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补体系统1.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3277629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补体系统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五章 补体系统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五章 补体系统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五章 补体系统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五章 补体系统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 补体系统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补体系统1.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补体系统第一节 概 述补体(complement ,C)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称为补体。 1 由近40种可溶性蛋白质和膜结合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 2 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担负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 并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3 补体是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补体的分类: 补体固有成分 :C1C9, B、D、P因子 补体调节蛋白: C1INH、C4BP、H、I、S蛋白、血清羧肽酶等、MCP(膜辅助蛋白), DAF(衰变加速因子), HRP(同

2、源限制因子) 补体受体:C1qR、C3b/C4bR (CRI)、3dR(CRII)、H因子受体、C3a和C5a受体等 1、补体固有成分的组成、命名、生成部位和理化特征1) 参与经典途径活化的补体固有成分按其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C1、C2、C3、C4、C5、C6、C7、C8和C9,其中C1由C1q、C1r和C1s三个亚基组成。2) 参与旁路途径活化的补体固有成分由B、D、P、H、I因子和C3、C5C9组成。3 ) MBL途径成分: MBL(mannose-binding lectin, MBL),MASP(MBL-Associated serine proteinase), C4,C2,C3,C

3、5-C94) 补体固有成分是由肝细胞、巨噬细胞、 肠粘膜上皮细胞和脾细胞等合成的糖蛋白,多数为球蛋白,少数几种为或球蛋白,含量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其中C3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低。5 ) 固有成分间的分子量差异较大,其中C1q最大、D因子最小。6 ) 对热不稳定,56C、30min即被灭活,010C条件下活性只能保持34d。7 ) 多种理化因素如射线、机械振荡、酒精、胆汁和某些添加剂等均可破坏补体。2. 补体调节蛋白 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q抑制物、C4结合蛋白等。3. 补体受体 以其结合对象来命名,如C1qR、C5aR。4. 补体活化的裂解片段 一般在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字母表示,如

4、C3a、C3b。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C1,C3bBb,已失活的补体成分则在其符号前冠以“i”表示,如iC3b。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补体系统的激活是在某些激活物质的作用下,各补体成分按一定顺序,以连锁的酶促反应方式依次活化,并表现出各种生物学活性的过程,故亦称为补体级联(complement cascade)反应。(一) 经典激活途径(classical pathway) (二)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三) MBL(mannan-binding lectin)途径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膜攻击阶段)一、经典激活途径1.主要激活物

5、质 特异性抗体(IgG或IgM)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其次,具有 Clq 受体的某些 RNA 病毒、核酸、粘多糖、肝素和鱼精蛋白等,均可与 Clq 结合,产生激活补体效应。 2.参与的固有成分 C1(C1q、C1r、C1s) C4 C1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C1q为18条肽链组成的胶原蛋白样分子,3条肽链一组形成6个亚单位。C1r,C1s均为单链血清蛋白酶。在钙镁离子参与下,一分子C1q与2分子C1r和2分子C1s形成复合物。C1是经典途径活化的始动分子。 C1q分子的C端球形结构是与Ig上的补体结合位点相结合的部位,它的启动可使C1r构型改变,成为具有活性的C1r并诱导C1s的活

6、化,成为具有酯酶活性的C1s,在 Mg2+存在下可启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的Fc段结合,才能使其构象发生变化,继而使C1r和C1s活化,启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3.激活过程(1)识别阶段 C1识别免疫复合物形成C1酯酶的阶段形成AgAb复合物识别阶段: C1(C1q)与IC中Ig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结合,至C1(酯酶)形成。活化C1C1r、C1sC1q(2) 活化阶段 C1s作用于后续成分,至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 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转化酶(C4b2b)和C5转化酶(C4b2b3b)。C4的分子结构、裂解片段和功能 :C4为3肽链结构,分别为、链; C4是C

7、1的作用底物之一 ;C4分为C4a、C4b。C3的分子结构、裂解片段和功能: C3为2肽链结构,分别为、链。三条激活途径的汇合点,起枢纽作用;C3为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图经典途径的特点 1、 抗原抗体特异结合活化 2、 反应顺序为C1qrs-C4-C2-C3-C5- C6-C7-C8-C9 3、 产生3个转化酶:C1酶, C3转化酶,C5转化酶 4、 产生3个过敏毒素(Anaphylatoxin)C3a,C4a,C5a;1个补体激肽C2a 二、旁路激活途径 不经C1、C4、C2,由C3、B因子、D因子等参与的补体激活过程。是最早出现的补体活化途径,是抵御微生物感染的非特异性防线。1.主要

8、激活物质 不依赖抗体,由微生物和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如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革兰氏阳性菌的肽聚糖,细菌,真菌和酵母菌多糖、葡聚糖,磷壁酸,病毒及病毒感染的细胞,某些蛋白水解酶, IgA、IgG4 的聚合物等。 (为补体激活提供接触面及保护性环境)2.参与的固有成分 C3,B、D、P、H、I、DAF、MCP、CR1等因子3.激活过程 结合于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C3b,可被多种调节蛋白降解、灭活;结合于“激活物”表面的C3b,不能被灭活且与B因子结合,结合的B因子被D因子裂解为Ba、Bb,Bb仍与C3b结合,形成C3bBb(旁路途径C3转化酶);部分C3b与C3bBb复合物结合为C3bBb3b(旁

