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208157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一、编写提纲、, 、前言任务来源情况(包括合同签订),组织领导,监测计划确定,监测任务的组织实施(监测布点、现场监 测),监督管理(监测资料的检查核定),监测结果分析,监测阶段报告,上级检查。1 项目区及项目概况2 监测时段和监测点布设划分监测时段扰动地貌类型划分和监测点布设3 监测内容与方法监测内容3.1.1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扰动面积监测弃土弃渣监测临时防护措施监测植被恢复监测工程措施监测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监测方法定位监测(沉沙池、简易观测场等)临时监测调查监测巡查4 不同侵蚀单元土壤侵

2、蚀模数的分析确定原地貌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侵蚀模数不同扰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不同防治措施土壤侵蚀模数5 水土流失监测动态结果与分析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结果弃土弃渣动态监测结果扰动地面动态监测结果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结果6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与分析弃渣处理及防治效果工程措施防治效果植物措施防治效果运行初期水土流失7 结论防治达标情况水土流失及防治综合评价监测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二)监测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内水土流失数量、强度、成因及其动态变化过程进行监测,对水 土保持方案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对项目水土流失治理达标情况进行评 价,为竣工验收提供依据;积累建

3、设项目建设期水土保持方面的数据资料和监测管理经验,给实施监督管 理提供依据,从而采取有力的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1、监测原则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 及其批复文以及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工程特点和水土流失特征,确定如下监测原则:(1)全面调查监测与重点观测相结合全面调查是对整个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而言,主要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及防治 措施的动态变化,也就是全面了解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状况。重点观测即对特定 地段较长期的连续监测,主要针对侵蚀强度监测、特殊地段及突发事件监测。(2

4、)以地表扰动类型确定水土流失量 开发建设项目地表扰动类型决定了水土流失速度。因此,可以通过监测地表扰动类型(各扰动类型的面积 和侵蚀强度)确定水土流失量。(3)地表扰动类型监测以弃土弃渣和平台监测为重点本工程的弃土弃渣量(包括临时堆渣)达x104m3。平台的侵蚀模数相对较小,但面积很大,基本上每个标段都有,因此选为监测重点。22监测内容与方法2、监测内容(1 )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建设项目的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项目建设区分为永久征占地和临时占地,永久征 占地面积在项目建设前已经确定,施工阶段及项目运行阶段保持不变,临时占地面积及直接影响区的面积 则随着工程进展有一定变化,防

5、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主要是通过监测临时占地和直接影响区的面积,确定 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面积。(2)弃土弃渣动态监测 主要监测弃渣量、岩土类型、弃土弃渣堆放情况(面积、堆渣高度、坡长、坡度等)、防护措施及拦渣 率。(3)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 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监测。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临时防护措施)实施数量、质量;防护工程稳定性、完好程度、运行情况;措施 的拦渣保土效果。不同阶段林草种植面积、成活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扰动地表林草自然恢复情况;植被措施拦渣保土效 果。(4)施工期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针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的流失特点,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分别采用标桩

6、法、侵蚀沟样方测量法、简易径 流小区法以及人工模拟降雨方法进行多点位、多频次监测,经综合分析得出不同扰动类型的侵蚀强度及水 土流失量。3、监测方法监测方法包括调查监测、地面定位观测。(1 )调查监测调查监测是指定期采取全线路调查的方式,通过现场实地勘测,采用GPS定位仪结合1:5000地形图、照相机、标杆、尺子等工具,按标段测定不同工程和标段的地表扰动类型和不同类型的面积。填表记录每 个扰动类型区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堆渣和开挖面坡长、坡度、岩土类型)及水土保持措施(拦渣工程、护 坡工程、土地整治等)实施情况。 面积监测面积监测采用手持式GPS定位仪进行。首先对调查区按扰动类型进行分区,如堆渣、开

7、挖面等,同时记 录调查点名称、工程名称、扰动类型和监测数据编号等。然后沿各分区边界走一圈,在GPS手簿上就可 记录所测区域的形状(边界坐标),然后将监测结果转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软件显示监测区域的图形和 面积(如果是实时差分技术的 GPS 接收仪,当场即可显示面积)。对弃土弃渣量测量,把堆积物近似看 成多面体,通过测一些特征点的坐标,再模拟原地面形态,即可求出堆积物的 植被监测选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标准地,标准地的面积为投影面积,要求乔木林20mx20m、灌木林5mx5m、 草地2mx2m。分别取标准地进行观测并计算林地郁闭度、草地盖度和类型区林草的植被覆盖度。计算公 式为:D二fd/feC =

8、 f/F式中:D林地的郁闭度(或草地的盖度);C林(或草)植被覆盖度,% ;fd样方面积, m2;fe样方内树冠(草冠)垂直投影面积, m2f林地(或草地)面积, hm2;F类型区总面积, hm2。需要注意:纳入计算的林地或草地面积,其林地的郁闭度或草地的盖度都应大于 20%。关于标准地的灌 丛、草本覆盖度调查,采用目测方法按国际通用分级标准进行。(2)地面观测 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的监测,采用地面观测方法。如桩钉法、侵蚀沟样方测量法、简易径流小 区法,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等,并以桩钉法和侵蚀沟法为主。同时采用自记雨量计观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桩钉法将直径0.6cm、长20-30cm、类似钉

9、子形状的钢钎相距1mdm分上中下、左中右纵横各3排(共9 根)沿坡面垂直方向打入坡面,钉帽与坡面齐平,并在钉帽上涂上红漆,编号登记入册。坡面面积较大 时,为提高精度,钢钎密度可加大。每次暴雨后和汛期终了以及时段末,观测钉帽出露地面高度,计算土 壤侵蚀深度和土壤侵蚀量。计算公式采用:A=ZS/1000COSe,式中A-土壤侵蚀量,Z-侵蚀深度(mm), S-侵蚀面积(m2,e-坡度值。 侵蚀沟样方法 在已经发生侵蚀的地方,通过选定样方,测定样方内侵蚀沟的数量和大小来确定侵蚀量。样方大小取5-10m宽的坡面,侵蚀沟按大(沟宽 100cm)、中(沟宽30- 100cm)、小(沟宽 30cm)分三类

