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型社会 (2).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322354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节约型社会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资源节约型社会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资源节约型社会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节约型社会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资源节约型社会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节约型社会 (2).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源节约型社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2005年6月27日下午胡锦涛指出,“节约能源资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此后,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通知,对

2、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进行了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

3、、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资源节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资源节约观念是指人们从节省原则出发,克服浪费,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节约意识(观念)作为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建立在对资源严重稀缺的认识基础上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养成人人都乐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的良好习惯。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主体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型政府、资源节约型社会团体、资源节约型军队、资源节约型企业、资源节约型事业单位、资源节约型家庭等。其中,资源节约型企业是指既追求企业生产成本节约又兼顾企业生

4、产的社会成本节约,既考虑企业自身效益又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既考虑当前利益又兼顾长远利益,能使企业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之和达到最大值,使企业生产成本和社会因企业生产而必须支付的社会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值的企业。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制度是约束人们浪费资源,规范人们合理使用资源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有关道德规范等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节约资源、

5、提高效益的根本所在。其中要着重考虑建设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的利用。如,目前不合理的水价是阻碍水资源基础产业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水价导致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使与水相关产业的经营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同时,水价体系的不合理也是造成水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完善产权制度只有明晰了资源的产权,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做到物尽其用,使资源的损失浪费降到最低限度。既应明晰自然资源的产权,优化自然资源配置,节约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又应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人们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积极性。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应

6、用技术,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目前应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节油代油、洁净煤和节电、节水技术。大力研究和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以及生物能等“绿色能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倡导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此,应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制定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7、明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用以指导全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加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技术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撑。 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环境资源、粮食资源、水资源及各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护法的制定和完善;制定反对浪费的法律法规,为惩罚严重破坏环境资源者和严重浪费资源者提供法律依据;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保护各种产权权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完善产品质量和市场交易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坑蒙拐骗以及制假售假行为,规范市场交易,减少资源损失。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议3. 1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

8、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1) 构建企业内部循环经济网络。企业作为资源消耗的主体,应重点抓好资源节约、人才节约和资金节约。首先,应按照减量化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各种消耗。对于自然资源要利用各工料间的物料循环,减少物料使用,达到少排放和零排放的目标;对于人才资源应坚持人尽其用的原则,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资金应用要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和稽核制度,确保资金运用的合理性,避免资金的浪费。其次,应通过技术进步改造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工艺,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第三,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将节约理念纳入企业文化体系中去,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资源节约意识。2)构建企业间或

9、产业间的生态网络。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政策,应优化产业区规划布局,进生态关联产业或其共生产业的簇群式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该根据企业资源消耗的类型和特点,把不同的工厂连接在同一园区内,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其他企业的能源和原料,实现废物的再生,从而形成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为构建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奠定基础。3) 建立健全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首先要做好废物的回收,在回收过程中根据废物的特性进行分类,对于无法再循环的废物要在防止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及时处理,对于能够回收的废物要及时加以循环利

10、用。同时,加大废物回收技术的开发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带动再利用体系的建设,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4) 建立完善循环经济实施体系。循环经济的实施体系应包括以下四部分:a. 尽量做到减量化,使在生产物品和提供服务中利用的资源和物品最少; b. 做到再利用,对已经使用的资源尽可能多次使用;c. 实现再循环,对于淘汰的无法再使用的废弃物,及时加以回收处理,尽可能转化为新的资源和物品;d. 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大力开发生物资源等新型能源,逐渐实现可再生能源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3. 2 构建节约型政府,实现“政府生态”1) 建立自律、高效的政府管理体系。a.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服务型的政府,处理好政府与

11、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b. 科学划分各部门的职能范围,精简机构,缩短行政审批时间,规范行政人员的行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c. 强化各级政府行政工作人员的节约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消费理念,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浪费。2) 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每年我国由于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浪费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建立和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对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突出的意义:a. 完善政府决策程序,对于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决策,要坚持科学民主的原则,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由于决策不当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b

12、. 健全决策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政务公开机制,扩大政务公开范围,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和社会监督的作用;c. 建立决策责任追究机制,实行有权必有责,有责必追究的重大决策终身负责制,通过行政、司法手段对领导干部在决策中的严重失误和失职行为依法进行追究。3) 转变执行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体制模式和增长模式正处在质变时期,单纯经济量的增长不能反映经济运行模式的好坏。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将“绿色指标”纳入考核政府官员的政绩指标中去,从而扭转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GD

13、P 增长的错误做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3 培育节约型的社会文化1) 树立节约意识。a. 政府决策中的节约意识,即在经济社会问题的决策和规划中珍惜现有资源,实现科学决策; b. 体制改革中的节约意识,即体制的变革要充分考虑成本因素;c. 管理细节中的节约意识,即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 d. 技术改进中的节约意识,注重技术升级的梯度性;e. 资源整合中的节约意识;f . 资源再生中的节约意识;g. 社会控制中的节约意识,即要求政府在项目立项上要适度控制。2) 培育节约主体的节约型文化。个人消费者要倡导节约型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消费观,树立崇高适度物资生活和丰富精神追求的价值观。企业

14、组织要将节约理念丰富到企业文化中去,积极倡导生产节约和细节节约。政府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按照节约型社会的具体要求,增强资源节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实现“政府生态”。3. 4 搭建节约型社会的支持体系1) 制度支持。中国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有一套强有力的制度保障。a. 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指导性的原则和纲领予以落实,为节约型社会的建立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b.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节约型社会提供法律支持;c. 完善资源节约的标准,为节约型行业建立提供标杆;d. 健全相关财税政策,为节约型社会建立提供金融支持;e. 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为节约型社会的建立提供监督机制;f . 研究新的激励措施,

15、增强节约主体的积极性。2) 技术支持。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资源节约的主要手段。a. 要组织技术力量对资源节约的技术瓶颈进行攻关,解决技术上的难题;b. 要积极推广先进的、成熟的节能、节水和节材等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c. 加强节约型技术人才培训力度,大力普及节约型知识;d. 培育和发展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制度,为行业社会提出全方位的信息服务。3. 5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节约型经济格局1) 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传统的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瓶颈制约,而且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在建设节约型社会进程中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道路转变,降低生产消耗,开发节约型产品,提高生产效率,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长期发展。2) 发展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通过法律和经济的手段,研究制定促进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加快发展无污染环保产业、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同时加快用高新技术改进传统产业的步伐,实现产业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