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唯识量唐疏别释.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244325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唯识量唐疏别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真唯识量唐疏别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真唯识量唐疏别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真唯识量唐疏别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真唯识量唐疏别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真唯识量唐疏别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唯识量唐疏别释.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唯识量唐疏别释朱立 玄奘法师的真唯识量甫一出世便颇受关注,直唐代起便有多位高僧大德为之作疏写释。唐人疏释流传至今影响仍著的,有文轨法师的因明入正理疏(简称庄严疏),窥基法师的因明入正理论疏(简称因明大疏),以及慧沼法师的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简称纂要)。此唐疏三篇虽已由某位大德于玄奘“真唯识量”古疏释(简称古疏释)一文中广为释义,然细考疏文原典,古疏释一文仍有若干值得商榷之处,诚为白璧微瑕,下文当说。一、 辨析文轨法师是否搞错了针对真唯识量的违难论式庄严疏中对真唯识量的表述是这样的:(庄严疏卷二)如立宗云“真故极成色非定离眼识”,因云“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同喻云“如眼识”。在后文解释为何

2、需要在因支中增加“自许”简别语时,文轨法师的原文如下:(庄严疏卷二)此为遮相违故须自许言。谓他作相违难言:极成之色应非即识之色,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今遮此难云:此极成色,为如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非即识之色耶?为如我宗所许他方佛色,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是即识之色耶?若不云自许,即不得与他作不定过遮相违难。由于真唯识量的形式在不同古疏中略有差别,为了方便指称起见,将此处的表述暂称为“真唯识量1式”,而将这里提到的敌宗论式命名为小乘1式:唯识师小乘论师真故极成色,非定离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极成之色,应非即识之色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真唯识量 1式小乘1式表

3、一. 庄严疏中明示的一对论式古疏释一文中在解释文轨法师上面这段话时说:文轨法师就是说,要是唯识理论家的式子没有“自许”,正量部就可以立出这个相违论式。然后古疏释一文就顺带谈到了唯识师和小乘论师之前的另一次论对,那次是唯识师的论式被小乘论师构成了一个有效违难从而告负。关于这对论式的直接史料笔者未见,故暂且只以传说目之。于是照古疏释一文作者的推想,文轨法师是说这两个传说中的论式是:唯识师小乘论师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极成之色,应非即识之色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唯识古式小乘1式表二. 被古疏释一文推想为文轨法师所意许的一对早期论式传说中的这对论式如果真是这个样子,形式上

4、看非常别扭“小乘1式”的因支上有“自许”二字而唯识古式的因支上没有。对勘窥基法师在解释真唯识量的因支若无“自许”二字(也即“唯识古式”)时可能出现的过失的那段疏文:(因明大疏卷中)若尔。何须自许言耶。为遮有法差别相违过。故言自许。非显极成色。初三所摄。眼所不摄。他所不成。唯自所许。谓真故极成色。是有法自相。不离于眼识。是法自相。定离眼识色。非定离眼识色。是有法差别。立者意许是不离眼识色。外人遂作差别相违言。极成之色非是不离眼识色。初三所摄眼所不摄故。犹如眼识。为遮此过。故言自许。与彼比量作不定言。极成之色。为如眼识。初三所摄眼所不摄故。非不离眼识色。为如自许他方佛等色。初三所摄眼所不摄故。是不

5、离眼识色。若因不言自许。即不得以他方佛色而为不定。此言便有随一过故。汝立比量。既有此过。非真不定。凡显他过。必自无过。成真能立必无似故。明前所立无有有法差别相违。故言自许。窥基法师这段解释也许的确是在讨论传说中的那对论式,因为当真唯识量的因支去除“自许”二字时正是唯识古式,这里明确讲了去掉“自许”二字会有何等过失。在窥基法师那里,这对论式应当是这样的,形式上显得对称得多:唯识师小乘论师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极成之色,非是不离眼识色初三所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唯识古式小乘古式表三. 因明大疏所传论式,据传是早于真唯识量的一对论式古疏释一文中对之的解释是:窥基法师说的这个外人

