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而不获者与不劳而获者的生活与情感的尖锐对立.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3255856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而不获者与不劳而获者的生活与情感的尖锐对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劳而不获者与不劳而获者的生活与情感的尖锐对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劳而不获者与不劳而获者的生活与情感的尖锐对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劳而不获者与不劳而获者的生活与情感的尖锐对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劳而不获者与不劳而获者的生活与情感的尖锐对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而不获者与不劳而获者的生活与情感的尖锐对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而不获者与不劳而获者的生活与情感的尖锐对立.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劳而不获者与不劳而获者的生活与情感的尖锐对立【摘要】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民一直都处于社会最底层,承受着压迫和剥削。人民成了劳而不获者,而统治者成了不劳而获者。在这样的现实背景催生下,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诗歌中表现这种劳而不获者与不劳而获者的生活与情感的尖锐对立的作品也就比比皆是。这里主要是从这种现象在文学中的源头和唐宋时代的高潮来分析。关键词: 劳而不获者 不劳而获者 生活 情感 对立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他们喜欢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切,由此而得到收获,所以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也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不过,在具体的时期、具体的阶级却出现了不劳而获者,他们主要是依

2、靠压榨劳动人民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的劳动人民也就成了劳而不获者。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也就有了劳而不获者与不劳而获者的生活与情感的尖锐对立。 劳而不获者,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付出了劳动却没有得到收获的人。人们经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他们却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其实在人类社会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成果,但是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不断的进步,于是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阶级,也出现了国家,人们也就从落后的原始社会迈进了奴隶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不劳而获者。所谓百不劳

3、而获者,就是指那些自己不参加劳动,而通过剥削压榨劳动人民获得比劳动人民远远多得多的劳动成果。在奴隶社会,劳动人民完全没有人生自由,他们就像物品一样,连同土地等被分封给诸侯王等上层阶级。这样的结构模式,就像金字塔一样,诸侯王再一级一级的往下分封,这样劳动人民就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完全是被压迫的对象。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向前推进,进入了封建社会。此时,劳动人民,虽然他们仍是处于社会最底层,摆脱不了被奴役被压迫的命运,但相对来说有了一定的人生自由,至少他们不会像奴隶那样经常被买被卖或者被人以任意虐杀。封建地主阶级主要是通过土地来控制劳动人民,他们把土地租给劳动人民,而人们也就把大部分的劳动成果作为租金

4、上交给地主阶级,自己只能留下一小部分。无论是在奴隶社会还是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都是深受压迫,所以也就产生了劳而不获者与不劳而获者的生活与情感的尖锐对立,而这些也都在文学作品中有了明确的反映。 其实反映劳而不获者与不劳而获者的生活与情感的尖锐对立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那我们就先来看这种劳而不获者与不劳而获者的生活与情感的尖锐对立在诗经硕鼠中是如何反映的。诗经 硕鼠赏析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5、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关于诗经硕鼠创作背景,有史料做了如下记载:“周之末涂,德惠塞而嗜欲众,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于下,怠于公事。是以有履亩之税,硕鼠之诗作也。” “履亩税”,顾名思义,就是按照土地的多少来确定征税的多少,这与公元前五九四年鲁国宣布的“初税亩”在性质上是一样的。正如春秋公羊传鲁宣公十五年对“初税亩”的评价:“初税亩,初者何也?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即取代传统的“籍田而力”的徭役租,这是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过渡的重要表现。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知道诗经硕鼠产生于周王朝末期,当时最高统治者没有贤德任惠,只是奢欲众多,君王奢侈贪求甚多,而百姓人民也多困顿,在这样

6、的社会现实的背景下便催生了文学,诗经硕鼠便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结合诗经的集结历代众说纷纭,不过一般的多数人认为比较可信的是“采诗说”,这种说话的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另外在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这也就是说这些诗歌是当时的一些采诗官深入民间采集整理而形成。那么由此我们便可以推知诗经硕鼠也是劳动人民的歌唱,然后被采诗官收入诗经。既然是劳动的人民的歌唱,那也就是反映的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的心声,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下,人民受到了社会的沉重压迫,因此他们也就用诗歌唱出了自己的痛苦与哀愁。 诗经硕鼠采用谐音

7、的手法,一语双关的道出了人民被统治者压迫奴役的命运。“硕“即”索“,统治阶级对人民是永无止境的压榨,他们贪得无厌,占有了劳动人民的大部分的劳动成果,让劳动人民陷入水生火热之中。“黍”、“麦”、“苗”是代表劳动的成果,是劳动人民物质生活依托和基础,而统治阶级的永无止境的压榨让劳动人民的生活失去了基础,没有了归依。日积月累,这样劳动人民便与统治者在生活上产生了尖锐的对立,一方面劳动人民怨恨统治者的压迫和对他们劳动成果的剥夺,另一方面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也只有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期望他们能到达“乐土”、“乐国”、“乐郊”般的没有压迫的桃源之境。“鼠”即“术”,在这里表明的是劳动人民认为统治者贪

