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280587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广东省化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张端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那么

2、,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质量的问题情境?现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一、创设趣味情境 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自主探索是探索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措施。 1.利用童话寓言故事创设情境。 低中段儿童感兴趣的情境一般有讲故事,特别是与小动物有关的,或者是动画人物改编的故事,这种故事一般都具有童话或寓言色彩,满足了儿童喜欢幻想的天性,若能产生“虚构的真实”,又结合了教学目标,就会把儿童“骗”进思维的陷阱。 2.利用活泼有趣的游

3、戏创设情境。 儿童好动好奇喜欢做游戏,有些游戏他们是天天何等反复做乐此不疲。把游戏引入课堂比课外的参与更有吸引力。 3.利用形象直观的模拟创设情境。 模拟生活创设教学情 ,能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二、创设悬念情境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我让学生随便报一个数,马上就能说出它们能被几整除,经同学们“验证”后感到大惑不解,纷纷

4、要求我道出其中的“奥妙”。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我便告诉学生,“奥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于是,我创设的“情境”为新课顺利地进行铺设了一条通向新知的桥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别致新颖、富有悬念的情境,则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三、创设目标情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明确他们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稳定下来,就会围绕目标展开思维。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出示教学目标,学生懂得,学会这些知识就能将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顺利解决。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在需要、动机、目标的召唤下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四、创设思考情境思是智力的核心,只有通过思维活动,学生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规律

5、,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在数学课上,应积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思考,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设置疑问,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内驱力,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五、创设学习情境。 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气氛,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人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

6、系。课上,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六、创设操作情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操作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操作起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时,由于“分数

7、”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习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后,我引导学生用手中各种形状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在学生折纸的过程中,一个个的分数在学生自己的手中诞生了,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十二分之一、十六分之一 如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精灵,都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并且这一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实践表明,

8、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试验来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七、创设竞争情境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乘、除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更使学生产生竞争感,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也能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