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虞美人》教案.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3226149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虞美人》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下册《虞美人》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下册《虞美人》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年级下册《虞美人》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年级下册《虞美人》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册《虞美人》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虞美人》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九年级下册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本词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2.能说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3.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1.本文是自读课文,但是,却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所学的第一首词作。较之以初中所学的三首词(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除了在背诵和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外,重点应放在通过语言来品尝词中情景的况味,进一步分析词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法等,从而引发学生对词章的审美情趣,培育学生潜心涵咏的诵读习惯。 2.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线,结合评议,抓住词义要旨,分组

2、争论意境构成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3.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首领,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展补充。另外,可以引入他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进展延长阅读。 4.自制多媒体课件,渲染教学的情感气氛,梳理学问要点。 5.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 今日,教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历史故事。不过,需要提示的是,这不是一个欢快的故事,而是一个哀痛凄婉的故事。我要求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能把听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为形象的画面。我也信任大家都是精彩的摄影师,肯定能完成这个任务。下面,让我们开头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模糊面容苍白的

3、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漂亮的古都金陵马上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哽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终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渐渐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存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无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请问,

4、他是谁? 明确: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位失败的政治家。但在死神降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从前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在死亡的呼唤声中,他没有闭上眼睛,而是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制造了审美世界的最终辉煌。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二、读 1.学习课文先从诵读开头。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留意比拟,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2.评价朗读。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肯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消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

5、中 向东流 3.学生朗读,试背。 4.再请学生配乐朗读。 5.教师示范,参加朗读竞赛。 6.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 三、议 1.问: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明确:愁) 2.那么,依据这首词,再结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究竟有哪些愁。 明确: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究竟过于抽象。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实地感受到。那么,问问大家,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学生争论,教师归纳。 明确: 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6、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比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清楚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方,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方,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 比照 春花秋月与往事的比照 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比照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的比照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很多愁”。 发问 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每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盘旋,流走自如的艺术构造。 四、小结 这首词前六句三度比照,隔句相承,反复比照自然与人生之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肤浅。如此循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难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