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文章:信仰之美.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3238248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导干部文章:信仰之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领导干部文章:信仰之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领导干部文章:信仰之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领导干部文章:信仰之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导干部文章:信仰之美.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仰之美当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给人们带来更多物质享受的同时,我们的社会却变得更加敏感和脆弱。把刀砍向无辜的学生,把枪指向代表正义的法官,一些以前很难想象的社会恶性事件的频发给人们带来了心灵上强烈的冲击,人们不禁要问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我们在反思社会分配不公、抨击高房价、高学费、高医疗费、低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当我们从内心深处去寻找答案时,会发现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这个社会很多人信仰的严重缺失,使他们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心灵的无助与扭曲,使他们没有了人生的希望与航标。党的十七届四中会会指出,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

2、,找到教育中党员群众心灵的共振点,使信仰真正成为人们人生的航标,让广大党员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美好的生活。一、信仰之源什么是信仰?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却最难回答!辞海中指出,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人们对信仰的分类很多,比较认同的是把信仰分为三种,一是人文信仰,如儒学、易学等;二是政治信仰,如三民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等;三是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当然这种分类也值得商榷,因为三种分类中往往又互相交叉,相互联系,可能在人文信仰中就有着宗教的色彩,而一个有着一定政治信仰的人,往往又可能有着某种宗教信仰。信仰的诞生有没有时间呢?这个问题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

3、从严格意义上说信仰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没有时间的标准,只能说它的产生有一定的标志。如人文信仰中儒学以孔子为代表,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宗教信仰中,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基督教一般认为最初出现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伊斯兰教大约在公元610年起源于阿拉伯半岛;而共产主义的诞生以1848年2月24日共产党宣言的第一次出版为标志。二、信仰之惑曾几何时,人们一谈到信仰,谈到共产主义,就会出现一种代名词,那就是“学究”或者迂腐,仿佛这是天方夜谭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时间不可谓不多,形式不可谓不丰富,但反思我们的教育成效时,就很值得研究与思考。近阶段,党的不少高级领导干部接连下

4、马,这一方面说明我们中央反腐败的力度和决心,但另一方面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往往这些干部经常接受党的教育,同时他们自己也经常在台上教育别人。出了问题,除了制度监督的缺失外,他们的理想信念到哪里去了呢?在公共卫生领域,三鹿奶粉、地沟油事件折射出职业道德的严重缺失,把个人的私利建立在别人生命安全的基础上,他们作为人的最基本的人性到哪里去了?在公共安生领域,马加爵事件、一系列幼儿园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在反思社会分配不公的同时,更多凸显的是这些人心灵的扭曲,他们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我们该如何关注呢?2007年3月,青年心理杂志、华夏心理网、搜狐健康频道心理栏目对信仰问题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对于“你的信仰是什么?”

5、这个问题(2766人参加调查),10.52%的人只信自己,9.33%认为财富和地位才是追求的目标,而相信共产主义的只有5.68%。信仰问题确实到了我们高度关注的时候了。三、信仰之解看到问题,我们还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极大的丰富,但不少人的精神生活却极为空虚,人生没有了信念和目标,生活失去了方向和动力。信仰出现缺失的根子在哪里呢?从社会层面来看,我们出现了文化的断层,主要是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传统文化被打倒,宪法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党的民中集中制荡然无存,使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也产生严重的动摇,这种影响在今天仍然在人们中产生较大的

6、影响。从教育层面来看,我们的教育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在中国十几亿人口,我们的下一代有学校的教育,我们的党员有党的思想教育,我们的宗教信徒在宗教活动场所也通过宗教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引导,但社会上还有很大一部分群体,他们谁去教育,拿什么去教育,而往往社会恶性事件的发生就在这些从没有受到信仰教育的人中间,他们的信仰教育值得我们反思。从宣传形式来看,我们的电视等新闻媒体中到处充斥着暴力、媚俗,为了经济利益,为了了收视率,一味推出怪异、搞笑的节目,去迎合所谓的时尚,放弃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四、信仰之美。信仰问题针对个体来说,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针对组织或者国家来说,则是其

7、成员共同奋进的精神基础和动力。在今天我们谈信仰问题,我们觉得应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因为真理往往是最简洁的,大道至简。无论你现在有没有信仰,无论你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同信仰,无论你的信仰中是人文信仰、政治信仰还是宗教信仰,但是作为一个人都要有人生的航标,有生活的希望,作为国家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未来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一、对信仰多一分思考。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于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平时很少有人去思考!但当一个人面临重大变故,或者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这个问题也许会成为很多人都必须面对的心灵拷问!抛开不同的意识形态,不管何种的信仰从本质上大都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8、因此,在现代社会,作为国家、政党和社会组织,应客观公正地看待不同的信仰问题,更好地研究和思考信仰对社会、对人生的影响,发挥信仰教育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对个体而言,则应引导其树立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信仰,更好地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二、对人生有一个方向。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在信仰之旅中对信仰有着这样一段叙述:“在每一条航线上,都有些旅客,为求心安,认为有必要先看看船上的测程仪,并找出他们的船所在的正确经纬度”。社会中之所以出现一些重大的恶性事件,往往是这些人对人生丧失了目标和方向,最终走向了复仇的极端。因此,要充分发挥信仰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引导群众建立健康向上的信仰

9、,使更多的人对人生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感恩。三、对国家多一分热爱。信仰中政治信仰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今天,夏晨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仍然回荡我们耳边。一个有着积极信仰的人,首先是一个爱国的人。一个不爱国的人,谈信仰那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加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中,我们应更多地把它内化为一个人对国家的热爱上,对社会的责任上,对个体的关爱上。一个有着爱国情怀的人,一个有着社会责任的人,一个有着人文关怀的人,才能真正践行党的理想信念。四、让心灵多一点安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并没有给人们带来精神生活的充实。很多人的心灵变得相当浮躁,变得更加世俗。金刚经中有一句名言:“云何降伏其心”?怎么样使我的心安静下来,找到自己心灵的净土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冷静科学地从人文信仰和宗教信仰中寻找积极的因素,让我们的心灵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安宁;让我们的生活少一点世俗,多一点睿智;让我们的世界少一点纷争,多一分祥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