6、所立相违式子,与文轨法师说出来的相违式子比较起来,最明显的不同就是,窥基法师说的相违式子,其因支没有“自许”,窥基法师的因明大疏比文轨法师的庄严疏晚,而且文中不少地方引用庄严疏,这儿就是窥基法师 纠正了文轨法师庄严疏中的一个错误。到此可以总结一下古疏释作者的论点:a) “小乘1式”是敌宗原本针对“唯识古式”而非“真唯识量”所提出的,而“真唯识量”可以应付其诘难b) 文轨法师把“小乘1式”的文字给弄错了加多了“自许”二字 c) 传说中的那对论式当如窥基法师所述论点c是可以接受的,笔者所不能同意的是论点a和论点b。和论点a不同,笔者认为文轨法师的那段文字应当这样去解读:从上下文来看,文轨法师并未有

7、说该敌论式是针对无“自许”二字的“唯识古式”而立;相反,为了解释“真唯识量1式”中“自许”的功用的缘故,文轨法师只是在这里提了一个假设的敌宗违难论式,然后说明该敌宗违难论式将出现不定过,故不能对“真唯识量1式”构成有效违难。论点b和论点a直接相关。如果论点a不成立,则这里文轨法师压根就没有在讨论传说中的小乘敌论式,那么也就根本谈不上他把“小乘1式”的文字给弄错一说。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这里文轨法师真给多加了“自许”二字,那么他的原文就应该写成这样:此为遮相违故须自许言。谓他作相违难言:极成之色应非即识之色,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今遮此难云:此极成色,为如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非即

8、识之色耶?为如我宗所许他方佛色,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是即识之色耶?若不云自许,即不得与他作不定过遮相违难。可这样一来,整段文字就变得完全无法理解。小乘论式中根本没有“自许”二字,唯识师的反诘却一口气说了两次“自许初三摄”,是何道理?靠修改敌宗因支后作成的“不定过”诘难根本没有破他的力量。若说反诘中的两个“自许”也应一例删去,那么且看内容,唯识师的反诘要想构成不定过,必须其因支是唯识师自许的初三摄,因为其中明确提到了“如我宗所许他方佛色”,显然并非“共许极成的初三所摄”。若小乘敌论式中压根没有(从唯识师角度而言的)“自许”二字,则唯识师岂能以“我宗所许他方佛色”为由去指出对方论式的不定过?还

9、有一个可供参考的因素:慧沼法师的纂要中也明言到有人认为“自许”二字的功用在于可以“遮相违量”,而此相违量中也正有“自许”二字:(纂要)有云。三藏为遮相违量。相违量云。真故极成色。应非即识之色。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为遮此量与作不定云。为如眼识。自许初三摄。非即识之色。为如我宗他方佛色。自许初三摄故是即识之色耶。慧沼法师是窥基法师的弟子,若说窥基法师修正了文轨法师的错误而其弟子却偏巧未从师闻又犯此过,似乎有些匪夷所思。当然这事情也并非绝对不可能,故而这点只堪作为一个附带的参考因素而非铁证。总结下来,这个问题上笔者的论点是:a) “小乘1式”是针对“真唯识量”所提出的假想论式,和“唯识古式

10、”无关。“真唯识量”可以应付其诘难b) 由a可知,文轨法师记录的“小乘1式”并无多加“自许”二字之过c) 传说中的那对论式当如窥基法师所述然而这里“自许”二字确有可能引发另一种歧义。由于“自”的确切所指是观待说话者的,若这个论式从唯识师口中说出,“自许初三摄”中就可以包括“他方佛色”却不包括“释迦菩萨实不善色”,若此论式从小乘口中说出,则“自许初三摄”中就可以包括“释迦菩萨实不善色”却不包括“他方佛色”。如果小乘真的只说了“自许”二字,那么唯识师是绝不可能用“此极成色,为如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非即识之色耶?为如我宗所许他方佛色,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是即识之色耶”来破斥并让小乘的论

