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316520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芜湖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芜湖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芜湖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芜湖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芜湖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芜湖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芜湖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芜湖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根据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的目标,结合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总体要求和芜湖市信息化的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环境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我市信息化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信息化战略和“数字安徽”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统筹管理、规划引领,低本高效、资源整合,应用牵引、带动产业”为原则,全市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初步呈现“五化并举、两化融合”的格局。第一节 通信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全市信息化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市电信、

2、移动、联通累计总投资17亿元,主要用于城市基础光纤环路、3G网络,基本实现了光纤到村、3G网络基本实现城市、县城、镇(村)全覆盖的目标。我市互联网出口为华东地区在安徽的两个分节点之一,国际互联网出口450G,国内网络出口1000G,居全省第二。芜湖市中广有线已建成覆盖全市的HFC网,网络带宽扩展到860MHz,以光节点为单位的光缆信号基本覆盖了全市用户。“十一五”末,全市拥有固定电话56万户,家庭普及率达到73.6%。互联网宽带用户23万户,家庭普及率30%。移动电话用户数220万,人均手机普及率达到95.6%。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全面展开,预计2011年底完成。第二节 信息资源整合全面展开“十一

3、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和共享利用。政务网络资源得到全面整合,信息化基础及共享平台建设逐步展开,基础数据的共建共享规划和试点项目深入开展,取得明显的成效。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得到深度整合。我市抢抓社区信息化、惠民直达工程等省级试点的机遇,对全市电子政务基础网络进行了深度整合。全市电子政务专网延伸到所有市、区、街、居(村)的政府部门,另提供一条电路用于接入国际互联网。解决了多年来全市政务网络建管上存在的重复建设、多头管理、互通困难的问题。试点项目带动全市电子政务基础平台整合。全市统一办公平台采用“以租代建”方式于2009年上线并全面服务各政务部门。大大降低了全市电子政务的建

4、设管理成本,消除了大量潜在的“信息孤岛”,并为市级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办公和绩效考核打下基础。从“数字城管”项目入手探索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以下简称“GIS”)资源的共建共享。按照“强GIS”应用部门适度建设,“弱GIS”应用全部整合到一个共享平台,将节约财政资金近3000多万元。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展开试点。我市以省社区信息化试点为契机,协同公安、社保、卫生、计生、房管、教育、民政等各相关单位,以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以人口、房屋数据为基础,以基础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为依托,初步探索了全市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的路子。由我市企业开发的该产品和实施模式已向省内城市推广,并接受无锡等地市的考察取

5、经。第三节 “两化融合”全面展开“十一五”期间,全市企业信息化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规模以上、特别是大中型制造类企业的信息化(ERP、PDM、SCM、CRM)应用全面展开,促进了它们向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变。以奇瑞汽车为代表的全市26家企业通过了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评审,我市获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称号。二是电力、油品、金融、军工、卷烟等行业的国有企业信息化水平继续领先全市总体水平。三是“两化融合”培育了新兴产业的生长,如美的运输公司通过3S技术的应用,打造了像“安得物流”等第三方物流上市公司。鑫龙电器成立了自动化研究所,促进其由产品制造商向集成方案提供商的转变,并成功参与奥运场馆功

6、能系统的设计、建设。四是大批中小加工类企业的信息化也已从单项、单机应用向全面集成、第三方外包等方式转变,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五是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促进软件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吸引了像金蝶、用友等软件企业的落地,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服务环境。第四节 国家和省级示范工程突显芜湖特色社区信息化省级试点模式向省内外推广。2007年,我市被批准为省级首批社区信息化试点城市。按照“0553模式”,建立了统一的社区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一站受理、一点办结的目标),在社区建成数字资源集散站、数字文化传播站、数字学习“充电”站、数字生活“加油”站、电子竞技辅导站五个站点;构建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居民社保管理

7、系统、社区民政管理系统、计划生育管理系统、社区便民综合服务系统五大系统;提供智能小区管理服务平台、网络文化服务平台、居民终身学习平台等三个平台。为市民提供了更快捷、更全面的服务。目前,已建成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50个,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信息化试点项目率先获国家验收。作为国家级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城市,我市宽带数据网已覆盖所有县区、乡镇和行政村,自然村覆盖也正在推进中。所有试点村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网页,广播电视、电脑和电话“三电合一模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培训了一支农村信息员队伍,基本解决了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8、,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实现了“信息惠农”的初步目标。“数字城管”国家项目稳步向全市域覆盖。我市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三批“数字城管”项目建设单位。该项目于2010年获国家验收,我市在数据、视频等资源的共建共享的做法获专家组的高度肯定。该系统按照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管理法,完成了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基础平台建设,初步完善了“监督中心”与“指挥中心”运行体系,实现了城市管理由粗放向精细、由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由突击应付向日常监管的转变,催生了“大城管”格局的形成,成为我市城市综合管理、文明创建的技术保障。“金盾工程”成为全国典范。加强“金盾”工程建设,完成了公安网络的改造和有线、无

