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费尔巴哈提纲.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331232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 费尔巴哈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二讲 费尔巴哈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二讲 费尔巴哈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二讲 费尔巴哈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二讲 费尔巴哈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 费尔巴哈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 费尔巴哈提纲.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思考题:1、怎样理解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实践观点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2、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世界观相比,马克思提纲中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的根本特点是什么?3、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理解人的本质问题的?与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相比,提纲在人性论上的理论特点是什么?4、怎样理解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世界观在党性与科学性的关系问题上的辩证统一?5、怎样理解马克思的正确世界观与科学方法论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6试阐述提纲产生的必然性。原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

2、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

3、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

4、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改革。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

5、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以.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七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八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

6、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十一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写于1845年选自中文第2版第1卷第5861页原著解读一、概述以实践为核心的新世界观部分:第一、二、三、八条人性论部分包括第四、六、七条哲学观部分包括第五、九、十、十一条二、以实践为核心的新的世界观第一条马克思突出表达了自己在哲学世界观上的新观点即实践的观点。第二条在理解这一条时要避免从单纯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在提纲中,马克思的认识论和历史观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一点本身就是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所强调的一个方面。第三条马克思在这里是从人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阐述实践观点的内涵的。

7、第八条马克思在这里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的角度阐述了他的实践观念。(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基本原理。)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第四条在这一条提纲中,围绕对生活世界的“二重化”即异化问题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一方面批判了费尔巴哈人性论的根本缺陷,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以实践为基础的人性论作了正面的阐明。第六条马克思在这一条提纲中谈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揭示了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其二,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问题上的观点。第七条在这一条中,马克思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人的本质。(揭露旧唯物论的唯心史观及其根源,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8、四、新哲学观新旧唯物主义对立的社会基础、阶级根源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显著特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费尔巴哈指出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界的本质;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自然的创造者。人是这样的自然物,它可以通过自然而完善自身的本质,并使之成为“人化自然的本质”。费尔巴哈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规定人的本质,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在于人有类意识,“人同时既是我,又是你,他能替别人设想,正是因为它不仅以他个体的为对象,还以来的类,他的本质为对象。”但是类意识是关于无限性或者无限者的意识,人是有限的,但是他的意识对象却是无限的,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称为人本学的重要任务,费尔

9、巴哈的逻辑是这样:人只能把他的意识的无限本质对象化,并在对象上认识自身。也就是说从作为“类”的人中,抽象出某些本质属性来。这个对象化的东西,就是费尔巴哈语境下的人的本质,也就是马克思笔下的“抽象的人”,它在过去一直被称为上帝,而现在费尔巴哈发现它其实就是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把这样的本质归结为“理性”、“爱”和“意志力”三位一体的统一。通过这种逻辑,费尔巴哈把基督教颠倒了的东西重新颠倒过来,在费尔巴哈眼里:上帝即是人的本质。因而,费尔巴哈从人的抽象需要出发,揭示了宗教的虚幻性.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解释与阐发一、概述 1845年春天,由于受到当时的法国政

10、府的迫害,马克思被迫从巴黎迁到了布鲁塞尔。在布鲁塞尔期间,马克思就自己理论研究中的心得写下了一个提纲式的笔记,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马克思当初写提纲时并没有准备把它发表出来,提纲的出版是在马克思逝世之后由恩格斯完成的。1888 年,恩格斯在出版他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把提纲作为该书的附录发表了出来。为了能让读者更容易地理解提纲的内容,恩格斯还对它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给这个附录起名为“马克思论费尔巴哈”。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标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前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在发表这个提纲时另外加上的,在马克思自己的笔记本中,这段文字的标题是“关

11、于费尔巴哈”。 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提纲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它蕴含着马克思在经历了思想的艰苦跋涉之后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作为对费尔巴哈哲学之批判的提纲同时也意味着马克思告别了旧哲学的最后一站,开始了新世界观的征途。 为了更好地了解提纲的理论背景,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发展的历程。马克思是通过接受“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来开始他的理论生涯的。“青年黑格尔派”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黑格尔(Hegel,17701831)逝世之后)在德国思想界出现的一个哲学一政治团体,它以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意识”作为自己的理论盾牌,宣扬一种纯意识形态的自

12、由观念。马克思1839年的博士论文就渗透着这种思想观念。1842年,马克思进入一家资产阶级的报刊-莱茵报编辑部工作,这一时期,马克思用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国家观对普鲁士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莱茵报的一年多时间里,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变,他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黑格尔理想化的唯心主义国家观在现实的国家面前是软弱无力的,普鲁士国家只对私人利益负责。这使他最终放弃了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在1843 年开始接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的“人”要比黑格尔的“国家”理念现实得多。密切地关注现实,关注普通劳动人民的利益,是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不断向前进的动力。与马克思相

13、比,“青年黑格尔派”的其他成员在这方面就要差得多。他们大多以精英人物自居,满足于在思想的王国里高谈阔论,因此,在马克思的世界观水平不向前进的时候,他们却一直停留在思维的“藤椅”上做概念的游戏。马克思在1843年写的未完成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标志了他对黑格尔哲学世界观批判的开始。之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等著作中,马克思都涉及到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事宜。尽管事实上马克思在提纲之前还尚未找到全面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科学方法,但可以这么说,在1845年的时候,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世界观唯心主义特性的清理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就马克思与费尔巴哈思想的关系而言,情况就不同了。自1843年开

14、始,马克思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从事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活动,尽管几乎是从这一转变的一开始马克思就发现了费尔巴哈思想的某些局限性,并且也自觉地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方法的理论视域推广到了经济生活的领域,但在1845年之前,马克思对于哲学人本主义思维方法本身却一直没能进行有效的批判。在其间的近两年时间内,随着经济学、历史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也曾意识到在理论的基本构架上立足于现实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对从现实出发的科学思维逻辑已经有了很清醒的认识,但由于在哲学世界观的立足点问题上尚未明确提出一个能代替人本主义的新的观点,因而,即使是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也未能在世

15、界观的思维模式上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 1845年3月,马克思为了批判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对经济学又作了一次更加深入的研究,这对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与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不同,李斯特是国家保护主义的代表。在这之前,斯密、李嘉图等人的经济学研究使马克思产生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势,即从私有制现实出发的理论必然与工人阶级的利益相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方法的批判,尤其是对其作为科学规律的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就是一个证明。对李斯特经济学观点的批判使马克思的这一思维定势得到了转变。李斯特从国家利益出发反对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提出了与世界主义相对立的国家主义以及与交换价值相对立的生产力这两个基本观点。在对李斯特的观点的批判中,马克思逐渐认识到,只有彻底科学的才是真正人道的,只有从现实的物质生活出发才能够真正得出符合无产阶级利益的结论。把马克思评论李斯特文章的手稿与在这之前所写的神圣家族相对比,便可清晰地发现马克思思想的这一转变。因此,在1845年春天,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已经给他提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