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信奉习俗.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3211809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州信奉习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福州信奉习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福州信奉习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福州信奉习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州信奉习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信奉习俗.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奉习俗 旧时福州居民除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外,多是全神位信奉,以神诞、迎神为其特色。过去科学不发达以及民众普遍信奉神明的情况下,敬神、迎神活动的积极意义大致有三:一是祈求神明保佑,精神有所寄托,籍以自慰;二是营造信奉氛围,诱导人们弃恶向善,自娱自乐,陶冶情操;三是抬出神像游乡,震慑为非作歹之徒,保境安民。神诞 俗称“菩萨诞”,名目多达几十种,较为出名的而影响较广的有裴仙爷、王天君、照天君、泗洲君神、陈太后、妈祖、土地诞等。裴仙爷原名周简洁,曾为福建督署幕僚,宋英宗皇帝赐给非衣(毛衣),后弃官学道,称非衣道长,有称裴真人,在督暑前羽化。人们感其敢于为民请命功德,建裴仙宫祭祀,官、商、仕

2、、民普遍信奉。每年农历三月初十“裴仙爷诞”前后演戏、讲评话谢神月余。泗洲神福州城乡多榕树,泗洲神的神龛,多设置在榕树上。每月初一、十五日,妇女们多在榕树下焚香膜拜。据说泗洲神原是唐代高僧僧伽大师,曾在泗洲临淮县建伽蓝殿。每到黄昏,僧伽头上必发异香。景龙四年(710年),端坐而逝。唐中宗命人在宫中建塔安葬。不久,臭溢长安城。后有人奏称,应在泗洲建塔,皇帝准奏,于是长安不臭。后有一泗洲人来福州为官,因病祈求泗洲神,忽见榕树现一道光芒,其病竟愈,以为泗洲神庇佑。遂在榕树置一小神龛,供奉泗洲神,因而相沿成俗。关于王天君的传说有两种。一说王灵官系东晋时浔阳江人,一日因争妓女杀人亡命下海为盗,20年后逃入

3、五台山以屠猪为业,后投九华山忏悔剃度。一日下山取火做饭,途中遇虎,与虎约定,待他把火送上山后,再下来舍身喂之。待下山应约,虎向他摇尾作态,并即伏下,王跨上虎背飞腾成道,故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另一说,王乃后晋皖南人,幼谙水性。时石敬塘造反,他执一刀投军,每战皆捷,军中称为“王一刀”。后入海为盗,活动于钱塘、宁波之间,20年后到天目山屠猪。一日,忽自悟,奔走五台、天竺,途中遇一僧,王求与同行。僧说若能剖腹剜肠,则可也。王立即用刀挖出五脏交与对方。旋又遇一人,指一油锅对僧说,入此即到西天。僧冷笑,将王的五脏投入,在鼎沸的烟焰中,王羽化成仙。这天是六月十六日,遂以此日为王天君神诞。旧时,城乡

4、居民普遍信奉,香火极盛。每至神诞这天,沿途善男信女手执明香,或三步或五步或七步一拜,拜至于山天君殿焚香礼拜。据说拜者或为父母添寿或为家人祛病延年而许愿的。 临水陈太后入夏,福州气候持续炎热,旱情时有发生,干旱严重时颗粒无收。自唐至近代的千余年间,每遇严重旱情,便由道士设坛,邀请“临水陈太后”陈靖姑前来施雨。史载陈靖姑(904927年)确有其人,她是福州下渡人,生于唐天祐元年(904年)正月十五日,后嫁古田刘杞为妻,卒年24岁。她的故事和传说在闽都别记大幅详述,写她自幼爱念观世音经咒,后去闾山学法,下山后为民除害,降妖伏魔,护国佑民,特别是保护妇女儿童。过去福州城乡社庙(俗称“境”),都设有临水

5、陈太后的祠,几乎家家户户都供奉“临水陈太后”的神位。相传唐朝末年,有个名叫照天柱的人,少时喜欢习武练拳,为人刚直,好打不平,曾出家在雪峰寺为僧.闽王王审知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寺院遭殃,古迹被毁.照天柱被迫外出云游,在民间为百姓看病驱疫,并经常在大榕树下坐禅.当时,天下四分五裂,战事蜂起,南唐兵由闽北直逼福州,新登位的王延政(王审知之子)政权内部出现叛乱,王延政急忙调遣闽南驻军前来福州救缓解危.闽南驻军很快北上渡过乌龙江兵临南门城下,准备攻城讨伐叛军.照天柱得到消息后,为拯救百姓免遭战火,便连夜赶到城门,将红灯笼高挂在榕树上作为信号,提醒百姓迅速逃离.这时,攻城部队见榕树上挂有

