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3244627 上传时间:2024-03-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面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平面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平面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平面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平面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面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面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 目录1 一、题目2(1)做速度分析3(2)做加速度分析7 二数据汇总及运动曲线图11 三、结论14 四、课程小结14 五、致谢15 六、参考文献151、题目说明图(a)为一平面六杆机构,主动件1的杆长,=220(本人班级序号22)角速度,机架6上的,比例尺实际尺寸/图上尺寸=2。图(a)平面六杆机构试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移动从动件5的速度与加速度。2、设计数据1)位置分析作机构位置运动简图,由图(a-1)得导杆3上、两点之间的图上长度,、两点之间的图上长度。、两点之间的实际长度,、两点之间的实际长度;图(a-1)机构位置运动简图从图(a-1)中量取。2)速度分析速度方向如图(b-1)所示,

2、根据两构件上重合点之间的速度合成原理,得导杆3上的点与滑块2上的点之间的速度方程为 = + 其中,取速度比例尺实际速度(mm/s)/图上尺寸(mm)10。图(b-1)在机构图附近的合适位置作速度图,取任意一点作为作图的起点,作,由,得,作,作,得交点,如图(b-2)所示。从图(b-2)中量取,。图(b-2)由,得,方向为逆时针;由,得相对速度。由于构件2,3之间无相对转动,所以,。导杆3上点的速度。 从动件5上的点与导杆3上的点之间的速度方程为 = + 由,得,点的速度矢量为,过点作,过点作平行于从动件5的运动方向,得交点。从图(b-3)中量取,于是,得从动件5的速度,。图(b-3)最终得图(

3、b)所示的速度矢量图图(b) 速度矢量图3)加速度分析根据两构件上重合点之间的加速度合成原理,得重合点之间的加速度方程为 = + = + + + 其中、与分别为,方向为沿转。取加速度比例尺实际加速度(mm/s2)/图上尺寸(mm)=200,任取一点作为作图的起点,如图(c-1)所示。作,;作,;过作;过点作,过作,与的交点为,连,表示图(c-1)从图(c-1)中量取,为此,相对加速度,导杆3上点的切向加速度,导杆3上点的加速度。重合点之间的加速度方程为 = + + 其中与分别为方向为沿转,如图(c-2)所示。图(c-2)由,得,为此,点的加速度;过点作表示,过点作,过作,得交点。从图(c-2)

4、中量取,于是,得相对加速度;从动件5的加速度最终得图(c)所示加速度矢量图图(c)加速度矢量图3、从图上量出相关长度,计算相关数据,汇总全班数据表1 平面六杆机构的传动参数表序号曲柄角度/位移/S5速度/V5加速度/a511068-50020022060-52015033053.4-51039544046-48743355038.4-47195066029-540133077024-440196088014.4-35024209907.8-3404200101003-2407000111101.81007800121202.282.610400131303.966259132101414013

5、520145001515024.28201380016160421040116001717054124078001818080.212600191901001160-730020200120.31049-1217621210132821-1420022220137.08531-1481423230155.42285.5-135282424014070-1010025250150-100-8310画出构件5的位移曲线图图(d-1)位移曲线图画出构件5的速度曲线图图(d-2)速度曲线图画出构件5的加速度曲线图图(d-3)加速度曲线图于是,得如图(d)所示构件5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线图图(d)构件

6、5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线图3.结论由传动特征曲线可知,位移S5随主动件的摆角变化不是很明显,基本在一定范围内趋于稳定;速度V5随主动件的摆角变化时,速度方向由负向逐渐变正向,再逐渐变为负向,以此循环;加速度a5随主动件的摆角变化时,产生明显方向波动,并且也是从正向趋于负向再走向正向。4.课程小结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加深了我对平面平面六杆机构的认识,也相应的提高了本人CAD的使用能力。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在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下均一一解决,不单单是学到了课本上的东西,也额外的学会了一些相关知识。这对我以后在机械方面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经验。自己动手得到的数据,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其运动的真正

7、含义,这比仅仅学习书本知识更有用。理论加实践强化了知识体系,学到的更多。致谢历时将近一星期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课程设计写完,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杨建华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课程设计的修改和改进。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素材,还在结课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结课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1 王洪欣,冯雪君.机械原理(第三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 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张兴永.MATLAB软件与数学试验.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