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记者的高品质思维.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279669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锻造记者的高品质思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锻造记者的高品质思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锻造记者的高品质思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锻造记者的高品质思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锻造记者的高品质思维.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锻造记者的高品质思维 李春邦何谓高品质的思维?在此先不忙于下定义。首先了解一下思维的含义以及思维与新闻工作的关系等问题。其实思维,就是人们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写作是思维的艺术,是思维在作者头脑中的一种反映。而实践也同样证明了思维是写作的前提,没有正确的思维活动,绝对写不出好的作品,这,过去实践已经证明,现在和将来还将证明。新闻写作也不例外。大家知道,记者的职业离不开写作,特别是报刊文字记者。由于新闻是社会现实的最直接的反映,而社会现实又是一个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非常复杂。记者要写出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的正确认识,就需要有超凡的思维品质。这是由记者这个

2、职业的特点和当代新闻越来越高的要求所决定了的,它要求记者要站得更高,看得更深、更远。比如,范敬宜“睡出来的新闻”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1982年春天,在辽宁日报农村部工作的范敬宜,和一位记者到比较贫困的康平县采访时,到了全县最落后的两家子公社。公社秘书有事回去,要他们就住在办公室里,帮看看“家”,晚上帮接电话。他们接连两天,晚上住在办公室里,白天出去采访,但遗憾的是采访不到什么好题材,走了好几个大队,了解的情况都比较一般化。第二天早晨,范敬宜问他的同伴:“这两个晚上你睡得好吗?”同伴说:“很好,睡得很香。”“有什么新闻?”“你不是与我同住吗?这里还能有什么新闻?”范敬宜回答说:“有啊,是个大

3、新闻!”范敬宜看到他的同伴疑惑不解,便一五一十地告诉他:像这样的贫困地区,过去公社干部是很难睡上一个安稳觉的。早晨天不亮,就有人来堵公社领导的门,要救济粮、救济款;晚上,人们打电话来报案的特别多,不是这个村发生盗窃案,就是那个村发生打架斗殴。再加上较长时间里上级指挥农业生产中形式主义、形而上学非常盛行,成天打电话催种、催收、催进度,搞得下面应接不暇,疲于奔命,只好说假话、报假数字来应付,现在,我们两晚没有接到一个电话,没有接待一次上访,睡得安安稳稳,不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发生的变化吗?最后,范敬宜高兴地说:“你说,这不是大新闻吗?”于是,他们商量决定,再找几位公社秘书谈谈。

4、经过采访,他们就一口气写成了一条题为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的短新闻,在1982年3月15日辽宁日报刊登以后,人民日报很快转载,并把标题改为月光如水照新村。范敬宜这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最后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就是记者高品质的思维。那么,优秀的新闻记者,那种超凡的嗅觉、敏感性和判断力从何而来?我们认为,就是来自超凡的思维品质。这种品质使记者遇事能够求异求新求深,不肤浅,不盲从,更不会随大流。羊城晚报一位记者,一次在晚间近12点钟时,发现街上到处都是人,而这些人多数都背个书包,步履匆匆,他感到很奇怪,于是便跟着这些人一起去挤公共汽车,一问,才知道这些人都是上夜大。他们的年龄多在30岁上下,也

5、有超过40岁的。他们中不乏大小老板、机关干部乃至社会待业知识青年。于是,这位记者充分调动起他那高品质的思维来,作深入而全面的采访,发现广东省有11万多人在上夜大这一新闻。但是,记者经过认真分析,进行纵横比较之后,只写广州市的交通,题为广州市交通的第三次浪潮。广州市过去一般只有两次交通高潮:早上上班和下午下班。而现在却增加了夜间的一次。这则新闻获得当年全国好新闻奖。可见,具有高品质思维对记者采写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可以说,训练自己的思维,提高思维素质,是记者成功的关键。没有高品质的思维,便没有新闻的敏感。没有新闻敏感的人,就无从发现新闻线索,无法寻找到新闻事实,更不要说写出有价值的新闻作品。要想

6、获得高品质的思维,就必须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传统的封闭式的思维方式,给思维注入新的活力,引进新的方法。现在,我们面对一个开放的世界,作为新闻工作者,首先应该具备开放的思维。思维的开放性,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方面指向所有的知识和信息开放,大量地接受知识和信息,这是开拓思维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他的头脑中是一片空白,很难设想他能想出好的点子来。有人说,大部分的好点子,都是由平凡的事物或观念组合而成的。“组合”,就需要大量的素材,而获得素材的最便捷最经济的方法,就是大量接受知识和信息。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高质量的思维便无法启动。从这一点来说,丰富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是造就高品质思维的关键。开放

7、性的另一面,是指思路的开阔。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是沿着单一线索进行,而是纵横交错,四面开花。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新问题,接受新事物,得出与常人不同的看法,写出有分量的文章。许多好的报道都反映出记者思维中这两方面的特点。1993年10月20、21和25日三天里,羊城晚报刊登的记者陈心宇写的长篇分析性报道93教育收费透视,就体现了记者高品质思维中的开放性思维这一特点。文章深刻、尖锐,且气势宏大。行文中有纵的分析,有横的比较,体现了纵横开合的气势。如从纵的方面,尖锐地指出:“新中国成立已经40多年了,教育却仍处在解决最低、最起码需求的阶段”。在横的方面,拿世界其它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与中国比较,用教育

