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中的财政政策——增长优先兼顾公平与稳定.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3218252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发展中的财政政策——增长优先兼顾公平与稳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经济发展中的财政政策——增长优先兼顾公平与稳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经济发展中的财政政策——增长优先兼顾公平与稳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经济发展中的财政政策——增长优先兼顾公平与稳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经济发展中的财政政策——增长优先兼顾公平与稳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发展中的财政政策——增长优先兼顾公平与稳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发展中的财政政策——增长优先兼顾公平与稳定.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开展中的财政政策增长优先兼顾公平与稳定经济开展问题历来是经济学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把经济开展问题研究与财政政策研究结合在一起,旨在探究经济开展中政府的职能及财政政策的作用副标题所强调的是本文的根本观点,即本文把增长视为开展中国家财政政策优先考虑的目的,尽管公平分配、经济稳定对于开展来说也很重要,甚至在一定时期,也可能把公平分配或经济稳定放在政策考虑的优先位置,但就整个开展过程而言,开展中国家的财政政策始终发挥着增长“加速器的作用中国属于开展中国家序列,中国的财政政策目确实定也应当表达上述思想。在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展过程中,财政政策的这种增长“加速器作用短期不会改变,改变的是操作方式:即通过

2、培育市场来获得增长效果。在本文中,财政政策的这种增长“加速器的作用被描写成为“开展导向政策,它与兴隆国家财政的“需求管理政策有明显的区别。要开展,首先要把消费力促上去,以进步经济的供应才能。这是开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开展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而消费力程度进步或供应才能增强仅靠“残缺的或“不兴隆的市场体系及民间部门自身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或者是开展极其缓慢的。在市场经济开展的初期阶段,政府一方面应大力培育市场发育。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另一方面。在市场尚未完善或成熟之前,仍有责任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有时甚至还不得不暂时“替代部分市场的功能,以弥补“残缺或“不兴

3、隆市场的缺陷。理解这一点甚为重要,它实际表达的是这样的思维逻辑,即在不具备最优开展条件时,寻找次优开展条件,应是决策者们的明智之举。由于经济开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涉及面广,本文只能以增长为主要内容展开讨论。在篇章构造安排上根本上是按照:资源配置、收人再分配与经济稳定的顺序来阐述开展过程中的财政政策问题详细说来,全文共分三篇九章,第一篇分三章来阐述经济开展、政府干预与财政政策的根本理论问题;第二篇分四章阐述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第三篇分两章阐述社会福利、经济稳定与财政政策问题。第1章,经济开展过程描绘。本章共分4节。第1节主要阐述本文对经济开展定义的理解。认为,经济开展是一个包括经济的“数量增长与“

4、质态改进有机结合的过程,二者不可偏废,但增长是根底,假设没有或否认了经济增长的累积和叠加效应,就谈不上经济“质态的改进,从而也就无法论及经济开展。第2节,介绍经济开展的初始条件如何影响一国的经济开展进程。并区别兴隆国家与开展中国家由于初始条件不同,开展进程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后起的开展中因家是在农业和传统工业的改造尚未完成的条件下,发起工业化运动的“二元构造特征,使这些国家无法完全依赖市场力量推动开展,政府在其间发挥重要作用。后起的开展中国家在开展进程中既存在着许多不利的因素,也存在着许多有利机遇。它为擅长寻找开展契机与打破口的开展中国家提供了“跳跃式开展的可能性。东亚“四小龙属于这类国家和地区

5、成功的范例。第3节,关于开展的类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政府的“开展导向;二是政府的“需求管理。东亚“四小龙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开展导向政策,大多数欧美兴隆国家政府行的是“需求管理政策。开展政策上的区别反映了不同开展阶段上政府职能的重点有所不同。第4节,对大国开展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展开讨论,并引申出大国应与小国具有不同的经济开展战略。关于大国开展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包括:典型的“二元构造;不平衡的区际开展现状;开展很难建立在外援根底上等。第2章,经济开展与政府干预。本章主要讨论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主要建筑在“市场缺陷的认识上,但对“市场缺陷的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开展类型的国家存在差异

