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14级第二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288158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2014级第二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2014级第二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2014级第二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2014级第二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2014级第二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2014级第二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2014级第二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2014届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语 文 试 题一、积累与运用(3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29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A 纤细(xin) 廿四桥(nin) 咎由自取(ji) 脉脉含情(m)B 琴弦(xin) 青骢马(cng) 不屑(xi)一顾 载歌载舞(zi)C 伫立(ch) 驯鸽声(xn) 溘然长逝(k) 所向披靡(m)D 落蕊(ru) 潭柘寺(zh) 揠苗助长(yn) 涸辙之鲋 (h)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A和谐 凋弊 崇山峻岭 渡过难关B飘渺 脉搏 文过饰非 前倨后恭 C缅怀 嬉戏 没精打彩 沧海一粟 D告诫 宛然 一泻千

2、里 目不遐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A 最近,地产、汽车等行业纷纷爆发裁员危机,一叶知秋,未来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B 网络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但一些青少年缺乏自制力,沉溺于网络游戏,夙兴夜寐,身心健康受到危害。C 为了参加“国之声”合唱比赛,我班文娱委员精心设计了不少演唱方法,虽然屡试不爽,但同学们仍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排练中。 D 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可以附庸风雅。”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 江口醇集团狠抓生产质量,重视企业文化,十几年来凝聚了一批

3、技术骨干,所生产的白酒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B3月5日下午,学校召开了围绕以“除陋习、讲礼仪、树新风”为主题的学生大会,大会要求同学们做一个优雅大方、豁达乐观、明礼诚信的现代公民! C. 国家发改委近日下发关于做好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水价调整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分步到位。D 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 2300 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蜿蜒曲折的沙底小河,顺着山脚涓涓地流着,_,_,_,随着微风和涟漪的荡漾,宛如天真的孩子在欢

4、笑。那澄清的河水,泛起花纹般的微波花纹般的微波,在那澄清的河水上泛起水面可见来往穿梭般游逛的一群群小鱼儿一群群小鱼儿,来来往往穿梭般地游逛嫩绿的杨柳,被夕阳倒映在水里被夕阳倒映在水里的嫩绿的杨柳ABCD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 岂余心之可惩 惩前毖后B谢家来贵门 多谢后世人C. 苟余情其信芳 自可断来信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好自相扶将7、下列加点的双音节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B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C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D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8、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4

5、分) 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 要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不少于30字。 答: 9、著名作家严文井对寓言有如下形象的表述,请你依据严文井的话用简明直白的语言解说寓言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4分)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妙的桥梁,走过它,你的行囊里就 装满了很多好东西,你也长大了,变得美丽了。 答: (二) 诗文名句和文学常识 (7分)10、填空:(每小题1分,共6分)比兴即“先

6、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既有引发作用,又有比喻作用,可增强诗歌的艺术形象,收到比直接描写更好的艺术效果。如氓以“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形象写出女子的容颜亮丽,又以“ , ”写出其容颜的憔悴。清初著名学者王夫之说:“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诗经采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离骚一诗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 。” 在当今深化改革的时代,许多站在改革前沿的开拓者,矢志探索创业新路时多引用屈原离骚中的诗句:“ ,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在与焦仲卿道别时表达了此情永生不变的誓词,现今也常用来表示男女恋情的坚贞不渝、永不改变,这就是:君当作磐石,妾当

7、作蒲苇, ,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朱自清荷塘月色)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乐府双璧”是指 。 二、梳理与探究(6分)11、下面是新课程教学中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成果”,请你参照示例展示你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4分)示例:(一)研究的课题名称:诗词中的愁 (二)材料列举(三项即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诗秋浦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词武陵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词横塘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词丑奴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词虞美人) (三)研究归纳:古人诗词中常形象化

8、地来写愁绪,无形的“愁”常常拥有了长度、重量、数量、滋味等等。展示: (一)研究的课题名称:悲剧故事的喜剧性结尾 (二)材料列举: (三)研究归纳: 12、根据“二十四节气歌”写出春季除“立春”“春分”之外的任意两个节气。(2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_ _三、 阅读与鉴赏.(48分)13、把下列课文中的文言语句译为现代汉语。(6分,每句2分)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答: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答: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答: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雨后池上刘 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

9、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该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写雨后池塘?请作简要分析。答: 15、阅读下面一首汉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 “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注:蘼芜:香草名,叶子可做香料。传说女人吃了可多生子。 手爪:指女子的针线手艺。解释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3分,每空1分)未若故人姝 ( ) 颜色类相似( ) 手爪不相如( )这是一首弃妇诗。请简要分析诗中弃妇(故人)的形象,

10、并依据文本信息简要探究故人遭遗弃的原因。(4分)答:形象: 原因: 该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9分)(1)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2)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

11、,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3)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

12、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到达统治阶段的耳中。(4)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5)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