也无法抵御秦军的进攻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B )19、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在最西边的是 A.楚国 B.秦国 C.晋国 D.齐国( B )20、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器的使用 B.牛耕的使用 C.封建制的确立 D.水利工程的修建( D )21、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石制工具的出现 青铜农具的出现 铁制工具的出现 牛耕的出现 A.B.C.D.( C )22、“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5、这是对战国时期哪一现象的评价:A、经济恢复 B、交通运输 C、水利兴修 D、边疆开发( D )23、效果显著的商鞅变法出现在战国时期的 A.齐国 B.韩国 C.魏国 D.秦国( B )24、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包括 A.土地私有 B.整顿内政 C.奖励耕战 D.建立县制( A )25、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是 A.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 奖励耕战 C.按军功授爵 D. 建立县制( D )26、商鞅变法没有体现重农政策的措施是 A.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买卖 C.奖励耕战 D.建立县制( C )27、对于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国的房间经济得到了发展 B、秦国的战斗力得到加强C、奴

6、隶主贵族的特权得以保留 D、秦国逐渐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C )27、下列选项中,属于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变法顺应里封建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 变法得到所有贵族得拥护变法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敢于同旧势力进行斗争 A、 B、 C、 D、( D )29、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直接目的在于A废除奴隶制度 B、增加财政收入 C、废除井田制 D、取得军事上的优势( C )30、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最主要的影响在于:A、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B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C、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 ) 3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物质条件是 A.城市的繁荣 B.工商

7、业的发展 C.农业生产的发展 D.封建经济的发展( A )32、促进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 C.政治巨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 A )33、成为我国封建文化正统思想的是 A.孔子的学说 B.老子的学说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B )34、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孟子( D )35、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是 A.诗经 B.道德经 C.春秋 D.论语( C )36、在“百家争鸣”中,主张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是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A )37、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诸子百家”学说是儒家

8、道家法家墨家 A. B. C. D.( B )38、下列哪一主张属于孔子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温故而知新”C.“兼爱,非攻” D.历史向前发展,后代总胜过前代 ( B )39、以下关联中,错误的是A.孔子论语 B.孟子道德经C.韩非韩非子 D.孙武孙子兵法( A )40、诸子百家中对我国封建统治阶级影响最大的两家是 A.儒家、法家 B.道家、兵家 C.法家、道家 D.儒家、兵家( D )41、下列历史现象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是 A.诸侯国纷争 B.社会大变革 C.百家争鸣 D.世袭取代禅让( C )42、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提倡的

9、教学方法是 A.学习和思考相结合 B.启发诱导C.因材施教 D.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D )43、下列关于春秋争霸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打击了奴隶制,推广封建制 B、“尊王攘夷”,维护了周王室的统治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 D、争夺土地人口的兼并战争( D )44、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 管仲改革 城濮之战 勾践灭吴 葵丘会盟 A.B.C.D.( B )45、我国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封建社会的 A.战争 B.变法 C.讲和 D.革命( A )46、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 C.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D.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

10、( B )47、对春秋战国争霸战争的影响评价不正确的是 A.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B.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的混战 C.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D.促进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A )48、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对诸侯国发展的趋势叙述不正确的是 A.数量越来越多 B.由分裂到统一 C.数量由多到少 D.由弱到强( D )49、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和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是否涉及军事方面 B. 是否涉及经济方面 C.是否涉及政治方面 D.是否由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A )50、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发展迅速,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建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

11、为争霸而注重生产 C.农民得到大量的土地 D.商鞅变法的推动和重农抑商思想的盛行( D )51、以下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 长平之战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 李冰修筑都江堰 商鞅变法 A.B.C.D.( D )52、战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 A.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B.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C.地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D.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C )53、见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图,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明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A.牛尊的制作材料上 B.牛尊的腿上 C.牛尊的鼻

12、子上 D.牛尊的背部( B )54、战国时期出现政治、经济大变革的最主要原因是A.地主阶级为了发展封建经济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地主阶级为了发展封建经济 D.地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 C )55、春秋以来,“贵族占有大量私田。战场上立功的将士,拥有雄厚资财的大商人,也占有大量土地,他们成为新兴地主。”对此不正确的说法是 A.这里的“贵族”应当指奴隶主贵族 B.纷争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当时的社会转型C.春秋战国的农业排挤了商业D.新兴地主的壮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铁农具的使用( D )56、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个人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