6、红灯,以为树下四周有伏兵,不敢冒然进攻,便掉头转向东门而去.于是,避免了一场灾难. 事后,南门一带的老百姓平安返回家园,却见照天柱已坐在大榕树下羽化了.为了纪念舍己为民的照天柱,此后当地人便在榕树上挂起红灯,建造了一座照天君宫,同时也表达乡民祈愿国泰民安,和平幸福的心情.(以上转录福州掌故)前几年,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以及照天君宫的香火过分的旺盛.照天君宫已经不适合于人口密集的居民区内,曾一度搬往乌山上.后照天宫再次移驾至金鸡山上.迎神 旧时福州迎神活动很盛,有迎吴颜爷、迎尚书、迎泰山、迎城隍、迎五灵公出巡等等。吴颜爷真名吴阳、颜平,随王审知开闽战功显赫,入闽后在保镜安民、开辟港口等屡有建树,曾

7、因喝酒无度误事,王审知限其只能在正月十五痛饮。每年正月十五迎吴颜爷出巡,神舆前进数步,又复后退数步,犹如醉汉。神舆上绑成串铜铃。摆动时啷啷作响;扛神舆的“马吏”大呼“吴颜爷未醉”。巡行一整夜,意在镇邪恶,保镜安民。迎尚书公就是抬宋末忠臣陈文龙神像巡游。每年农历三月十二日,送陈尚书回莆田“省亲”,巡游镜土后乘龙舟出海。巡游队伍由金锣开道,接着有高照、执事牌、京鼓、十番、马上吹、肩头驮、陆地行舟、大班、鼓班、看担、花担、台阁等,热闹非凡。有迎尚书歌谣为证:“路上人山共人海,去看南台迎尚书。这边茶亭十番才过去,那边铺前顶看马就过来;伙伴街轿班威风八面,仓霞洲八将全市闻名。”迎五灵公即张、钟、刘、史、

8、赵五位帝君,专管瘟神疫鬼。五帝出巡时间在每年鬼节(中元)之前,称“六月会”,迎神活动分请将与出海。“请将”即请出五帝及部属阴阳司、食显司、巡按司、水菜司、掌库司、巡坞司等巡游乡境,部将七爷(无常)、八爷(矮八)为出巡前锋,所有神将全部出动“查夜”,排场威严壮观。游乡目的是对疫鬼瘟神总搜捕。“出海”的舟船是用木板和竹片扎成龙舟形式,外糊成五色纸,舟中设神座几及供品,水菜真真假假,另制一木桶,内储猪血、鸡毛等污秽之物,称“福桶”,将被搜捕的瘟神疫鬼装入桶中。舟、桶随队伍送至江边推入水中。举火焚烧,意将瘟神疫鬼驱逐出海,保乡境平安无恙。“出海”都在下半夜进行,队伍过处,家家户户关门闭户,怕冲撞鬼神惹

9、上霉气东岳庙为后唐长兴年间(930933年)闽王王延钧所建东岳行宫东华宫之泰山庙(亦作太山庙),保大五年(947年)福州被吴越钱氏控制,东岳庙祭祀开始兴盛。北宋淳化四年(993年),裴询撰有福州东华宫太山庙记。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因为正月三日天书降下,所以诏告这天为天庆节。第二年“令天下建天庆观”。淳化五年(1012年),“复令建殿”。淳化六年(1013年)正月,福州将东华宫改为天庆观。此后,每年长官带领僚属进宫拜谒,宫中有宋真宗颁发的“金宝牌”一块,认为可镇天下名山福地。 但东岳庙仍然独立出来,辟为东岳行宫,香火更盛,殿宇也逐渐扩大。元丰三年(1080年),道士颜象在东岳庙

10、前建有奉真桥。宋代天师道由五斗米道演变而来,又名正一道或正一派,为各种符道派组成。宋初道士彭耜(号鹤林)与妻潘蕊珠在天庆观附近的凤邱山修炼。元初,彭耜的弟子林伯谦也归入正一派,并任天庆观管辖兼都道正。元代元贞初年(1295年),东岳庙东边的天庆观又改为玄妙观(也作元妙观)。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东岳庙列为福州大寺庙之一。正德年间(15061521年),镇守太监许通重修并拓建后殿,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并在东岳庙西边建能仁寺,后面山名东岳岭。崇祯年间又重修,清康熙十年(1671年)再修。乾隆初年(1738年前后),福州将军、满洲镶黄旗人新柱带领部属王君和从事郭君等人扩建后殿。乾