9、路途径C5转化酶);旁路途径激活的特点: 1、 天然活化,多糖类物质可促进其活化; 2、 含有一个C3活化的正反馈调节环路,是补体效应的重要放大机制; 3、 产生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 4、 C1,C4 和C2不参与, C3 、B因子、D因子、P因子等参与; 5、 在机体早期抗感染免疫中起作用;三、MBL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mannose-binding lectin,MBL) 不依赖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C1的参与。对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1.主要激活物 含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微生物 2.参与的固有成分 C4、C2、C33.经MBL(Manno

10、se binding lectin)和MASP(MBL 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活化C4和C2,C3, 无C1的参与。 MBL是一种钙依赖性糖结合蛋白,属凝集素家族,可识别和结合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甘露糖(mannose)、岩藻糖(fucose)和N-乙酰葡糖胺(N-acetyl-glucosamine,GlcNAc)等糖结构。正常血清中MBL水平极低,急性期反应时其水平明显升高。MBL为六聚体,与C1q分子结构类似,但二者并无氨基酸序列上的同源性。MBL首先与病原微生物的糖类配体结合,随后构象发生改变,激活与之相连的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BL associat

11、ed serine protease,MASP)。 4. 激活过程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效应(膜攻击阶段)上述三途径均产生C5转化酶,启动补体系统的终末成分(C5、C6、C7、C8、C9)的活化,并形成具有溶细胞效应的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导致靶细胞形成C5转化酶 C5b结合于细胞表面,并可依次与C6、C7 结合,所形成的C5b67 复合物插入浆膜脂质双层中,进而与C8 呈高亲和力结合,形成C5b678。该复合物可牢固地附着于细胞表面,但其溶细胞能力有限。附着于胞膜表面的C5b8 复合物可与1215 个C9 分子联结成C569,即MAC。电

12、镜下可见这种C9 多聚体的特征性结构:中空的多聚C9(poly-C9)插入靶细胞脂质双层膜,形成内径为10nm 的小孔。 MAC 的效应机制:MAC 在胞膜上形成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可自由透过胞膜,但蛋白质之类的大分子却难以从胞浆中逸出,最终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此外,末端补体成分插入胞膜,可能使致死量钙离子被动向胞内弥散,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三条激活途径出现的顺序是:旁路途径 MBL途径 经典途径第三节 补体激活过程的调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必需在适度调节的情况下进行,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学作用。补体激活失控,则消耗大量补体,导致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而且会使机体发生剧烈

13、炎症反应或造成自身组织细胞的损伤。 补体活化途径的调节主要包括:(一)自身衰变的调节 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均易衰变失活,游离的C4b、C3b、C5b也易失活。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某些中间产物极不稳定,成为级联反应的重要自限因素。 (二)调节因子的作用1、 C1抑制分子(C1INH) 是血浆糖蛋白,可与活化的C1r和C1s结合,使其失去酶解正常底物的能力,并能有效地解聚与IC结合的C1大分子。(结合活化的C1rC1s,使其失去正常酶解底物C4 和 C2的功能. )2、 C4bp的抑制作用(C4 Binding Protein) 结合C4b,抑制C4b与C2的结合,阻止C3转化酶的组装;促进I因

14、子对C4b的裂解作用.3、 H因子的作用 (factor H) 能与C3b结合,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C3bBb);作为I因子的辅助因子(Cofactor)水解C3b为iC3b和C3f4、 I因子的抑制作用(FactorI) I因子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裂解C4b、C3b。裂解C3b为iC3b和C3f, 继而裂解iC3b为C3c和C3dg,裂解C4b为C4c和C4d5、膜辅助蛋白(MCP) 促进I因子介导的C3b裂解。6、衰变加速因子(DAF) 可同C2竞争与C4b的结合。7、蛋白的作用 结合5b67, 阻止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8、C8结合蛋白,可干扰C9与C8结合,阻止MAC形成。9、膜反应

15、性溶解抑制物(MIRL)即CD59,可阻碍C7、C8与C5b6复合物结合,从而抑制MAC形成。补体受体1、CR1 (CD35)单链膜结合蛋白 C3b/ C4b受体,结合C3b,C4b 主要存在于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K细胞、肾小球囊细胞等。CR1的功能(1)抑制补体活化 CR1与C3b或C4b结合后,可促使C3转化酶(C3bBb或C4b2b)降解,还可促进I因子对C3b和C4b的裂解作用,起到类似于H因子的作用。(2)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 带有C3b的免疫复合物与红细胞的CR1结合后,可随血流到肝脏,在那里被清除。(3)调理吞噬作用 促进吞噬细胞对免疫复合物的吞噬作用。(4)免疫调节 CR1在B细胞发育的早期阶段即出现,大约15-50%前B细胞,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