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247750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认真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 命要求的重要时期,是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的关键阶段。要带好 头、领好向、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好乡村振兴路等重要指示, 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根据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 划(2020-2025年)、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 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 施意见、省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前 列的意见和省十四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 划等精神,为加快发展以二三产业为重

2、点的乡村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乡村 产业体系,制定本规划。规划明确未来五年全省乡村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涵盖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农 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农村创业创新等领域,是指导推动 全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第一章发展现状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围绕乡村振兴走在前列、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把产业振兴作为关键之举,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推进乡村 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完成十三五乡村产业发展目标要求,优势特色产 资源化利用,创建一批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企业。到2025年,猪肉自给率 达到70%以上,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5

3、%。特色水产。着力打造沿海规模渔业产业带、沿江特色高效渔业示范带、 太湖流域现代渔业先导区、河流域生态渔业拓展区、都市圈休闲渔业集聚区两带三区,推动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以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为核心,实施生态健康养殖工程,集成示范、推广应用健康养殖技术和池塘 工业化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到2025年, 特色水产养殖面积占比稳定在80%以上。现代种业。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核心平台建设,把农创园打造成全国一流 的重大创新育种产业服务平台,支持基地打造成硅谷。开展重大育种攻 关揭榜挂帅,支持科研院校、种业企业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研究应用, 重点选育攻关60个优质特色作物新品

4、种、3个地方特色畜禽新品种和3个主 导及特色水产新品种。到2025年,建成10个左右省级种业创新平台,组建 10个左右现代商业化育种重大创新中心。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农业高品质发展,做靓一批精品 农庄农园,做精一批热门打卡线路,做响一批美食民宿产业,打造精品农旅 区。持续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系列活动,注重整体策划,突出主题、彰显 特色、扩大影响、提升效益。支持休闲农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 务能力。鼓励各地依托区域特色农业资源,开展特色鲜明的农事体验活动。农业电子商务。着力推进农业电商平台载体建设,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在 知名电商平台开设网店、专卖店和旗舰店,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

5、。发展高品 质农产品及深加工农产品、休闲食品。大力开展农业电商经营人才培养,加 强农产品网络营销实用性技术指导,提升网络经营主体的实践操作能力。到 2025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600亿元。第二节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依托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围绕精品蔬菜、应时鲜果、名特茶叶、规模 畜禽、特种水产、花卉苗木等,推动每个县(市、区)因地制宜确定特色产 业主攻重点,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集聚多元市场主体、现代科技、高端人才、 资本投入等各种要素,推动产业集群集聚、规模发展。发展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强化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支点,以村为基 本单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 发

6、展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小而精、 特而美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一批产值亿元村,形成一村带数村、 多村连成片发展格局。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强镇。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高地,立足乡镇,发挥 上联城市、下接乡村的纽带作用,聚焦1-2个农业主导产业,聚集资源要素, 强化创新引领,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城融合、产村融合发展, 打造综合服务功能强、宜居宜业的乡村产业融合综合体。重点建设一批产业 链条延长、业态类型丰富、创业创新活跃、联农带农紧密的产业强镇,吸引 资本聚镇、能人入镇、技术进镇,培育一批产值十亿元强镇。打造一批跨区域布局产业集群。激活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引擎,发

7、展10 亿元以上县域特色产业,每个农业大县形成1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在此 基础上,以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为着力点,突出大蒜、黄鸡、小龙 虾、食用菌、茧丝绸、茶叶、桃、紫菜等产业,跨市跨县统筹布局,串珠成 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打造竞争优势明显、抗风险能力强、产值超百亿 千亿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挖掘提升乡土特色产业。提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成色,传承乡村文化根 脉,挖掘梳理一批乡村传统工坊、乡村手工业、乡村文化、乡村能工巧匠、 乡村车间等,传承保护一批乡土气息浓郁、市场影响力强的地方乡土特色产 业,推介一批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推动经济薄弱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加大富民强村帮促力度,对经

8、济薄弱 地区和重点帮促村,强化特色产业培育,支持有条件的村,加快农产品加工 和物流设施建设,发展壮大富民产业。第三节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立足乡村产业基础,以拓展二三产业为重点,前伸后延、融合互动,延 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提高乡村特 色产业质量和效益。突出产业强链。依托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 产连前端,接二连三,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 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推 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完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 物流设施,构建覆盖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销售

