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3207978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6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市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温州市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温州市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温州市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温州市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州市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doc(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前 言1一、现状回顾2(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2(二)能源利用状况2(三)能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二、“十一五”能源发展展望7(一)外部环境7(二)经济社会发展展望8(三)能源需求情况10(四)能源供给潜力12三、“十一五”能源发展目标13(一)指导思想13(二)规划原则14(三)规划目标15四、主要任务17(一)继续加快电力能源发展17(二)完善煤、油等供应体系建设19(三)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21(四)大力实施节能减排23五、重大项目29(一)电源电网项目29(二)煤炭、石油制品和天然气项目29(三)再生能源建设项目29(四)节能减排项目30六、保障措施30(一)加速营造社会节能氛围

2、30(二)改革创新能源管理体制31(三)强化能源开发的多元化投入32(四)建立能源信息和监测网络体系33前 言“十一五”时期是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党中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对于全面实施“三个温州”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源作为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战略要素支撑,其供应和消费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能源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市生产、生活用能大幅增加,能源供应出现季节性和局部性短缺。我市正处于转型关键期,能源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为了顺利实现发展

3、目标,加速实施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战略,建设高效、清洁、开放、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形成能效高、环保效益好的能源消费模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政府温州市“十一五”规划体系目录及专项规划编制要求等文件,以及我市能源发展的客观要求,编制温州市能源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明确“十一五”期间能源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引导能源供应体系的合理构筑和能源消费模式的科学优化,实现能源供需总体平衡,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规划年限为2006-2010年。一、现状回顾(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近年来,我市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596亿元,比

4、上年增长13%,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人均生产总值2133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4.1:54.3:41.6;工业总产值3545亿元,规模以上重工业、轻工业的比重为57: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2.1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45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位居全省第一;城市化水平约为55%,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56.4平方公里;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750万人,居全省第一,其中市区人口139万人。(二)能源利用状况1.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终端能源消费继续保持增长,2005年为1206万吨标准煤,2000-2005年年均增长达到17.2%,超过全市GDP增

5、长率3个多百分点,万元GDP综合能耗0.76吨标准煤,人均能耗1.61吨标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1.2,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约为0.20吨标煤。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电力消费达到184亿千瓦时,相当于645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7.0%;石油制品消费(不包括发电机组用油,下同)238万吨,相当于340万吨标煤,年均增长18.0%;社会消费煤炭(不包括电煤,下同)284万吨,相当于198万吨标煤,年均增长16.7%;其它能源消费约23万吨标准煤。2.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煤炭消费在终端能源消费中仅占16.4%,优质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3.6%,其中石油制品消费占28.2%,电力消费

6、占53.5%,优质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日益提升,能源消费内部结构明显优化。2005年工业耗能占全社会耗能下降到55.4%,三产和居民能源消费比重显著提高,社会总体用能结构趋于优化。3.能源供应体系建设有所加强电力工业加速成长,形成了以火电为主体,水电、风能发电、垃圾发电为补充的多元化电力供应系统。到2005年末,全市总装机容量达到275.6万千瓦,全年总发电量达到130亿千瓦时;全市电网建设成果显著,已拥有500千伏变电所2座,变电容量350万千伏安,220千伏变电所11座,变电容量375万千伏安,110千伏变电所65座,变电容量464.2万千伏安。煤炭、石油制品等能源物资供应的市场化运

7、作日趋成熟,稳定的供应渠道和长期的合作关系逐步形成,初步建立了开放式、多渠道的供销体系。2005年港口煤炭到达量为787.71万吨,石油及制品到达量为310.97万吨。4.可再生能源开发取得新进展到2005年末,水能资源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市水电装机已达83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0亿千瓦时;全市已建成苍南鹤顶山等风力发电厂,总装机容量约1.2万千瓦,2005年发电量接近1000万千瓦时;太阳能利用以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太阳能温室、太阳能发电等方式为主,利用面积约15万平方米,相当于年节电1.2亿千瓦时;生物质能利用方面,已建成各类沼气工程1935处,其中大中型沼气池22个,全年处理各种污水2

