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科酸浆属显微鉴定研究展望.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3230949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茄科酸浆属显微鉴定研究展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茄科酸浆属显微鉴定研究展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茄科酸浆属显微鉴定研究展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茄科酸浆属显微鉴定研究展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茄科酸浆属显微鉴定研究展望.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茄科酸浆属显微鉴定研究展望 (于婷 王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摘要:对酸浆属特征植物显微研究进行总结, 为酸浆等药用植物更好的开发应用。关键词:酸浆属,显微,鉴定方法,展望正文:1.基原鉴别:茄科,酸浆属,大多数分布于美洲热 带及温带地区,少数分布于欧亚大陆及东南亚。 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中记载全世界约100种以上,我国有酸浆等5种。中国植物志 中本属计约120种,我国5种2变种。该属植物主要特点为:叶不分裂或有不规则的深波状牙齿,稀为羽状 深裂,互生或在枝上端大小不等二叶双生。花单独 生于叶腋或枝腋。花萼钟状,5浅裂或中裂,裂片在花蕾中镊合状排列,果时增大成膀胱状,远较浆果为大,完全包

2、围浆果,膜质或革质,顶端闭合基部常凹陷;花冠白色或黄色,辐状或辐状钟形,有皱襞,5浅 裂或仅5角形,雄蕊5,较花冠短,插生于花冠近基部,花丝丝状,基部扩大,花药椭圆形,纵缝椭圆形,纵缝裂开;花盘不显著或不存在;子房2室,花柱丝状,柱头不显著2浅裂;胚珠多数。浆果球状,多汁。种子多数,扁平,盘形或肾脏形,有网纹状凹穴【1-3】。 2 显微鉴定2. 1组织构造实验方法:经FAA试液固定、做成石蜡切片、用番红,亮绿对染,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构造,用显微描绘器绘制组织详图。2. 2粉末特征稀甘油装片:取粉末,经水合氯醛透化, 稀甘油封片,观察导管、簇晶等特征。通常,药材经鉴定后,一部分进行粉碎,以备粉末

3、特征鉴别,一部分切割成0.5厘米的长度,浸蜡后进行组织结构观察。3 目前进行显微鉴定的方法19:3.1 光谱分析法 紫外光谱(UV)是利用中药所含组分的不饱和程度及含量的差异, 导致其紫外吸收曲线的峰位、峰强度的差别来鉴别中药。汤迎爽等4采用中药鉴别紫外谱线组法对粉防己及其混伪品木防己, 小果微花藤进行了研究, 三种样品的最大吸收峰数目及其峰位值具有明显差异。紫外光谱线组是一种四溶剂紫外光谱综合鉴别法。红外光谱(IR) 反映的是中药所含组分官能团的差异。华文俊、周洪雷等5采用溴化钾压片法测定石斛、天竺黄、牛蒡子与伪品的红外光谱并对图谱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3种中药材粉末与伪品的红外图谱显示出各自

4、的特征性。 李峰等6利用荧光光谱法测试了人参与西洋参的乙醇提取液的荧光光谱,发现410处的特征峰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质谱法, 梁惠玲等7用EI-MS法测定了天麻及其伪品的质谱, 认为获得的EI-MS 图谱具有指纹性特征,可做为鉴别天麻真伪的依据。 光谱方法能有效地避免根据单一成分进行理化鉴定的片面性。紫外和红外由于样品处理简单,操作简便,仪器普及率高,应用较为广泛。3.2 色谱分析法 薄层色谱(TLC) 是一种成熟的理化手段, 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薄层扫描技术可对中药特定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安爱军等8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黄芪药材中黄芪甲苷的含量,经反复实验证明此法具有重现性好、检出斑点清晰圆

5、整、结果准确可靠等特点。彭艳丽等9对伞形科十种果实(紫花前胡、防风、石防风、当归、蛇床子等十种果实)进行了粉末组织解离和薄层层析的鉴别研究。 气相色谱(GC)法主要用于含挥发性成分中药的鉴别。凌大奎等10将保留指数用于6种常用中药的鉴别,获得各自的保留指数谱(G C R Is), 认为G C R Is 对于鉴别中药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手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速度快,适用范围广。洪筱坤等11对19种大黄样品的HPLC指纹谱以及衍生的重叠率和八强峰进行对比分析, 以蒽醌对照品核对指纹谱中相应组分来鉴定各样品的质量。张雪辉等12应用HPLC对8 种1 变种风轮菜属植物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日期共

6、计10个品种20个样品进行聚类分析。 色谱法反映的是中药材提取物的化学组成及含量情况,其特点是分离能力强、分析速度快、定量准确,能定性定量地反映不同中药间的差异。 3.3 分子生物学技术 DNA是物种的遗传物质, 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DNA序列,飞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特别是任意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和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方法(RAPD), 使人们已经能对微量的DNA进行扩增,并用于科属种的鉴定。徐朝晖等13采用RAPD技术对全国四大商品区的中药牛蒡子生品和其中两个商品区的制品进行了DNA指纹图谱特征研究,表明DNA指纹图谱用于鉴定同种药材的生品结果可靠。 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日新