9、线通信建设,公安VoIP电话系统覆盖率和一线民警无线通信装备配备率达到了100%;治安、交通、金融、网吧视频监控探头覆盖了全市重点复杂地段与场所;同时,开通了三级网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网络会议系统开通至全市所有的基层所队,实现了数据、语音、视频的“三网融合”。此外,我市的“金安”工程稳步推进,网上行政审批工程初步实现“一站式”审批管理,政府资金网上结算工程实现了全市行政事业结算单位的远程报账和财务信息查询,“五险合一”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教育信息化等系统工程均取得明显进展。第五节 信息产业发展为信息化提供坚实基础电子产品制造业特色鲜明、亮点频呈。2010年,全市电子产品制

10、造业销售收入达到150.6亿元,实现利润9.55亿元。其中,汽车电子类产品占62.85%,实现利润5.12亿元,以大陆VDO、埃泰克、伯特利为代表的汽车电子企业迅速成长,奇瑞汽车的技术瓶颈渐次突破。2010年,全市在建规模以上工业项目17个,项目总投资为216.85亿元,其中三安光电、德豪润达、台达电子等投资超十亿元项目落户芜湖。长信科技、鑫龙电器成功上市。通信与信息服务业成长迅速。2010年,全市总收入达到25亿元。其中,网络与基础通信业务总收入达到12亿元,实现利润4.2亿元;软件与系统集成服务业总收入突破3亿元;新增服务业外包企业52家,总收入达5020.4万美元。“十一五”期间,我市引

11、入科大讯飞、用友、金蝶、东软、中软和银江电子等多家知名信息服务企业,10家以上企业具有三级以上系统集成或CMMi2资质、智能建筑施工资质。此外,芜湖软件园、芜湖外包产业园和皖江电子商务中心的设立,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以软件开发、服务外包、软件教育等为主导的企业30余家,为我市信息化项目建设与系统运维提供了技术、人才保障。数字内容与互联网服务产业方兴未艾。我市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包括芜湖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和瑞文化科技产业园、动漫产业孵化中心等众多项目相继入驻或运行,总投资超过40亿元,已经形成年产值超过4亿元。以芜湖手机报、HOUSE365、芜房网、华夏通为代表的互联网

12、服务企业的培育或引进,标志着我市信息化向多领域渗透、市场化运作和移动互联网方向发展。第六节 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管理逐步规范项目建设与系统运行管理逐步规范。芜湖市信息化办公室成立于“十五”末,发端于政府网站建设、运行。进入“十一五”,按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数字安徽”要求和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遵循信息化的科学规律,探索出“统筹管理、规划引领,低本高效、资源整合,应用牵引、带动产业”为特色的一条路子。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芜市发200618号、芜政办20118号文件为依据,从机构、人才、资金和项目监管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履行“规划、协调、建设、运行”职能,基

13、本改变了“重建轻管、重硬轻软、重复建设、孤岛林立”的局面,逐步实现了“统一领导、顶层设计、集中管理、资源整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格局。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有力。进入“十一五”以来,面临技防投入不足、基础信息分散、法规制度滞后的局面,我市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按照“统一领导、协同管理、安全可控”原则,基本保障了我市网络与信息安全。遵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大力发展、积极利用、科学管理”互联网的要求,网络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截止2010年底,我市网站数达到5500余家。我市“市民心声网”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芜湖新闻网爆料投诉、皖江明珠网的新闻督办反馈系统与其它媒体相互补充,5年来市民反映问题和意见10万余条

14、,各个网站的回复率都保持在98%以上。构成了新闻监督、网络信访、议政、办事、咨询、投诉多种网络问政形态,政民互动进一步加强。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形势“十一五”期间,芜湖市信息化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全市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大局,取得骄人成绩,经验弥足珍贵! 第一节 与区域发展目标的差距芜湖的信息化总体水平与先进地区和国家信息化总体战略目标尚有明显差距,信息化与区域产业转型、城市化进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融合广度、深度尚显不足,信息化要素作为建设“创新、和谐、优美、幸福”芜湖的基础支撑和战略资源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主要矛盾在于信息化体系运行的高度协同要求与经济社会系统总熵高速增长

15、之间不能充分调和。第二节 面临的形势与机遇当前,我国面临经济结构全面转型、社会管理日益繁重的背景,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机遇前所未有。我市在皖江城市带“一轴双核两翼”战略布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求我市在示范区建设中先行先试,提升城市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在区域竞争中占据新的制高点。作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中心城市,只有自觉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各项改革,有效整合和集约利用信息资源,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市持续发展的动力。无为县和沈巷镇划入芜湖推动了芜湖大城市框架建设,围绕统筹城乡、跨江发展,信息化要主动融合、率先推进。如何利用物联网、3G技术、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和我市“数字芜湖”取

16、得的有利条件,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启动“智慧芜湖”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服务我市城市化的进程,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提供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既是全市信息化发展的机遇,也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创新、和谐、优美、幸福”芜湖的基础工程。第三节 面临的挑战与风险信息化进程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决定了“一把手”工程和资源整合原则的重要性。信息化管理只有解决了阶段目标与长远基础、绩效评估与持续投入、应用需求与技术保障等矛盾,才能使信息化成为区域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放大器和催化剂。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应用需求和技术驱动相结合,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我市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实现率先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