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以评促教评价教学.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268324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以评促教评价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以评促教评价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以评促教评价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以评促教评价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以评促教评价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以评促教评价教学.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标的评价理念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操作实施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评价建议不能够深刻全面理解,以评促教的意识不够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课堂应对的评价关注不够,致使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着一些误区。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既有针对

2、学习内容的评价,也有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学生的成功与进步,又要及时鲜明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而主动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身发展。一、 掌握评价方法如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有的老师总喜欢这样评价:“读得不错,很好!”那么到底好在哪儿呢?学生就不清楚了。如果我们这样评价:“读得正确、响亮又流利,很好!如果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样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仅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估计,还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由此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评价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方法。只要你是一个对学生充满爱的

3、教师,那么你不单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合理、准确的评价,同时还会教会学生如何评价。课堂上,我教给学生“听、想、评、听”四步评价方法。“听”是指听清楚对方的发言,这是做好评价的前提。“想”是根据别人发言内容进行思考,组织好评价的语言。“评”也就是以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最后的“听”是虚心地倾听别人的反馈意见。这样,学生评价的内容就更具体充实,更具有针对性。二、要把握评价原则要使学生评价更有序,更有效,必须让他们在评价中遵循一些原则。尊重他人原则:在合作评价时,一定要尊重别人。在评价前,一定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根据他人的观点,结合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进行思考,并选择适当的语言,对别人进行鼓励,或

4、诚恳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我通常要求学生这样说:“我觉得刚才某某同学哪儿读得比较好我还有几点建议”这样评价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既是一个促进别人的过程,又是一个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提升过程。例如: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我指定某几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等几位学生读完全文,就引导学生评价:听了刚才几位小朋友读课文,你想说什么?于是,小手林立,有的说:“我觉得某某小朋友读得非常有感情,真好,我要向你学习。”有的说:“某某小朋友,你读得正确又通顺,如果声音再响亮一点,那就更好了!”有的说:“某某小朋友读得很有味道,但漏了一个字,请你再读一遍,把课文读正确好吗?”于是那位小朋友便欣然接受,认真地重读了刚

5、才的句子,从而赢得了全班肯定的评价。有一句话这样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让我们关注课堂评价,在课堂中,针对动态生成性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情绪、学习方式、乃至错误的回答等,巧妙而恰当地进行课堂评价,使学生全身心地学习,使教与学达到更高的境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的确,“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本更是师生想像力任意挥洒,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教师评价语言应不拘一格,不能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最好能广泛搜集,加强积累,使评价语言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语,最好能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用自己内在的魅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当我们学会评价的时候就是我们学好语文的明证!总之,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发挥教师和学生不同评价主体的互动作用,使评价向着人性化、科学化发展,则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