9、各环节冷链物流体系。突出数字赋能。加快农业生产数字化赋能,推进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 畜禽水产养殖应用。实施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行动,加大智能农机装 备与技术推广和传统农机智能化改造力度,提升农产品保鲜、烘干、清洗、 检测、分级、包装与加工技术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农村电子 商务,拓宽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鼓励发展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 流融合的农业新零售。突出价值内涵。提升品质价值,推进品种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提升乡村产业内在品质和产品外在品相,以高品质赢得市场、实现增值。提 升生态价值,坚持绿色发展,开发绿色生态、养生保健等新功能新价值,满 足消费者对绿色产品需求

10、。提升人文价值,更多融入科技、人文元素,发掘 民俗风情、历史传说和民间戏剧等文化价值,赋予乡土特色产品文化标识。第四节强化品牌建设以农产品质量为基础,以农业标准体系为保障,切实加强农业品牌建设, 创响一批城”字号乡村产业知名品牌,扩大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和满意度。加强质量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进新型农业经 营主体按标生产,支持符合条件的主体开展农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完善农产 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建设,全面试行食用农产 品合格证制度,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支持地理标志农产品提升品 质

11、、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影响力。培育知名品牌。推进品牌强农,引导各地根据自然特性、历史人文、地 理区位,培育发展地域特色鲜明、功能属性独特的区域共用品牌,引导农业 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注入品牌, 注重乡土产业品牌培育。第四章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是构建农业全产业链的核 心。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布局,发展壮大经营主体,提升科技含量和加工 水平,通过加工转化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一节发展多层次农产品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 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发展、多层次利用、多环

12、节增值。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 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提高增值效益。 加强鲜活农产品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产后商品化 处理,改造升级储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设施装备,积 极推进粮食、油料加工减损增效,提高产品附加值。对非食用类农产品,重 点发展整理、粉碎、编制等初加工,开发多种用途。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紧密结合乡村产业结构和特点,推动农产品精深 加工转型升级。引导大型农业企业集成应用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生物发 酵、蛋白质改性等技术,开发大蒜、银杏、红豆杉、葛根、肠衣深加工产品, 发展白

13、酒酿造、蛋清提炼、虾壳素提取等高附加值的食品加工业。加快主食 加工深度开发,推进厨房项目提档。推进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立 农产品加工副产物收集、运输和处理渠道,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 利用、梯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推进果蔬 残次品、皮渣、畜禽皮毛骨血、粮油加工皮糠、饼粕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开 发新型产品,提升增值空间。第二节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立足资源优势,坚持特色化、集约化发展,积极打造集标准化原料基地、 集约化加工、体系化物流配送和营销网络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一 批省级示范集中区。优化空间布局。根据粮食生产功能区、

14、重点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 产品优势区建设布局,紧密结合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布局,优化农产品加工产 业结构。在粮食蔬菜主产区、畜禽水产养殖区,发展粮食果蔬产地初加工、 畜禽屠宰、水产品加工、仓储和冷链物流体系;在城南、城中及大中城市周 边,发展主食、休闲食品、速冻食品、药食同源产品和净菜加工。依托出口 产业集聚区和港口优势,加快发展出口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物流商贸。依托 农创园、农高区以及覆盖全省的科研院所,结合地域特色,强化农产品加工 技术研发布局。强化平台搭建。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强化 科技研发、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完善仓储物流、供能供热、废 污处理等基础设施

15、,提升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管理服务水平,推动产加销贯通、 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加快推进国际农 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推动主体集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综合性加工园区集中, 向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转型,推动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发展集 聚度和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培育、引进农产品加工知名企业、优质资本、优 良项目,不断壮大骨干企业方阵,着力打造上下游产业互联、专业分工明晰、产销及配套相对集中的企业集群。不具备建设集中区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合 作方式异地共建,强化区域间协作分工。第三节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强化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装备创制,加快推动农产品加工业

16、转型升级, 提升发展层次。推进加工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发挥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的主导作用,积 极开展自主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深加工技术和产品。鼓励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建技术研发和转移平台,采取委托开发、技术 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建立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机制。培育新型加工业态。在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布局厨房、主食加工、休闲 食品、方便食品、净菜加工和餐饮外卖等加工,发展厨房+冷链配送+物流 终端厨房+快餐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加工业 态,满足城市多样化、生活便捷化需求。鼓励发展农产品生产、保鲜及食品 加工、直销配送或餐饮服务一体化经营,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力强的 主食加工示范企业和主食加工产业集聚区。加强加工装备创制。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力量优势,鼓励农产品加 工装备研发机构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