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330515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到科技创新的各个方面。同时,科技创新要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供新的科学认知和持续有力的技术支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鼓励个性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创新思维和创造发明,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

2、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努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尊重人,依靠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而宏大的人才基础。必须坚持正确的科技价值观,弘扬正确的创新理念。坚持爱国奉献、科教兴国、创新为民。树立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贡献中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高尚人生观。认知发展规律,更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民健康幸福,保障国家和社会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文明持续发展。坚持与发展科学伦理,恪守科技创新行为准则,珍惜与尊重生命和自然,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平等权利,

3、保护生态与环境,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协同进化。防止和避免因科技被滥用带来对安全、公平、环境、健康乃至对人类持续文明的威胁和损害,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基本伦理。必须完善鼓励和保障创新的法律体系,创造公平诚信、创新友好的市场环境。将鼓励和保护创新列为重要立法原则之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健全的法律体系激励、规范、协调、保护创新创业行为。着力创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竞争环境,促使企业自觉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形成官产学研紧密结合、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创新生态,有效实现技术创新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社会共创共享。必须建设先进创新文化,在全社

4、会形成鼓励尊重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与氛围。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气。大力提倡敢于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创业,尊重科学创新、工程技术创新、经营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尊重,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开放合作。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倡导和树立追求卓越、自主创新的勇气和自信,鼓励提出新的科学思想、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创造新的知识、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和技术发明。鼓励竞争,促进合作,宽容失败。尊重和鼓励好奇心、创造性。崇尚理性质疑,尊重学术自由,创造科学民主、和谐合作的创新环境和学术生态。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受传统束缚,不受利益干扰

5、,坚持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任何研究工作都应接受实践、同行、市场和历史的检验。鼓励知识、技术的传播和转化,鼓励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增强全社会对科技的理解,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进一步营造激励创新的环境,努力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结构合理的创新队伍。必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

6、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创新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完善鼓励支持创新的法律政策体系、财税金融体系,建设完善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和科学传播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基础、政府政策引导和服务、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孵化、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政府采购、园区集聚等的有效机制。国家创新体系整体布局应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安全需求,适应世界科技前沿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区域经济社会

7、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必须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三者协同、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创新投入方式和增长机制,符合创新规律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与共享制度,科学公正、注重实际贡献的评价标准与评价制度和正确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奖励制度,以及建立完善审计监督制度、有效纠正创新政策缺失制度,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与管理的信用和责任机制。改革完善符合国家目标的大科学工程立项、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开放共享的国家科技基础设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科技创新的若干重大关系,统筹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自主创新、重大系统集成创新的协调发展;统筹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高技术创新、知识技术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

8、化的协调发展;统筹科技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统筹发挥老中青各类科技人才作用;统筹创新队伍、创新基础设施、创新文化和创新制度建设的协调发展;统筹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和谐文明、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人民健康幸福服务;统筹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合作的协调发展。坚持独立自主,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创造和平和谐、全面开放的国际交流合作环境,畅通信息、人才、知识、技术交流渠道,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继续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高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水平,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保障国泰民安。自20世纪中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

9、国逐步引入现代科学分析与论证的理性思维和方法,这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步提升了我国在世界科学技术中的地位。但从目前的科技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趋势看,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及能力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科学思维创新不足、民众科学素养的相对缺乏以及科技手段与方法上的落后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到科学事业本身的发展。在具体的科学领域,我国对现代科学方法的掌握大多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例如,在军事领域,以美国为首的科技大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掌握了武器精准制导方法,而我国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在农业领域,转基因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应用于作物育种,而我国直到20世纪末才掌握转基

10、因的方法;在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诸如DNA测序等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几乎全部来自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从支撑高科技发展的重要仪器设备状况看,我国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如等离子质谱仪、核磁波谱仪、高档激光干涉仪等,我国基本处于空白。影响我国创新方法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教育方式不利于创新方法,严重影响科研活动中思维的创新目前的应试教育体系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灌输式、记忆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主要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缺少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方面的引导和训练。而美国从中学开始就有方法学的课程,采取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从小

11、培育青少年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海外留学人员之所以在回国创业中能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取得更突出的成就,主要是因为在国外受到了良好的创新思维与模式、科学方法的培养。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科技发展以跟踪模仿为主,自主创新较少。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专利的申请以及获取专利的数量上。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获得的美国专利授权量只占其总量的0.12%,尚不及港台地区的数量(香港0.13%,台湾3);大陆多数学科发展滞后,属于世界领先的学科很少。2.科技界对创新方法的认识与关注程度不够我国创新方法研究之所以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与我国科研人员对方法的认识和关注程度不够有关。早在80年前,蔡

12、元培先生就曾指出:“昔日所教授者,如理化、历史、地理等课,皆为前人之研究成果,言进程及方法者极少,今当注意方法问题。”长期以来,这种真知灼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术界对创新方法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内大多数专业学术期刊很少发表关于本领域科学思想与方法的理论性论文;相比之下,像世界著名杂志自然和科学却非常重视刊登这类文章。第二,国内大多数专业教科书没有对本学科领域的思想方法发展及其演变进行系统地介绍,也很少有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本学科的科学方法展开讨论。第三,我国科学方法游离在科学研究之外,研究方法学的大多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方法研究和方法应用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第四,在一些课

13、题申请书中,对研究方案、技术路线重视不够,甚至简化为研究步骤,对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思路的创新性及其深层意义缺乏思考,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科研成果的质量。3.目前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不利于创新方法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对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研究能力的评价标准有失全面性。第一,在评价科学基础研究成果时,我国普遍采用以SCI收录作为标准,将其作为个人评职晋级和衡量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实力强弱的主要依据之一。虽然SCI收录及其影响因子对于科研成果评价具有积极作用,但其并不能全面反映学术研究以及成果的实际情况,因为许多思维性、方法性的重要问题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14、很难在收录自然科学领域文章为主的SCI中出现。SCI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科技的健康发展。第二,过分强调科研成果数量而忽视成果质量。我国许多大学和科研院所在职位考核和晋升时都把发表论文数量作为重要依据,从而导致一些科研人员选择时间周期短、容易出文章的题目,而对那些难度大、周期长的思维性、方法性和工具性问题敬而远之,滋生了学术浮躁之风,不利于产生重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前几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连续多年空缺就是很好例证。第三,在课题立项和评审过程中,往往强调研究成果近期的社会经济效益,而对基础性的科学思维方法与工具的重要性重视不够,致使我国一些学术领域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方向、学术研究缺乏可持续性,其

15、结果严重阻碍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制约我国的科技创新。4.在创新方法方面的投入不够近年来,我国科学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22.2%,至2005年全社会R&D经费总支出达到2450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4%,这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与发达国家以及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水平还不高。以2004年为例,我国研发经费仅相当于美国的8%;全国从事研究开发人员年平均经费分别只有韩国的14%和日本的8%。早在1995年中央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就提出到2000年全国科研经费投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5%

16、,这一目标仍未实现。2006年,世界上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在内的近20个创新型国家R&D投入占GDP的比例平均在2%以上,美国和日本已经分别达到2.8%和3.1%,而我国仅为1.4%。可见,我国科研经费无论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绝对数量仍然偏低。创新方法是前瞻性、基础性、公益性的科技能力建设工作,是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的重要方面。在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科技发展的经费中有一定的比例专门用于支持科学方法和科学仪器;而在我国,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对这方面研究项目的支持很少,甚至没有。二、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方法,谁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优先权。我国目前正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有效推进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与科学工具创新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