10、统计,每条沟测定沟长和上、中上、中、中下、下各部位的沟顶宽、底宽、沟深,推算流失量。侵蚀沟样方法通过调查实际出现的水土流失情况推算侵蚀强度。重点是确定侵蚀历时和外部干扰。必须及 时了解工程进展和施工状况,通过照相、录像等方式记录、确认水土流失的实际发生过程。 简易径流小区法 用木板、铁皮、混凝土或其它隔湿材料围成矩形小区,在较低的一端安装收集槽和测量设备,以确定每次 降雨的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径流小区设置依据监测点实际地形,通过简单布置形成简易径流场,测定径流、泥沙。简易径流场分固定 式和临时式两 人工模拟降雨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器,选择适当的降雨强度进行高土堆流失试验。研究堆渣的产流产沙规律。

11、人工模拟降 雨器选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生产的便携式降雨器,降雨器喷头高度3-6m,采用双喷头 和单喷头两种方式,雨强范围为25 -89.82mm/h,降雨时间10-60min。降雨观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用自记雨量计,常规雨量观测每日进行。4、监测时段划分 项目所在区域80%以上的降雨量集中在4-9月,降雨量大、持续时间长、且多暴雨,因此以4-9月为重 点监测时段。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和项目区降雨规律,监测工作分为以下四个时段:2001 年8 月至 2002 年2月为第一时段,制定监测方案并细化、全线调查及各种面积监测、部分扰动类 型侵蚀强度监测及监测设施布设,完成阶段报告 1。20

12、02 年3 月至 2002 年7月为第二时段,重点进行基本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监测,同时进行各种面积监测 及防治措施调查,完成阶段报告 2。2002 年8 月至 2003 年1月为第三时段:完善侵蚀强度监测、各种面积监测及防治措施调查,完成阶段 报告 3。2003 年2 月至 2003 年8月为第四时段:重点进行植物措施监测、各种面积核实监测、弃土弃渣整治监 测等。完成总报告。5、监测点布设监测点布设主要指定位监测点。桩钉监测点 31 个,分别布设在莲湖泵站、旗岭泵站、官仓倒虹吸、石山涵洞、隔水倒虹吸、金湖泵站及 渡槽、地下涵、雁田箱涵。侵蚀沟样方监测点21 个,分别为莲湖泵站、石山涵洞及箱涵、金

13、湖泵站及渡槽、雁田箱涵简易径流小区监测点 6 个,分别为莲湖泵站、旗岭泵站、石山涵洞、金湖渡槽、雁田箱涵。 人工模拟降雨监测点 3 个,均在雁田箱涵。(三)不同侵蚀单元侵蚀模数分析1、侵蚀单元划分根据水土流失特点,可以将施工期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为原地貌(未施工地段)、扰动地表(各施工地 段)和实施防治措施的地表(水泥构筑物及防治措施等无危害扰动)三大类侵蚀单元。在施工初期,原地 貌所占比例较高,随着工程进展,扰动地表的面积逐渐增大,原地貌所占比例逐渐减少;最终原地貌完全 被扰动地表和防治措施地表取代,随后防治措施逐渐实施,实施防治措施的地表比例大增。施工期某时段(一般以年计)的土壤流失量即等

14、于该时段防治责任范围内各基本侵蚀单元的面积与对应侵 蚀强度乘积的总和。因此侵蚀单元划分及侵蚀强度的监测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原地貌侵蚀单元划分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所在区域属东江中下游地区,自然侵蚀主要集中在观澜河流域中上游的丘陵地带,面积 约 16km2 ,为中度面状侵蚀,少量沟状侵蚀。监测的重点是施工期因项目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对于原地貌的流失评价采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书(报批稿)中的分类方法和侵蚀模数,即将原地貌水土流失状况分为两种类型,大体上A标 段为平原区, B、C 标段为丘陵区。地表扰动类型划分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建设内容包括:供水泵站、隧洞、渡槽、箱涵、倒虹吸、地下埋管、

15、人工渠改造及其 它建筑物等。为了客观地反映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对建设项目的地表扰动进行适当的分类。施工过 程中对地表的扰动主要表现为弃土弃渣、开挖面、建筑物、施工平台等。堆渣、开挖面、平台等具有不同 的水土流失特点。根据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工程特点,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依照 同一扰动类型的流失特点和流失强度基本一致、不同扰动类型的流失特点和流失强度明显不同的原则,共 分为 8 类地表扰动类型,结果见下表。地表扰动分类表地表扰动流失危害 有危害扰动 无危害扰动扰动特征 堆 渣 开挖面 平 台侵蚀对象形 态 土质低堆渣 石质低堆渣 土质高堆渣 石质高堆渣 土质开挖面 石质开挖面 施工场地、 生活用地等 建筑物、填入洼地的堆渣、受保护的开挖面等特征描述花岗岩风化物高度w4m沙砾岩页岩类高度w4m花岗岩风化物高度 4m沙砾岩页岩类高度4m 花岗岩风化物 页岩类 地势平坦、零星渣堆、建筑材料 无流失、流失物进入封闭的区域(征地范围)代 号 低土堆 低石堆 高土堆 高石堆 土质面 石质面 平台 无危害编 号 1 2 3 4 5 6 7 814 类为堆渣类型,5、 6 类为开挖类型,第7类是平台,最后一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