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课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课件【三篇】 【篇一】 【课时目标】 1.熟悉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熟悉多音字“磨”,连续进展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力量,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风光。 【教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竞赛,激趣导入。 1.背诵竞赛:同学们已经读过许多古诗,现在教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爱的古诗。 2.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刚刚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古
2、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觉大多数同学喜爱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日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的诗人刘禹锡。(板书:望洞庭) 4.简洁介绍: (课件出示20)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清爽,善用比兴手法寄予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二、朗读古诗,生字指导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对准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3、沟通节奏。(课件出示21)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眺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板书:望洞庭) 3.课件出示本诗的生字。(课件出示22) jnwimyoynpntn 镜未磨遥银盘庭 (1)指名读。 (2)重点强调:前鼻音“银盘”,后鼻音“镜庭”。 (3)指名小组齐读生字。 (4)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境一镜末一未摇一遥很一银挺一庭 组词扩展:磨面磨坊盘子玉盘 (4)全班齐读。 4.再读,边读边思索,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课件出示23、24) (1)望:从远处看。 (2)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3)湖光
4、:湖面的波光。 (4)两:指湖光和秋月。 (5)和:和谐,美丽。 (6)潭面:指湖面。 (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9)白银盘:形容安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10)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5.再读古诗,小组沟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课件出示25) (秋夜,洞庭湖水清亮透亮,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非常安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漫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亮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犹如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非常惹人宠爱。) 三、再读古诗,深入探究。 (一)探
5、究沟通:湖光秋月两相和。 1.学生齐读,思索: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时间:秋天的夜晚。 (2)读出了当时眼前见到的景物:洞庭湖水清亮透亮,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非常安静、和谐。 (3)读出了“两相和”中的“两”是指:湖光和秋月。“和”是指水月澄洁,一片安静的气氛,一派和谐的美。 2.相互沟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亮透亮,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非常安静、和谐。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安静与和谐的气氛。 (二)探究沟通:潭面无风镜未磨。 1.学生齐读,思索: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湖面的样子:风平浪静。 (2)读出了月光下眼前见到的景物:一是月光
6、下不真实;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3)读出了准确的比方:把“潭面”比作“铜镜”。 2.相互沟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湖上无风,迷迷漫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探究沟通:眺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学生自由朗读。 2.相互沟通自己读懂了什么? (1)眺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2)山水翠: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3)运用比方的写法,把洞庭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3.自由朗读,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 4.用
7、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四、学习新字,指导写字 【篇二】 【教学目标】 1.熟悉“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熟悉多音字“抹、磨”。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育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
8、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把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索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制造潜能,培育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量;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喜爱大自然,喜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育喜爱大自然、喜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提醒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肯定积存了许多古诗。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5首) 2.同学们朗读得真娴熟,感情也很丰富。今日,我们再来学习
9、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3.小组沟通后全班沟通。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宏伟的气概、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秀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大、清爽自然的语言,制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到达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特别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的一生大局部时间都是在漫游中
10、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巡游,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风光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望天门山)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刚刚让教师领会了你们扎实的语文根本功,现在再 去过难关,有信念吗?(课件出示3)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大家喜爱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留意读准字音,待会儿教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3.你们刚刚的表现也激起了教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11、。(师范读)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观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假如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4.指名读,大家留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点评。 (课件出示4:生字) dunchzhfn 断楚至孤帆 (1)留意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 (2)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 换一换:“继”换掉“纟”,加上“斤”,就是“断”;“定”换掉“宀”,加上“林”,就是“楚”;“狐”把“犭”换成“子”,就是“孤”。 减一减、:到至,变成“至”。 加一加:“巾+凡=帆”。 5.男生来读读。*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假如说这首
12、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画画。 7.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5)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三、小组合作,再读学习。 1.为了把课文读得更好,教师建议大家再来读课文。可以对比解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了诗意后,再来读课文,信任大家会读得更精彩。 2.(课件出示6、7)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
13、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由于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转变,并更加汹涌。 (6)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7)出:突出,消失。 (8)日边:天涯。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3.个人自学开头。 4.小组沟通学习收获。 四、合作探究,品读诗句。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课件出示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有关图片) 2.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3.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如同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4.(1)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盘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