6、,因此,不同时期、不同开展类型的国家于预存在着不同的待点。第1节,重点介绍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分析。本文联络特定的市场约束条件把“市场缺陷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古典类型的“市场缺陷。它指完全自由竞争市场条件下出现的“市场缺陷。既便是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假定条件下,市场也不能提供“公共产品,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不能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目的。二是现代意义的“市场缺陷。它指建立在社会化大消费条件下的市场,这是一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或垄断竞争市场。此时,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与“规模经济和“信息不完全有关。对自然垄断行业与企业“共谋行为进展干预,对市场因“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的内在波动进展干预,构

7、成了现代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第2节,开展中国家的政府干预与兴隆国家的政府干预有不同特点,其差异主要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展条件存在差异;二是开展动机不同。从开展条件来看,开展中国家国民收人程度处于低度循环状态中,无论是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都显得非常匮乏,市场的容量相对有限,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从开展动机来看,开展中国家政府具有强烈的“赶超欲望,这样,使开展中国家的政府干预与兴隆国家显著不同,兴隆国家的政府干预在于弥补“市场缺陷,开展中国家的政府干预不仅具有上述功能,更重要的还是不得不在一定时期内部分“替代市场功能而发挥调节作用。因此,开展中国家的政府干预广泛浸透到产业配置、

8、储蓄发动、市场培育、国际竞争各个方面。开展中国家的政府于预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假设政府干预得当,可以培育市场,推动经济开展;另一方面,假设政府干预失当,也可能扭曲市场,阻碍经济开展。显然,这种类型的政府于预具有一定的选择上的风险性。中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中,政府同样面临着上述选择,因此,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开展至关重要。第3章,政府干预与财政政策。政府干预经济有多种手段,其中财政政策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运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推动经济开展,首先,需要理解财政政策的体系、功能、传导机制,并对其作用效应进展评价。其次,应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有利于经济开展的财政政策设想。本章分4节阐述上述问题。

9、第1节,先归纳政府干预的类型并说明干预强度的国别和开展时期差异。从经济分析需要的角度,可直接将政府干预归结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政府运用各种经济工具发出的各种经济参数间接影响市场供求,进而影响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行为形成间接调节;一种是通过经济关系的强迫约定,限定企业消费什么,消费多少,按什么价格出售产品,即通过管制措施直接调节市场供求。通常市场体系发育比较完善的兴隆国家主要运用前一种方式调节经济运行而开展中国家习惯运用后一种方式调节经济运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强度一般视国情而定。本文认为,对政府干预作用的认识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理论问题,是一个对本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及政府的灵敏运用问题

10、。第2节,在政府经济干预活动中财政政策发挥重要作用。财政政策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它由政策目的、政策主体、政策工具三大要素构成。政策目的主要包括: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相对稳定;实现收入公平分配;进步社会生活质量。政策主体指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政策主体的行为是否标准,对于政策功能的发挥和政策效应的大小都有重要影响。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等。政策的作用通常要通过特定的政策传导机制才能产生政策效应。最为重要的媒介体是收入分配、货币供应与价格。财政政策工具变量的改变主要是通过引起上述媒介体中间变量的改变来到达预期目的。第3节,关于财政政策的功能、作用与效应。财政政策的功能

11、主要表达在资源再配置。收入再分配和经济稳定上。财政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具有不同特点,两者应保持恰当比例关系。从理论上讲,财政部门资源运用的边际效益应等于该资源用于民间部门时所获得的边际效益,财政部门资源配置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极大比。以征税和转移支付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再分配是一种超越一般要素占有关系而形成的强迫性收入转移,它具有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公平分配的作用。财政的稳定功能并不是指自身的预算收支平衡,而是把财政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循环过程,运用各种财政手段来实现经济运行的总供求平衡。评价某项财政政策的优劣,可运用“本钱效益分析法。假设把实现政策目的值视为政策有效益注:前提是目的值正确、合