11、式产生不定过的。因此颇疑此处当作“汝自许”而非仅“自许”;同样地,在窥基法师、慧沼法师的疏文中也应作如是的修正。二、简释被古疏释忽略的一段庄严疏中相关文字庄严疏中有一段和真唯识量相关的文字被古疏释忽略了,今摘录如下:(庄严疏卷四)问。如立量云。真故极成色,非定离眼识宗。自许初三摄、眼根不摄故因。如眼识喻。有人破此比量作相违决定云。真故极成色,定离于眼识宗。自许初三摄眼识不摄故因。如眼根喻。此四句中何句所摄。答。此当第四以不定破定句摄。以眼根非同品故。谓小乘宗自许眼根定离眼识。若大乘自在菩萨六识互用。眼识亦得缘彼眼根现眼相分。及成所作智亦缘眼根现眼相分。如此相分眼根并是初三之中眼根所摄。此则大乘

12、不许眼根定离眼识。此之眼根望自虽是同品。望他即是异品。然无共同品故,是同品无。以眼识为异品。因复非有。此自许初三摄、眼识不摄因。于同异品既遍非有。既六不定中不共不定也。复是似喻中他随一所立不成过也。这里说的正是窥基法师、慧沼法师的疏文中都提到过的新罗论式,此论式的本意是要和真唯识量来作相违决定,这段文字就是来解释为什么这个新罗论式根本破不了真唯识量。唯识师新罗论师真故极成色,非定离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真极成之色,定离于眼识自许初三摄,眼识不摄故如眼根真唯识量1式新罗论式表四. 文轨法师所述及的新罗论式文轨法师的意思是:对方(新罗论师)的这个论式要想去破真唯识量,是属于“以不定破定”

13、一类,只是似能破。虽然小乘自许“眼根定离眼识”,但大乘并不许“眼根定离眼识”,比如大乘所许的几种相分眼根虽是初三之中眼根所摄,却并非眼识不摄。眼根相对小乘自己虽然算是同品,但相对对方(唯识师)却是异品。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同品,因此新罗论式是同品无。若欲以眼识来作异品,“眼识不摄”在其上又定是无。因此文轨法师断语说“自许初三摄、眼识不摄”这个因,在同品异品上遍无,是六种不定过中的不共不定过,同时新罗论式也还有 “他随一所立不成过” 的喻过,因此并不能与真唯识量构成相违决定。由于新罗论式的因支中有“初三摄”,因此作出其因法在(除宗有法后的)同品异品遍无的结论所需考察的对象确实已被文轨法师穷尽。新罗

14、论式有“不共不定过”一说若是无误,则于通常所举“声常、所闻性故”之不共不定例以外堪称又创新例,令人耳目一新。然后世诸疏皆未循此说,故其说究竟正确与否,尚待方家相与探讨为望。三、庄严疏卷四中另一段文字的解释古疏释中提及了庄严疏卷四的另一段文字,现摘录古疏释中的文字如下:难唯识比量云:极成之色应非即识之色,极成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如此比量,唯违他许即识之色,不违自许离识之色,亦应即是似破所摄。何以尔者?常于无常但是其法,同依一体有法之声,不能别标自他。有法无常之声,若无常声自然非有,违其许故,似破所收。即识、离识,非是其法,但是别指自他有法。即识之色若无,离识之色犹在故,唯违他得成能破。随

15、后古疏释又说:文轨法师对玄奘法师的真唯识量论式,其总体评价是:颇尽精微,学者审自思择。对勘原文,可以发现古疏释中的引文不够完整,而且句读也有些问题,疑问之处已用下波浪线标注出来。其中有些是原文的校点者造成的,有些可能出自古疏释作者的揣度。古疏释中的引文还引错了两个字,一是将“常与无常”误作了“常于无常”,二是将“违共许故”误作了“违其许故”,不过这两处错误对研读原文并不会造成多大困扰。笔者重新断句如下,不同之处已用下波浪线标出:(庄严疏卷四)问。如难无常比量云。声非无常声。勤勇所发故。犹如瓶等。此唯违他无常之声,不违自许常住之声。如此之难。为是能破为是似破?若是能破者。则一切比量皆有斯过。是则应无无过比量。若是似破者。如难唯识比量云:极成之色应非即识之色,极成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如此比量,唯违他许即识之色,不违自许离识之色,亦应即是似破所摄。答此难无常比量似破所收,难唯识比量能破所摄。何以尔者?常与无常但是其法,同依一体有法之声,不能别标自他有法。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