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3259921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课 题 实 验 方 案 重庆市巴蜀小学语文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课题组 一、研究缘由(一)、是贯彻落实课程评价改革精神的需要 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二)、是消除小语教学口头评价弊端的需要(三)、是深化小学语文口头评价研究的需要二、概念界定 为避免产生混淆,特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加以界定。 (1)、评价:就是主体在事实基础上对客体的价值所做的观念性的(2)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就是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的要求,系统地、科学地搜集、处理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的教学三、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

2、是一切 四、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巴蜀小学2006级5班、2005级7班、2004级1班、2004级6班为实验班,共4个实验班。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观察法、调查问卷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六、研究理念 本研究“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作为价值取向。每个人都有作为个体的权利,儿童也应有做儿童的权利。他们有权利按自己的思维逻辑去思考,去理解人生与世界;有权用自己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权按儿童的方式去做事,甚至去犯错误;有权逐步认识错误并逐步改正错误,即儿童有成长的权利。七、研究原则 (一)、评价的发展性原则。 (二)、评价的民主性原则。 应该包括学生对老师的

3、评价。要求老师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彻底转变观念,以朋友式的平等的身份,接受学生的评价,参与学生的评价并指导学生的评价。 (三)、评价的主体性原则。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主客体对立模式,即“中心八、研究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2.22002.8) 1查阅相关资料,请教导师。 2撰写课题申报方案。 3上报课题申报方案。 (二)、实施阶段(2002.92004.1) 1培训参与研究的人员。 2确定发展目标。 3通过和实验教师的共同研究,撰写实验方案。 4、前测。 5、各实验班级制定班级评价方案(简案)。 6开展评价活动,验证实验方案。 7注意资料收集归档。(1) 课题档案。(2)

4、班级课题档案。(3) 学生发展档案。8、后测。 (三)、总结阶段(2004.22004.6) 1参研教师撰写总结报告。 2整理研究资料,物化成果,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 3通过论文答辩。九、研究措施 (一)、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教学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营造宽松(二)、积极使用准确、规范的激励语言 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介的。 “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部分。激励性口头评价语言强调激励性,强调“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8但激励性并不等于无原则,并不等于。或幽默风趣、或平和亲切 (三)、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口头评价是一种瞬时评价

5、,教师本人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一入、尽情发挥,获得发展。(四)、恰当地运用延缓性评价手段言十、研究人员课题组组长:杨长平 重庆市巴蜀小学发展部主任、小学高级教师课题主研人员: 任运昌 重庆市巴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小学高级教师 谢永龙 重庆市巴蜀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潘德梁 重庆市巴蜀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李 斌 重庆市巴蜀小学语文教师、小学一级教师十一、预期成果1 研究工作报告。2 研究研究报告。3“激励性口头评价”案例集、论文等4、课题成果申报市级科研成果奖。 十二、参考文献:1宋祥、孙明学、尹学林著,小学语文教学评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页。2叶澜著,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转引自3。 3黄忠敬,走向交往和对话的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7期,第33页。 4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第66页。 5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0期,第41页。 6李定仁、刘旭东,教学评价的世纪反思与前瞻,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第49页。7钟启泉等著,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08页。8木下百合子著(日),教学沟通与教学语言之研究,风向书房平成8年,转引自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