12、理,那么,其间所付出的代价包括各种费用视为本钱,那么评价可从“本钱与“效益的比较中做出判断,但问题是,“本钱中的“补偿费用不易确定,政策的效应难以把握,因此政策评价实际上是一项困难的工作。第4节,通过上述一系列理论分析,本文最终归结为制订适宜中国特色的财政开展导向政策。简言之,该项政策就是如何保证实现增长优先、兼顾公平与稳定的目的。促进经济增长之所以是我国财政政策的首选目的是因为它有利于扩大就业、进步国民生活程度、有利于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强调开展速度并不是要无视稳定,在两者的考虑中总有个重点及一般的兼参谋题,开展导向政策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增长优先考虑的同时,兼顾公平与稳定。本文所

13、描绘的开展政策与传统体制下的开展政策根本不同,前者突出市场的根底作用,强调政策的引导作用,而非“替代作用。第47章构本钱文第二篇。本篇主要分析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其中第4、5、6章主要从资本积累的角度分析外延的经济增长,第7章集中分析内涵型的经济增长,即以技术进步和教育开展为主要特征的增长。第4章,扩大总资本积累上。本章主要讨论资本积累的一般理论。第1节、增长模型中的资本积累要素,主要表达“哈罗德罗马模型、新剑桥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及卡莱茨基社会主义增长模型中关于资本积累的阐述。并将真与开展经济学中关于资本积累的假设干理论进展比照分析指出,开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第

14、2节,是对上节分析的提炼,将资本积累归结为经由储蓄发动、投资转比、资本形成过程而最终形成的结果,并将这个过程用公式表示K=y*s/y*l/s*k/l。认为,扩大资本积累,首先要在储蓄阶段努力进步储蓄率Sy。其次,要促使储蓄顺利转化为投资,当s=I,投资转换率IS=1时,经济处于平衡增长状态,财政与金融渠道是完成储蓄-投资转化的两大根本渠道。开展中国家金融大多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投资的有效转化。最后,在资本形成阶段投资主体的行为倾向也影响资本积累效果。预期投资的回报率和投资本钱利率是影响投资主体行为的两大根本因素。第5章,扩大总资本积累下。本章是上一章继续或下半部分,在上一章关于资本积累理论讨论

15、的根底上,本章分4节,主要从中国储蓄格局的变化、财政的储蓄导向政策选择、投资渠道构建、投资责任主体形成等方面讨论中国的资本积累问题。第1节,分析中国储蓄格局的历史性变化。认为,中国保持较高的储蓄程度有利于经济增长。经济体制下维持高储蓄程度主要靠政府强迫力量,随着改革推进中国的储蓄格局已发生变化。居民储蓄由改革前79年的25,上升到目前92年的70左右,而政府储蓄那么由改革前的32下降为目前的10左右,企业储蓄改革前为44,目前大致在20左右。储蓄格局的变化与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有关。第2节,分析财政的储蓄导向政策。认为,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继续保持较高的储蓄率,及时调整储蓄构造,适当增加政

16、府储蓄、稳定居民自愿储蓄、利用债务扩大社会统有利于经济增长它构成了财政储蓄导向政策的根本内容。增加政府储蓄要求进步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并控制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利用国债扩大收入来源取决两点:一是看举债融资所弥补的支出缺口是否必要,是否对本国经济开展有好处;二是看应债的来源是否充足。假设满足上述两点应积极扩大国债融资。城乡居民储蓄的扩大与收人总程度进步以及收入差距拉大都有一定联络,此外,还与财政金融政策有关。第3节,重点讨论投资渠道的构建问题。按照麦金龙的说法,由传统的政府储蓄一投资渠道转变为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储蓄一投资渠道会产生积极的“渠道效应。但中国改革在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来源多渠道的同时也埋下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如一方面居民储蓄“过剩,另一方面政府与企业的投资资金供应缺乏;储蓄投资的流向不合理,不同行业的投资呈现出明显的失衡状态等。构建新的投资渠道要求明确财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