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思考.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260704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思考.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思考武汉市洪山区青菱学校 熊传志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老师们越来越认识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效,而且应该高效。高效课堂的达成,受制于多种因素,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方式等都对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诸多因素中,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为重要。课堂的高效性,取决于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高效性。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提高教师主导作用的高效性,作为数学教师不妨从下面几点下功夫:一做一个智慧的教师,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智慧的教师认识到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点拨者;对学生最近

2、发展区的准确把握,能够抛出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但每个问题都调动了学生,成为学生继续主动参与活动的内部动力,满足了学生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让学生了解多少知识已显得并不那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了探索、发现的无穷乐趣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而在知识的学习方面,智慧的教师则会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一切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的获得,都必须经过学习者主体感知、消化、改造,使之适合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才能被理解和掌握。建构主义提倡在教

3、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提问启发,重在“善诱”、“博喻”,启发学生心志,培养其思维。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例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一次函

4、数的图象和性质,我设计了如下环节:、8人一组,每人任画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比较所画的图象,你认为是什么图形;、找出你所画函数的k、b的值,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k相同的正比例函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k的值进行分组,比较函数的图象,由此发现k对函数图象有什么影响;、根据b的值进行分组,比较函数的图象,由此发现b对函数图象有什么影响;6、总结出当k、b不同值时一次函数经过哪些象限。学生“动”了起来,没有“旁观者”、“怠情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合作分析、讨论,图形结合,很快认识了一次函数的性质。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的课堂交流氛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组织高效课堂交流的前提。虽然

5、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还是在有意无意中带有权威性和指令性,许多学生因害怕出错而使课堂交流指向单一,仅仅局限于几个优等生。这样使学生心理受到压抑,个性发展和创造空间受到限制。而课堂交流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主体和课堂参与合作的伙伴,它视交流为数学课堂师生生存的方式和获得生命的手段。课堂交流不只是语言和外在行为上的你来我往,而是发生在交流双方自主的探索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交流双方相互精神上的真正回应与相互撞击中,发生在交流双方认识视野的真正融合之中。因此为了能够实现这样的“课堂交流”,我们必须及时地进行观念转变,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学生是发现问题、学习知识、接受信息的知识探求者,而我们只是

6、他们学习知识的真诚兄长,是他们智慧的启迪者。因而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靠近他们,引导他们,努力消除师生之间的障碍和逆反心理。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种氛围中一方面学生均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来表达自我,另一方面可产生 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学生愿意大胆、真实 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课堂交流所需要的安全且自由的氛围,和谐、适宜的课堂人文环境。三从生活中走进数学,最大化每节数学课的思维空间“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走进社会”知识源于生活,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兴趣盎然,主动投入,就要求我们更有效地利用生活知识组织好数学的课堂教学。最大化学生的思

7、维空间,最关键的是激起学生思维的欲望。所以我们必须上好每一节数学课,要精心准备。设置一些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的问题,去吸引学生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求知欲,最后告诉学生这些问题都将在我们的数学课中得到解答,把学生真正带入学习数学这门课的热情中。例如,现有两根木条 a和b,a长10cm,b长3cm,如果再找一根木条c,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板,那么对木条c的长度有什么要求?(我准备了6根木条:15,13,11,10,8,6cm)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寻找“第三根”木条。让学生自己动手,并思考留下思考的问题,结果学生兴趣盎然,我走到那,那的学生就问这问哪的。我当时非常高兴,心想利用他

8、们的好奇心他们对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个策略是成功的。而在以后每节课中,我们也要坚持,通过设疑恰当地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发思维。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挥生生之间的帮带作用新课改强调通过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开展课堂活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补充。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

9、、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知识都比较有趣,与生活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所以数学课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以知识发生为主的合作学习;以生活情景问题为主的合作;以开放问题为主的合作;以规

10、律、疑难探究为主的合作等。譬如说规律、疑难探究为主的合作。在新教材中,非常注重对某个规律的探索,注重知识的归纳和演绎,还有当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时,让学生合作,做到群策群力,优劣互补,其中教师也应是一个合作者。在探究问题时,在学生合作的同时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以化解难点、疑点达成对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疑难的解决。例如,探究n(n3)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多少个交点?在探究这个问题时,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3条直线,4条直线的交点个数,然后让他们自己合作画出5、6条直线的交点个数,进而找出规律。另外,要在小组竞赛的规则中,建立对小组表现的相应奖惩机制。随着课改的纵深发展,“高效”已经成为理想数学课堂的孜孜追求。让我们抛开形式化和功利化,真正为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而努力,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使数学课堂焕发具时代气息生命的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