8、经费的严重匮乏与公款吃喝突破1000亿大关对比。这种纵横交错的分析比较,没有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是无法做到的,它表现了思维开放性的全部特点。由此可见,开放性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思维的开放性是高品质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仅仅这一点是不够的。记者还应该在开放性思维的基础上,注入批判性、求异性、跳跃性等因素,才能锻造出高品质的思维来。这里所说的批判,不是简单的否定,其终极往往是经过思考之后的肯定:一种比简单肯定更有分量、更真实更准确的肯定。这种“批判”,指的是对事物进行系统地分析、批判,是一种高层次的审视。记者的思维应该具有批判性。批判性含有浓重的怀疑成分。怀疑,便不会简单地相信,这样便会带来高

9、度的警觉,不轻信、不盲从,从而更有效地克服从众心理,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识破有意的欺骗。这对于记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非常必要。新闻报道常常表现在一个“新”字上,不但事实要新,就是时间、内容、事物、题材、角度、观点、表现手法以及一切相关的东西,都应该求新。求新意味着与众不同,不能从众,凡事都要独立思考,都要自我批判。优秀的记者应该具备怀疑的勇气。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要敢于怀疑,并不是意味着要否定一切,更不是让记者否定、藐视神圣崇高的东西,而是要求记者在采写新闻过程中,进行仔细调查研究,求实求真,然后达到认同。只有这种认同,才是对事物的真实反映,才更易让受众认同。经过这个

10、过程,即使最终的结论是否定的,这否定也是更高层次的“认同”,是记者认识的一种进步。因此,这种怀疑的思维,对记者来说是值得提倡的。记者的批判精神在菲利浦吉布斯对北极探险家库克的采访中有着出色的反映。其实这正是他在这次采访中成功的关键,使他成为粉碎“北极探险”骗局的强手。在众口一词大赞英雄的情况下,尽管一开始他因为别的记者抢在他前头发出了轰动世界的报道而沮丧,但在见到库克之后,他并没有被罩在库克头上的光环所迷惑,更没有为一见之下对库克的喜爱之情所困扰(这也许是更难克服的情感因素),提问中仔细审视,发现矛盾,大胆质询,以至识破骗局,成功地克服了从众心理,写出了独到的新闻报道。在这个采访中,如果没有批

11、判精神,便不会有冷静的思考,也便不会发现问题,而只能顺着一股大潮,挖空心思去寻找更加精彩的细节,写出更为生动的吹捧文章。然而吉布斯不这样干,而是反其道而用之。因此,吉布斯的可贵与成功是值得借鉴的。他的可贵和成功就在这个批判精神上,就是在他具有高品质的思维上。记者的思维方式还应该大胆突破常规,更多地运用创造性思维。这表现在思维的求异性上,使思维朝着不同常规的方向,多方向、多角度地思索。新闻报道的深入与深刻常常是通过出新的思维方式达到的。为了报道的深入与深刻,立体思维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立体思维也是高品质思维的一种。所谓立体思维指的就是对考察对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学科、多手段的思考。这是全面认识

12、事物的好方法。这样做,可以克服肤浅,发现真相,得出深刻的结论。曾有一则关于茶的奇闻就是如此。从1993年开始,英国立顿红茶居然风靡以龙井茶闻名于世的杭州城,不少宾馆饭店的做法是“立顿入口,龙井洗手”。对此,你可以批评某些人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也可以端出我们古老的茶文化一一作对比,聊以自慰,发出阿Q式的感叹:“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而1994年4月16日羊城晚报上陈华胜的文章仅是“龙井”问题吗?,对这件事作了全面的、深刻的分析,运用立体思维,经多方采访,探讨了龙井沦落的多方面原因,揭示了李逵打不过李鬼的现实,并升华到更高的主题上,超越了“龙井茶”,提出了龙井茶的质量、传统,甚至是文化的问题。由此

13、我们可以看到,记者运用立体思维进行思考,这比单向性的思考来得更深刻,来得更客观,来得更理智。记者的思维品质除了具备开放性、批判性、求异性之外,还应该具备跳跃性。跳跃性是指开放性的思考方式,无拘无束,自由联想。思维的跳跃性是以开放性为基础的。只有在广阔纵深的多层面上,才能实现富有成果的跳跃,否则就成为胡思乱想,毫无头绪。跳跃性思维,它给记者带来的是思维的活跃和高度的职业敏感。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在对“水门事件”的穷追猛打中,就是从看似寻常的一丝丝的线索,大胆联想,百折不挠,追出了大新闻,如一个电话号码,一张支票,一个签名,几个打出的电话,接电话的人的一声尖叫,最后终于使整个事件原形毕露。在这里,如果没有思维的跳跃性是不可想象的。没有跳跃,就只能停留在一个个点上,线索也只能是死的线索。我们可以说,高品质的思维就是具有开放性、批判性、求异性、跳跃性的思维。而记者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锻造出高品质的思维。(作者是广西大学新闻系教授)新闻战线 (2003年第三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