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是一番趣味在心头.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3221035 上传时间:2024-03-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别”是一番趣味在心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别”是一番趣味在心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别”是一番趣味在心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别”是一番趣味在心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别”是一番趣味在心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别”是一番趣味在心头.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西江月一词中“别”字赏析近期读了语文报中考版第297期上陈建华老师的“别”字辨析一文,心里原有的对西江月中“别”字的理解也变得越发丰满起来,觉得“别”字的理解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西江月中的“别”字的理解通常有“离开”和“另外”两种理解,人们也更多的倾向于第二种理解。是的,从陈老师的“首先,从形式上看,西江月这个词牌的体例要求是下阕头两句对仗,辛弃疾做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对仗工整,无可挑剔。至于上阕开头两句则没作要求,所以可用不可用。我看作者用字是经过了精心锤炼,第一二句也应该是采用了对偶形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别对半,而半是形容词,所以别字也只能作形

2、容词讲,因此不可能解释为动词离开。再从内容上看,别字解释成离开,虽然句子是通顺连贯的,可整个句子变成了皎洁的月光离开了树枝,惊动了乌鸦,不合情理,不合逻辑。随着时间的推移,月光是在移动,但这移动的月光能惊动得乌鸦吗?显然是缺乏生活常识的表现”这段文字来看,“别”字理解为“另外”而不可以理解为“离开”表面上是说得通的。可是本人觉得如果变换角度来重新体味一下“别”字的话,陈老师的这种说法就显得单一而牵强了,很有必要对“别”字作一次重新赏析。首先,我们不妨先从“别”字的含义来探究。“别”,会意。从冎(gu),从刀。“冎”,说文:“剔人肉置其骨也。”“别”的小篆形体,是一个表示用刀剔骨头的会意字。因此

3、“别”字的本义应为“分解”,是一个动词。后来就在“分解”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等方式演变为含有“分离、辨别、离开、告别”等含义的动词,如,“久之,颇晓其别蓍布卦意”汉书张禹传,“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荀子君道,“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唐杜甫石壕吏等。当然,“别”也逐渐演变为含有“另外的、特殊的、其他、各自”等含义的形容词或副词。如,“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死生别处,终始异居”班固白虎通等。鉴于此,词里“别枝”中的“别”字有动词“离开”和形容词“另外”或“旁”等两种理解也就理所当然了。关键的是如果把词中的“别”字理解为“另外”或“旁”的

4、话,“明月别枝惊鹊”一句的语序应改为“明月惊别枝鹊”,强调的是鹊儿被“惊醒”,此句的理解就应该理解为“月亮升起来了(明亮),惊醒了停栖在斜枝上鹊儿”,这里的“别”字理所当然地应该理解为“斜”或“另”了。不对啊!因为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阴晴圆缺是自然的常态,鹊儿(包括其它动物)应该是适应的,不会因此受惊,同时,明月的升起应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是突然出现的,所以鹊儿的受惊一说就显得无从说起。因为如果没有其它因素的惊扰,鹊儿应该是不会受惊的。同样,如果把“明月别枝惊鹊”的语序调整为“明月惊鹊别枝”,强调的是鹊儿“被惊醒后飞离”,那么此句应理解为“月亮升起来了(明亮),惊醒了停栖在斜枝上鹊儿,鹊儿从

5、这一枝飞上了另一枝”。也不对啊!如果是这样,结果还是月亮惊醒了鹊儿,而这时的“别”字就应当理解为“离开”或“飞离”,我想,词人当然深谙此理,他不会轻易地把一个看似“可有可无”的“别”字用在词中,那么词人这样做的话,是不是有他的深意了?我们无从知晓,这也许本身就是词人的刻意为之,目的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让你去想象,让你去揣摩,让你去争论,至于你如何理解,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其次,我们再从古人吟诗作对讲究对仗(形式)这个角度来考虑。我们知道,古人们在创作古诗词的时候,为了讲究押韵、工整与对仗等,有时不得不改变句子的语序,这一点在西江月中的两组对偶句中显得尤为明显。假如我们先不改变“明

6、月别枝惊鹊”一句的语序来理解诗句的话,那么,此句先可以理解为“月亮慢慢升起,离开这个枝头,升上那个枝头,惊醒了斜枝上的鹊儿”,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情境是,诗人当时被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停止了赶路,长时间地驻足欣赏美景,感受到了月亮的位置变化,这样的理解是可以说得通的,但是这与“夜行黄沙道中”中的“行”似乎有些冲突。当然,上句也可以理解为“月亮从一个枝头跃上另一个枝头,再从这个枝头跃上另一个枝头,惊醒了枝头上的鹊儿”,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情境是,词人一边在欣赏美景,一边在赶路,此时的他感知的可能不是自己在走路(移动),而是看到月亮在枝头间跳动了。但是,笔者还是认为,不管是诗人停止行走驻足欣赏月下美景感

7、知月亮位置的变化,还是边赶路边欣赏月亮在枝头跳动,如果没有诗人或其他因素,单是月亮的明亮或缓慢地位置变化是不会使鹊儿受惊的。接下来,我们如果改变一下语序来欣赏的话,“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的语序可以调整为“明月惊鹊别枝,半夜清风蝉鸣”,那么,这两句便可以翻译成:“月光明亮,惊醒了停栖枝头的鹊儿,(使它)离开了(原来的)枝头;半夜里,清风送爽,传来了蝉儿的鸣叫声。”在这里,“别”字理解成(鹊儿)“离开”(飞离)应该是说得通的。同样,我们还可以根据词性相对(相同)把上两句调整为“明月别枝鹊惊,半夜清风蝉鸣”,这样,“别”字就可以理解为“另”或“斜”了。基于此,“别”字意蕴应该是丰富的,到

8、底是月亮“别枝”,是鹊儿“别枝”(离开枝头),还是鹊儿在“别枝”上呢?词人没有答案,读者自可尽情想象了,多精妙的构思啊。第三,我们还可以从作者构思(内容)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可以这样揣测,词人在创作此词时,可能是在再现当时画面的同时更在刻意追求某种意境,也就是陈老师所说的“作者描绘的画面清新自然,动静结合,恰如一幅山村夏日夜行图,既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惬意,又有听觉上的享受,还有嗅觉上的馨香,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是的,如果有过夏夜乡村行路经历的人,在欣赏此词时所产生的诗兴上的共鸣可能还不仅仅于此。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那迷人的意境: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大地,乡村小路旁的大树上停栖的鹊儿清晰可见;词人一边

9、赶路,一边欣赏着清幽迷人的夜景;清风拂煦,传来了阵阵蝉鸣。突然,鹊儿被惊,飞离了原先停栖的枝儿(诗人是否也因此小惊了一下,我们不得而知)。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鹊儿受惊呢?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由于月光太明亮,鹊儿才会被匆匆赶路的词人惊扰而飞离枝头。但词人故意不明说,反而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悬念让读者去猜想:是明亮的月光,是吹动了枝头的清风,是鸣叫的蝉,是赶路的词人,还是兼而有之?这样就大大地丰富了词的意蕴:好一幅令人遐想的乡村夜行图!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少年时候曾不止一次经历过类似的美妙意境,因而不得不由衷地为词人的精妙构思而拍案叫绝。谈到这里,本人觉得“别”字本身就给予了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实在没有必要机械地理解为“另”、“斜”、“旁”或“离开”,如果真的要给予一个答案的话,那也只能是由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词境理解来自我选择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嘛,至于是“离开”或“另一”、“斜”等,其实都不重要),也许这样更能符合欣赏诗词的要诀,也更能贴近词人的创作本意,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