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好的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必修三月考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282208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好的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必修三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好的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必修三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好的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必修三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好的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必修三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好的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必修三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好的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必修三月考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好的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必修三月考语文试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必修4月考试题第卷(1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6分)戏剧与戏曲 “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钟鼎文中就出现了,意思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秦汉时期,娱乐性表演又称“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后来,娱乐性的玩耍也叫“游戏”。所以“戏”原本有仪武、百戏、游戏的含义。 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戏剧便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戏”与“百戏”。故事内涵在戏剧中的存在和被强调,意味着文学性成分的增强,于是,便有了剧本。尽管戏剧是一种剧场中的表演艺术,没有剧本也可以有戏剧,但是,文学的参与使其思想内涵深化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性的戏剧艺

2、术。它把中国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的手段在舞台上综合运用起来,表演故事,有别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 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一是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是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一是中国的梅兰芳体系(或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简单地说,所谓斯坦尼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所谓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问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的戏剧体系。斯坦尼和布莱希特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

3、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实际上,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缜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中国戏曲有古老的传统,通常以公元12世纪左右的杂剧和南戏为戏曲成熟标志,从那时起,戏曲的艺术传统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到现在已有800余年历史。目前,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剧目数以万计,戏曲工作者数十万人。如此深厚的文化沉淀、如此庞大的艺术队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

4、法相比。 1、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在戏剧中,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所以没有剧本就没有戏剧。B.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话剧、歌剧、舞剧不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戏剧。C. 西方戏剧的代表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而中国戏剧的代表是梅兰芳体系。D. 虽然“戏”字出现很早,但中国戏曲的成熟至今还不到1000年。2、 根据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从表演体系来说,与其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 A.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B. 布莱希特体系。 C. 梅兰芳体系。D. 写意体系。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35题(9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

5、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太子官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异议)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连)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

6、(苏)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徒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辈)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防)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辄能语其要 语: 说出 B、轼诣武卫营 诣: 到去 C、赐以金帛,辞

7、之 辞: 告辞 D、卒全其城 全: 保全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母许之否乎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 母程氏亲授以书 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C.吾昔有见,口未能言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D.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5、以下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净臣之志。B. 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C. 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

8、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D. 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父母官。第卷(135分)三古诗文理解(31分)6翻译(9分)(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5分)(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4分)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菩 萨 蛮 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注: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1)、这首词起笔写“郁孤台”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分)(2)、上片“中间”“可怜”各是什么意思?

9、(2分)(3)、下片第一句“青山遮不住”,“遮不住”的是什么?(2分)(4)、末句写“鹧鸪”对表现诗人的情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2分)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主要抒发词人什么样的感情?(2分)这首词采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具体说明。(4分)9古诗文默写(8分)(1)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2) ?杨柳岸,晓风残月(3)羽扇纶巾,谈笑间,

10、 。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5),尽西风,季鹰归未?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7),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四阅读题。(18分)宋词的忧伤 宋词如烟,如雾,如雨,湿漉漉地挂满了宋朝的天空。宋词网住了整整一个王朝。年幼时,便对宋词一见钟情,许多个夜晚将窗帘拉上,挡住了城市的喧嚣,一个人独对宋词。夜,真的静了下来。心,真的空了出来。一颗被尘世磨砺得麻木的心灵变得敏感而热烈。我虔诚地走进宋词的意境之中。宋词以其独特的美感熏陶着我,使我如痴如醉,难以自拔。在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忧伤和哀愁是宋词的永恒主题。宋词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在频繁战乱的历史中集体

11、感伤的汇合。一位又一位词人将感伤和哀愁填在人生平平仄仄的格律中。词人或许并没有比常人经受更多的苦难,但是因为他们的正直、悲悯、敏感和多思,他们的忧伤才具有了更深刻的内容。词人们以丰富的想象,精妙的比拟,清雅的文字整理着自己的忧伤,如同受伤的天鹅不忘保持自己优雅的姿态,一边流泪,一边梳理着自己的羽毛。最先向我走来的是词皇李煜。李煜称帝时,所作之词格调并不高。后来,成了阶下囚,消极颓废到了极限,词的艺术魅力也达到了极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些隽永的千古名句,在中国

12、人的心里流动了千年。李煜用国家与自身的命运和精神血肉铸造了宋词的辉煌。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想起宋朝那朵卓绝一世的凄凉之花,想起了李清照。李清照是千古第一女词人,她用一支亦秀亦豪的如椽巨笔,勾画出半壁江山。她原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父亲的藏书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蕴如竹。她满载着少女的幸福,涉入爱河,与夫婿赵明诚琴瑟相和。他们在琴棋书画金石诗文中共享爱的甜蜜。可是婚后不久,赵明诚在战乱中病亡。李清照在国破家亡的磨难中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她将椎心蚀骨的痛苦和哀愁化为凄凉的文字。“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13、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是真正的伤心人,未到真正的伤心处,是断然写不出这空前绝后的哀婉之词的。李清照是深知自己生命的含金量的。她以笔抗世,以词唤天,将故国之思与家亡之恨,抽丝剥茧般进行纺织,化愁为词,为后人留下了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她的词永远被人们传诵。捧读辛弃疾饱蘸血泪谱写的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他一遍遍地哭诉,感受到他一次次地表白。他因爱国悯民而生怨,因尽职尽力而遭灾。国有危难时,招他启用,朝有谤言,又弃之一旁。这是他一生的悲剧。他徒然带着山河破碎报国无门的心病而流英雄泪:“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如果说东坡常用“安时而处顺”的态度来排谴

14、所遭受的痛苦,那么辛弃疾多以慷慨悲歌来倾吐抑郁的哀愁。到了“而今说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中,已是愁到深处却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辛弃疾的词是正义和忠烈的化身,缘此才能燃烧,才能振聋发聩。手执磨得起了毛边的宋词,我被一望无边的哀愁和忧伤包围着。 逸怀浩气的东坡感叹“江海寄余生”;多愁善感的柳永咏唱“执手相看泪眼”;深婉含蓄的晏殊于“小园香径独徘徊”;仕途坎坷的欧阳修“为伊消得人憔悴”;姜白石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300多年北宋南宋之动荡,产生了宋朝的词人和宋词。宋人写宋词,是心有所动,情有所发,是为一己而写,以浇一己之块垒。孰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宋词竟然从一代代文人手中流传千古。这正应了哲人康德的一句至理名言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宋词中所弥漫的无边无际的哀愁与忧伤,是“小我”之愁,亦是“大我”之愁。在国破家亡的战乱中飘泊天涯,万千愁绪哀思齐赴心头,创造了独特的而又极具普遍意义的宋词情境。缘此,引起百代之后众生的共鸣。哀愁的内涵各不相同,但它恰恰是人们常常产生,而且永远具有的一种感情。情境相通的那一刻,宋词会跨越千年的门槛,跋山涉水而来,叩响我们心的弦索。感谢古典的宋词,感谢宋词带给我们的哀愁与忧伤。其实,我们是需要哀愁和忧伤的,需要它滋润我们因为过度追逐娱乐而干燥的心田。读宋词,说明我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