11、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修。福州著名学者、林则徐的老师郑光策写了重修福州东岳庙碑记,今文存碑亡。 此后,东岳庙多由聚居东门的旗人管理,并负责修缮。辛亥革命时期,东岳庙的迎辉院和冠御楼成为福州同盟会活动的地方。上世纪20年代,海军总长、福州人蓝建枢曾为大堂总理,并且重修了富觉亭。1926年12月5日,北伐军东路军进入福州,不久,北伐学生拆除岳庙部分殿宇,经萨镇冰劝阻,得以保存。抗日战争胜利后,闽侯师范迁回福州在此办学。后来疏于管理,比较破败。1992年被公布为第三批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福州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东岳庙是古代福州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兴盛时期范围达130多亩。有东华宫(玄妙观)、九华宫(能

12、仁寺)、内寝宫(娘娘宫)、天后宫、三宝殿、三清殿、森罗殿、十王殿、大士殿、五司公馆、五府六部公馆、文昌阁、魁星楼、冠御楼、存经库(御书房)、城府、慈善社、迎辉院、东山书院等108殿,还有大戏台、钟鼓楼、假山雪洞等。岁月沧桑,如今殿宇面积不足3亩,仅存娘娘宫、大士殿、血池殿3处。血池殿又称血湖醮坛,俗称娘娘殿,最后一次重修时间是民国九年(1920年),今存石柱联一副:“本千古兴亡机局,是一篇开合文章。”现存大跨度抬梁式木构架,具有福州的古建筑特色。血池殿为妇女保胎顺产的神殿,备有符箓、医书,殿中供奉观音、临水陈太后(陈靖姑)等神像,清杨浚写有好几副对联,其中有“三洞门前渡世,有木筏沙棠,脱诸苦难

13、;百花桥上树人,得和风甘雨,发大吉祥”,又有“曾传鹿解听经,永护夭胎,抱槲叶千重,愿保长生依御苑;竞说鸭能衔席,且修里语,听角声一片,遍消众厄拜闾山”,还广种荔枝树一百多株,所以殿堂亦称荔枝殿。相传福州西禅寺荔枝是从东岳庙移植的。与东岳庙有关的民俗 东岳庙是古代福州著名的道教场所。宋代福州每年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的诞日,人们成群结队地出城到庙里顶礼膜拜,祈求平安,超度亡灵,热闹非凡,观者如堵,所以俚诗有“三月二十八出郭东”之句。后来庙会时间变长了,由三部会府专管庙会,从三月二十二日到三月二十八日,称三元会。抬东岳庙神像出巡城内外各一日,仪队前头大书“东岳泰山青府天齐上帝岁”。原来,天齐的齐字

14、,即脐字,泰山为天的肚脐,东岳神姓 ,繁体字岁与 形近而误,名崇。年纪大的福州人都知道“迎泰山”这个民俗。 宋元丰元年(1078年),怀安县(今福州市)郑德夫妇特制4个直径3尺多的瓷莲盆。盆外画狮子、花卉,盆沿口还刻有:“怀安县感应乡西安里弟子郑德与会府专管庙会,从三月二十二日到三月二十八日,称三元会。抬东岳庙神像出巡城内外各一日,仪队前头大书“东岳泰山青府天齐上帝岁”。原来,天齐的齐字,即脐字,泰山为天的肚脐,东岳神姓 ,繁体字岁与 形近而误,名崇。年纪大的福州人都知道“迎泰山”这个民俗。 室中林三十一娘,舍莲盆入东岳,永充供养。元丰元年次戊午正月初一日题”,献给东岳庙,摆在东西廊庑中。清道

15、光以前毁去两个,道光十二年(1832年)福州学者陈寿祺发现剩余的两个莲盆,拓了几份铭文,还写了长诗,以后文人相继记载,广为人知。辛亥革命以前,福州金石家林亚杰、画家周愈、诗人何振岱都来过东岳庙见到莲盆,辛亥革命后,莲盆便遗失了,至今还是一个谜。妇女分娩称临盆,福州话“莲盆”与“临盆”音近,为吉利象征,古时当地道士拓了铭文,卖给孕妇,供奉家中,能够压邪,“可解产厄”,此民俗早已消亡了。 东岳庙在宋代还是官员祈雨之处,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任福州决曹时写有福州昭利东岳庙祈雨文和福州谢雨文,收入渭南文集中。 东岳庙原来保存很多明清壁画,后来建筑面积逐渐缩小,壁画也消失了。有幸的是近年重修血池殿过程中,发现神殿东壁白墙有3幅完整的清代壁画,每幅都是5个人,前面3人都是站立的少女,舞蹈动作,其中两幅后面站立两女仙,一幅站立着牛头、马面。3幅只有人物没有背景画,颇为特别,值得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