8、得无厌,毫无良心、道德可言,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劳动人民对于此的无可奈何。在这个层面上,反映的是他们之间情感的尖锐对立,他们劳动人民认为统治者残暴不仁,既无感情,又无道德。“硕鼠“即肥大的老鼠,人们将统治者喻为大老鼠,因为他们就像大老鼠一样贪食着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诗的主题是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表现了无比的憎恨和愤怒,并公开表示誓以逃亡来进行反抗,寻求没有剥削和压迫的“乐土“、“乐国”、“乐郊”。在阶级社会里,尽管这是难以实现的空想,但却真实的反映了奴隶们的反抗精神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总之,这首诗如是的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对立的尖锐矛盾。剥削阶级横征暴敛,贪得无厌;被

9、压迫阶级日益觉醒,渴望变革现实,追求理想中的“乐土”,它是奴隶劳动群众开始迈向叛逆道路的战歌。 文学随着历史的步伐,不断向前发展,在这悠悠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反映劳而不获者与不劳而获者的生活与情感的尖锐对立的文学作品,不过我们只是通过一些具有重要意义或者一些文学繁荣鼎盛时代的文学作品,来阐释与这一现象。像诗经硕鼠可以说是反映这种尖锐对立的历史源头的作品,而唐宋又是反映这种现象的文学作品的高产时代。那么我们就伴随着历史的步伐,进入唐宋文学的殿堂。悯农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春种一粒粟,秋

10、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 “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我们都知道李唐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富强的王朝,他们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不过就算在这样的盛世

11、王朝,人们依然过着很辛苦的生活,这种现象在李绅的悯农例反映的淋漓尽致。当时的李绅看到劳动人民在炎炎烈日下依然在辛勤地劳作,而且当时的社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放眼四海,没有闲田,人们却有被饿死的,这种强烈的社会反差反映出人民在封建社会中的生活依旧是艰辛的。但当时作为翰林学士的李绅,却能体察民情,把这种现象反映在诗文中,结果阴差阳错,武宗皇帝看到了这首诗,并因此而自省,还升了李绅的官。劳动人民一年从头忙到尾,而他们却是时刻刻都在为吃饭的问题而发愁,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他们的经济基础觉得了他们与统治阶级的尖锐对立,他们的反抗剥削、压迫和追求美满幸福生活的愿望使得他们又与统治阶级在情感思想上尖锐对立,

12、正是这种矛盾的不断斗争和发展,所以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改朝换代事件,推动了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几首写到相似题材的诗:辛苦吟、织妇词、蚕妇辛苦吟 唐 于濆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投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织妇辞 唐孟郊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官家膀村路,更素栽桑树。 蚕妇 唐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蚕妇 唐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蚕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

13、,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蚕妇吟 宋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织妇叹 宋戴复古 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 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 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 有布得着犹自可,今我无麻愁杀我。 上面的这几首诗,他们都选取了一个共同的意象,即蚕妇。这几首诗虽然都出自男性作家之手,但他们却把蚕妇(女性)的辛苦与哀愁抒写得淋漓尽致。诗中的蚕妇一年从头到尾的辛勤劳作,却依然无食无衣,虽然产生的时代不同,有唐有宋,但他们却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劳而不获者与不劳而获者的生活与情感的尖锐对立。下面我们对这几首诗进行分析:

14、 辛苦吟前四句表现下层人民的饥寒,后四句表现上层社会的糜费;两相对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前四句说,在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儿,理应有饭吃,吃得饱,但是实际上却挨饿;在窗牖下投梭织布的妇女,理应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实际上却在受冻。情理本应如此,而实际却正相反,情理与实际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情理并非直接表现出来的,只写出条件,由读者推理,然后与实际情形对照,即为“推理对比”。这种对比,读者会对不合理现象发出“岂有此理”的感叹,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动人,颇有艺术效果。这开篇的四句,看似这是列出现象,似乎没有什么情感,其实是通过现象,引起其他人对于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这也是对劳动人

15、民生活现实的写照,劳动人民耕作却腹中长饥,织妇飞针走线却无衣,那么人们心中便有疑问,到底是谁不劳而获,占有了劳动果实?到底是谁山珍海味?到底是谁锦衣华服?这样一来,此时无情胜有情,把劳而不获者与不劳而获者的生活的尖锐对立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后四句说,我希望燕地赵地的美女,都变成面目丑陋而德行贤惠的嫫母;那么,她们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样值钱,也就再不至于有一笑千金的挥霍现象了。古时传说燕、赵地出美人,这里以美人之锦衣玉食,一笑千金,典型地表现出上层生活的糜费;诗人对此现象十分不满,因而浪漫地提出这样的假设:但愿有朝一日,燕、赵所出美人,转化为黄帝的妃子嫫母:貌美转化为貌丑,无德转化为有德,笑值千金转化为笑不值钱。到那个时候,社会上富者穷奢极侈、贫者衣食无着的现象,也许可望有所改变吧。诗人驰骋想象,从现实的境界转化为理想的境界。巧妙地用两种境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手法即为“转化对比”。诗人有意通过浪漫的想象来构成这种转化对比,借以批判上层社会的腐败。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