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语文课文教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3242596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语文课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一下语文课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一下语文课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一下语文课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一下语文课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下语文课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语文课文教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下语文课文教案 高一下语文课文教案1目标:1、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2、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3、了解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老师的学习要求4、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讲授要点:一、开场白和自我介绍二、理解“语文”1、语文语言、文字(1)听(会听课,听懂别人的话,别人说话自己能够专心听)(2)说(大胆说话,大声说话,说得条理明白)(3)读(表情朗读,理解阅读)(4)写(会写各种文体的*,达到表达的目的)2、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更高:(1)初中固定一块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

2、“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还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块构成;(2)初中学习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3)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高中完全系统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4)高中实行学分式学习。三、语文学科的特点1、最难学好,因为主要靠自学,老师的作用小;2、积累要求高,记忆的东西要求多,了解的东西要求多,要记性;3、语言文字的领悟力难以形成,要悟性;4、好作文难写,要灵性;5、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进步缓慢,不能迅速达成;6、高考三桩之一,成绩160200分。四、学好语文需要

3、好的学习习惯语文学习的习惯你养成了吗?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量大,自修实践性强。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学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赖于学习者自身努力。语文考试在五个层级上考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赏析评价。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说到底,就是考学生的记性和悟性。而记性和悟性绝不能在短时间内速成,需要长时期的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怕记怕背,懒于动手,是学语文的大忌。要学、会学、坚持学,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这个主体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一切皆从习惯开始”没有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必无效率;没有良好的习惯,何谈记性、悟性的生成和发展?没有良好的习惯,哪来知识的积累

4、和技能的形成?那么,学好语文应该要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呢?(一)放声朗读的习惯。这个习惯现在小学生还做得比较好,中学生就差多了,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习惯越差。高二、高三的学生你就很少听到他们自觉地放声朗读了。有早读课的地方,早读听到的基本是外语的朗读,而语文的朗读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那就是有老师当面督促或是有课文背诵将要检查时,这种朗读带有明显的应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以为考试不考有声朗读,不必费劲地发出声音。其实朗读自有好处。古人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这里说的是文言文的学习,那么现代文呢?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朗读可以“从字句中抓

5、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还说即使是自己写的作文,也要拿出来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流畅”。这就是说现代文的学习仍离不开朗读。朗读与默看比,更容易让人身心俱入,专注集中。避开学习这个功利层面,朗读还能从美学的感受上产生心理的愉悦,体验出语文学习的乐趣。(二)预习新课的习惯。老师教新课前,学生一定要先预习,做到:1、能流畅地读出课文;2、围绕课后练习,做出基本思考;3、找出难懂的地方,准备质疑;4、可以根据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了预习,才能提高听课效率,才能学得主动。(三)记笔记的习惯。首先做好课堂笔记,老师讲的要点,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记下,这将有助于自己

6、课后复习理解和总结积累。其次做好读书的笔记,可以写在书上(自己的书),也可以写到笔记本上。可以是抄录的词语运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赏析点评。俗话说得好“好头脑子,不如懒笔头子”,有时听过、看过,却不如“记过”。笔记可以长自己的记性。(四)勤用工具书的习惯。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为中学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备,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词,要勤查,不要想当然。例如高中语文课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处:“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这里“龟”是个易读字,“龟裂片”一词,结合实物,虽带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过去,错读产生了!查一

7、下工具书就知道,这里“龟”有两个读音,前读“gu”后读“jn”,又认识了一个古地名“龟池”的读音。俗话说“平时学习懒一懒,考试分数减一减”,你容易错的,也是考试容易考的,为什么不勤用工具书呢?(五)思考和说话的习惯。课堂上,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怕回答问题,总是等老师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学虽然对答案有所知,却怕当众说话。口语训练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说话既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一个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优于那些公众场合说话少的人,这也是“用进废退”的道理。农村中学的学生多不爱讲话,有的即使说话声音也小,语文课常处于沉

8、闷状态,这是一定要改变的。(六)课外阅读的习惯。要学好语文,仅靠语文书远远不够。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比如规定一个高中生三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并开列了课外阅读的书目。高中语文教材还配备了语文读本给学生课外阅读。几年下来,我们发现不少学校、不少同学并未好好利用,基本上是处于放任式、束之高搁式。可以说,缺少课外阅读,很难形成语文的悟性。高一下语文课文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的思想意义。2.学习借鉴*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4.树立尊师重

9、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的*师说。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

10、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四、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

11、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3)学生朗读课文。(4)教师范读课文。(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第二课时一、研习课文1.*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

12、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讨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3.分析第二段:(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讨论后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2)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讨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

13、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讨论后明确:a.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b.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土大夫:群聚而笑之。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分析第三段:(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2)本段的分论点

14、?所用的论证方法?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5.分析第四段:提问:(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后明确:(1)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2)说明写作*的原因。二、欣赏品味问题:*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讨论后明确:(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三、课堂训练(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2)背诵全文。高一下语文课文教案3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三、教学方法.朗诵法.合作探究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