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中的哲学道理.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3265668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7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言警句中的哲学道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名言警句中的哲学道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名言警句中的哲学道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名言警句中的哲学道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名言警句中的哲学道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言警句中的哲学道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言警句中的哲学道理.doc(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言警句中的哲学道理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组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 7不入虎穴,耶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张冠李戴,良莠

2、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的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做事物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一起质变 16近朱者赤,近朱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 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8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的。任意地歪曲它。 19掩耳盗铃:认为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是荒

3、谬的。 20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1凿壁偷光;事情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2舍本求末;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3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情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25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26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情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户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27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理。 28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情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 29水滴石穿,积叶成

4、书:事情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30田忌赛马:事情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 3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32胸有成竹:认识了事情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3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情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情。 34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5: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情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6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37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局部联系有时能够影响整体理想的成败。 38

5、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情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 39东施效颦:只单纯的仿效形式,不研究学习实质的结论。 4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 4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认识对象的理解和反映会有差别。 42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43人山问樵,人水问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4防微杜渐:事情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45好事多磨: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定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

6、因引起的。 47年年岁岁花开落,岁岁年年人不同: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4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心为民的正确价值观。 4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此事要躬行: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5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情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5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事情的运动,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52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对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两分法。 53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办事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5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 5

7、5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仿效,生搬硬套。 5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坚持两分法,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的认识事情。 5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无因之果;事情只要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58知己知彼,百战百殆:经常两点论,全面的看问题。 59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6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61、小题大做 不符合唯物主义的要求,不是如实地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反映事物,而是主观地加以夸大和渲染,把本来是小问题,借题发挥,大作文章,就叫小题大

8、做。 62、无穷无尽 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发展的无限性。物质世界的发展永远没有终结,也没有尽头。这就叫无穷无尽。 63、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比喻不懂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只承认理性认识可你好,否定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耍依赖于威性认识,这就好象说有没源头的水,有没苗本的树木一样,是不可能有的。 64、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吃一堑,长一智) 符合认识论中实践出真知的原理。经一事就是对某一事物的实践和经历,长一智就是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总结。不经过实践就不能得到对事物的认识。 65、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包含内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66、种瓜得瓜,种豆种豆 包含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9、,也反映了事物的因果关系。6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反映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也是复杂的、多样的。有直接的联系,也有间接的联系。68、清规戒律 比喻违背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教条主义。69、一劳永逸 这是违背对立统一规律的形容词。劳和逸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有劳就有逸,相互联系而又相互转化,不可能一劳之后就永远休息,不再运动了。不能把劳和逸割裂开来。70、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符合对立统一规律。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之中。71、人心如面 包含着矛盾特殊性的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共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共特点。人的思想和人的面貌一样,各人都有其特点,各

10、不相同,不可能完全一样。 7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说明事物发展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较长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88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8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 1、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

11、发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1)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2)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1)(3)(4) B、(1)(3) C、(3)(4) D、(1)(2)(3)(4)3、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 )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你好 B实践第一的观点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 )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

12、主宰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A、 B、 C、 D、5、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据此回答6、荀子的这句话表明( )A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B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C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D由于人们易受现象的迷惑,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7、我们不受

13、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3)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4)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A(1)(2)(3) B(2)(3)(4) C(1)(3) D(3)(4)8、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你好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9、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矛盾

14、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10、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 )关系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B、金钱和人生价值C、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 D、个人与他人、社会11、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 )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A、 B、 C、(1)(4) D、(3)(4)12、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13、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 )A、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