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3:诗与直觉(08广东卷).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287623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练3:诗与直觉(08广东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训练3:诗与直觉(08广东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训练3:诗与直觉(08广东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训练3:诗与直觉(08广东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训练3:诗与直觉(08广东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训练3:诗与直觉(08广东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练3:诗与直觉(08广东卷).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必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三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诗与直觉 朱光潜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

2、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为”公式表示出来。认识为,便是知觉,便是把所觉对象归纳到一个概念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自身无意义,必须与、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本身停住,必须把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有关系的事物、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

3、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

4、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

5、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全文1274字)(本文有删改)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

6、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13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3分)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14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4分)15“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诗与直觉 朱光潜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

7、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首段立论,提出全文观点: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诗的“见”必为“直觉”。 (承接上文论点,诗的境界须“见”,“见”则为直觉) / 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解释直觉的含义) “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 (知觉含义) / 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

8、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 /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 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举证)(承接第段提出的观点,近一步说明诗的“见”必为“直觉”。接着文段

9、先释直觉的与知觉的含义,进而以凝视梅花为例,阐释“直觉”与“知觉”的具体区别及直觉产生的审美过程。)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分论点二) 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具体阐述“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

10、的”,并以长干曲为例,论述了如何在“直觉”中“见”出诗歌的境界)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用思考起联想不能与直觉同时进行) / 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

11、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灵感与顿悟源自直觉)(本段阐述了赏诗作诗时的灵感与顿悟源自直觉,而直觉是不能思考联想同时进行的。回答了上文所述诗的“见”必为“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等问题。)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

12、的境界。 (全文1275字)(本文有删改)(总结全文,在直觉中有独立而完整的意象的诗才是有境界的诗)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读后反思:本文在结构上属逻辑事理的逐层递进。第三大题选文分析第三大题为必考的现代文阅读,与2007年相比,2008年在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稍作变化。题量依然为4小题,依然为两道选择题和两道非选择题。不过其中一道选择题由不定项选择改为单项选择,这大概是听取了中学老师的意见后所作的改变,值得肯定。另一道选择题仍然是多项选择,由去年的6选2,变为5选2,从选择的科学性来说虽不如去年好,但迫于文本的设

13、题空间有限,也只能如此。本大题的另一变化是分值的调整,整大题由去年的18分改为16分,与选考阅读的分值大致相近;第12题的分值由6分调整为5分,在题目上明确标示出评分要求:“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意在提醒考生注意此题的评分标准与以往的多项选择题的给分标准不同。今年选用的阅读材料和去年类似,仍是社会科学类的文章,阅读材料的篇幅约为1200字,短于2007年(2007年约为1500字),比较合适。文章节选自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北京大学教授朱光潜(18971986)诗论的第三章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的第一节“诗与直觉”,命题者对个别地方作了删改,选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实

14、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的“深埋”,许多版本是“深理”,根据文意,似应“深理”更为恰切。朱光潜先生的诗论是四十年代四大诗论之一,为比较诗学的经典之作。朱先生从诗的起源、性质、特征诸角度,具体分析了中西诗歌的内在规律,探讨中国诗歌的节奏、声韵、格律等特征的历史源流,既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也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所节选文字的中心内容是“诗与直觉”,“直觉说”是朱光潜先生前期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在这一章节中,朱先生运用“直觉论”解释诗(主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境界,并指出: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无论欣赏或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要产生诗的境界,“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15、第一,诗的“见”必为“直觉”;第二,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受。本文层次清晰,内涵比较丰富,考生对其中内容虽有所接触但并不十分熟悉,这样的阅读材料便于设计命题,便于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不过,也正因为文章内涵丰富,概念较多且考生不大熟悉,从而增大了考生的阅读难度,增加了考生的阅读用时。当然,本文是朱光潜先生早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章,其中的有些观点后来有所变化,且仅为一家之言。选用这样的文章作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这是否恰当?我们认为这无伤大雅,考查考生立足于文本阅读的能力,更符合现代文阅读的实际需要。12.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灵感就如同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