7、月异, 简化操作与降低成本是加速其在中药材鉴定方面推广和普及的关键。 3.4 电泳 电泳(EP) 是一种分离和鉴定混合物中带电粒子的技术。石俊英、彭艳丽等14采用“中药电泳鉴别法”新技术,对12种根及根茎类中药、4 种果实及种子类中药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测绘了16种标准药材的鉴别谱带泳动率和电泳鉴别图谱。 电泳法主要用于富含多肽和蛋白质类中药的鉴定, 其特点是专属性强、灵敏度高, 但广泛用于中药鉴定的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其它几种技术,受仪器和试剂方面的限制,应用仍不普遍。 3.5射线衍射法 射线衍射分析(XRD) 是研究物质的物相和晶体结构的主要方法, 由于它具有图谱

8、指纹性强、重现性好、实验操作简便等特点,70 年代中期,美国药典就把衍射列为药物的鉴定方法之一,张汉明等15对4 种易混中药粉末进行了衍射分析,分别鉴定为白矾、石膏、滑石和信石。90年代中期,吕扬等16】开展了中药材的衍射付里叶谱分析计算研究立足于衍射图谱是中药材所含全部组分的图谱叠加, 在衍射空间再现了传统宏观鉴定法的“形态(Fourier衍射图) ”特征。通过对常见的近 100 种道地中药材的系统研究,建立了图谱的几何拓扑规律、峰形的特征值和模糊图象识别等原理。并对不同产地的淫羊藿等中药材进行了衍射付里叶谱的定量分析, 可望建立成为道地中药材鉴定与质量评价的定量识别方法。 3.6 聚类分析

9、法 随着模糊数学、计算机科学逐渐渗透到中药鉴定领域,聚类分析法应运而生。二维模式识别是最简单的一种聚类分析方法。苏薇薇等17将10个黄芩样品的薄层色谱解析成0 和1 表示的数量化矩阵,用相似性聚类法把正品和非正品分开。聚类分析法提取反映中药性状、显微、色谱、光谱等差异的数量化特征,能够有效地消除噪声和干扰,并用计算机进行分类决策。结论:除以上所述主要方法外,近年来,电化学分析(ECA) 、原子吸收光谱(AAS) 、等离子体光谱(ICP)、射线荧光光谱(XRF) 、同功酶分析(Is o peroxidase)等方法也用于中药显微鉴定, 在酸浆属的研究中,除了显微镜的初步鉴别,紫外,红外,高效液相

10、法又有过尝试,但是些新的技术的的运用, 会有更简单的方法,将逐步引导中药鉴定向客观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也将会有更精确的方法鉴别及区分易混淆药材。而现代仪器分析法如何建立既能反映中药材整体固有特征又能给出稳定的中药质量评价标准的鉴定方法, 以解决传统中药学与当代世界药学接轨中面临的质量标准问题, 仍将是今后中药显微鉴定研究的热点18。 参考文献【1】 徐国均. 中国药材学 下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6: 1161-1162【2】 中华中医药学刊(CHINESE ARCHIV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2007年3月25卷 第3期【3】 中

11、国野生植物资源 Chinese Plant Resources 2009年2月 第28卷第1期 【4】汤迎爽, 宋红儒等. 紫外光谱法鉴别粉防己及其混伪品木防己, 小果微花藤.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26 【5】 华文俊, 周洪雷等. 石斛天竺黄、牛蒡子与伪品的红外光谱比较. 中医药研究,2000;16(2)53 【6】 李峰. 人参西洋参的荧光光谱鉴别. 中药材,1996;19(10):499 【7】 梁惠玲. EI-MS 法鉴定中药天麻及其伪品. 中草药,1996;27(6):367 【8】 安爱军等. 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黄芪药材中黄芪甲苷的含量. 中国新医药,2004;3:

12、(8):109 【9】 彭艳丽, 石俊英等. 伞形科十种果实的显微与薄层色谱鉴别. 中药材;1998;21(10) 【10】 凌大奎, 朱永薪, 王维. 气相色谱保留指数谱用于中药材鉴别的研究. 药物分析杂志,1995;15(4):13 【11】 洪筱坤, 王智华, 李旭. 19 个大黄样品指纹谱的比较分析.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8):32 【12】 张雪辉, 陈建民. 高效液相色谱- 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在风轮菜属药材分类中的应用. 中国中药杂志, 2003;28(9):812 【13】 徐朝晖等. 同种不同产地牛蒡子DNA指纹图谱特征研究. 中草药,2001;32(6)541 【14】石俊英, 彭艳丽等. 16 种中药的电泳鉴别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1):66 【15】张汉明, 乔传卓, 魏红. 白矾、石膏、滑石与信石的鉴别. 中国中药杂志,1991;16(5):261 【16】吕扬, 郑启泰, 吴楠, 等. 中药材的衍射图谱研究. 药学学报,1997;32(3):193 【17】苏薇薇. 聚类分法在黄芩鉴别中的应用. 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0):579 【18】江仁望,吕扬. 现代中药鉴定方法研究进展.中国中药杂志,1998;23(12)757 【19】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