8、478万吨,生产沼气1030万立方米,秸杆、薪柴直接消费分别为32.5万吨和37万吨;已建成临江、东庄、永强3座垃圾发电厂,目前年垃圾处理能力56.7多万吨,年发电量近1.1亿千瓦时。(三)能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能源利用总体形势趋紧受到电力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全省电网总体缺电、高温干旱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夏季电力缺口最严重时达到100万千瓦,出现了大面积拉闸限电现象,2005年拉电损失电量达到10多亿千瓦时,位居全省首位,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受到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暴涨影响,我国市场石油制品价格继续上扬,而2005年温州市机动车总量达到66.2万辆,较2000年增长165%,工业油

9、品消费有增无减,柴油发电需求迅猛增加,石油制品供应多次出现紧张局面,石油制品供应整体形势有所趋紧。2.能源供应的对外依赖性强我市一次能源资源匮乏,主要能源消费都具有较强的外部依赖性。面对区域电网整体缺电,仅仅依靠省电网统筹安排,难以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煤炭和石油制品等能源物质全部依靠外部进口,能源物质的地区储备相对不足,应对能源风险和危机的能力有限。能源利用的高度外向性,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外部能源资源的高度依赖,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3.节能增效工作有待进一步推进除纺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各行业节能增效都取得一定成果,但受到轻重工业比

10、重由2000年的61:39调整为2005年的43:57等产业结构变化的重大影响,2005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76吨标准煤,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不明显。2000-2005年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1.2,能源消费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耗仍然以粗放型为主,能源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突出。节能产品应用、节能工艺推广和节能知识普及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增强。4.能源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能源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依然严重,环境总体质量有所下降。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7.98万吨,比上年增加0.76%,烟尘排放总量为1.01万吨,比上年增加1.00%,其中工业粉尘排放为0.95万吨;环境空

11、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均有所上升;温州市区、瑞安市、乐清市、苍南县及永嘉县酸雨污染均较为严重,均属重酸雨区。随着我市能源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大型燃煤电厂的建设,能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需引起更大的重视。5.生物质能资源浪费较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用能结构发生较大改变,从过去以秸秆、薪柴为主逐步被石油液化气、电力等优质能源所替代。到2005年底,全市清洁能源利用率已达到60%,能源利用结构的深刻变化,造成农作物秸秆、薪柴、人畜粪便等生物质能资源相对过剩,目前年浪费秸秆、薪柴达到67万吨,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6.能源体系建设面临困难随着城市

12、化推进,新落点的变电所需户内化、小型化,新建、改造线路需电缆化,变电所拆迁难,征地费用高,影响了全市电网建设的有序推进。煤炭、石油制品等能源资源都已市场化运作,能源储备体系建设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资金保障,不利于我市能源安全体系建设。由于短期效益不明显、投资数额大、技术要求高,可再生资源开发投入相当有限,尤其是风能资源等领域,还存在较大的开发利用空间。二、“十一五”能源发展展望(一)外部环境1.全球原油供应情况全球原油供应市场受天气、地缘政治风险、剩余产油能力不足和需求不确定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全球油价出现较大辐度波动,原油供应形势相对紧张,国内石油制品市场受到较大冲击,整体价格呈上扬趋势,市场

13、供需矛盾日益突现,广州、上海等地曾相继出现“油荒”现象。全球原油供应的紧缺局面将长期存在,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石油制品的需求仍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石油制品的整体供需格局仍然趋紧,对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产生较大的影响。2.全国煤炭行业发展情况受到能源需求迅速增加,以及全球原油价格迅猛上升的影响,煤炭价格总体变化呈上涨趋势,主要煤炭消费城市煤炭市场价格普遍上涨,个别地区、个别煤种出现了供不应求情况。虽然部分地区紧张局面有所加剧,但是2005年全国煤炭生产仍然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原煤总产量约21.5亿吨,我国煤炭总体供求关系将保持平衡,有利于维护能源利用总体结构的稳定,有利于我市煤炭资源利用的

14、相对稳定。3.区域电源建设情况2005年末,华东电网统调装机容量达10379万千瓦,电源、电网建设继续稳步推进。从浙江省电力发展情况来看,秦山二核2号机组顺利投入运营;金华兰溪4台6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开工建设,2007年第一台机组将投入商业运行;浙江半山燃气电厂3台39万千瓦机组已经被批准开工;浙江国华宁海电厂4台60万千瓦机组,浙江萧山燃气电厂2台39万千瓦机组,浙江镇海燃气电厂2台39万千瓦机组,浙江瓯江滩坑水电站3台20万千瓦机组等项目的建议书已获得批准。华东电网的建设,尤其是浙江省电力的发展,将为缓解我市电力供应紧张局面提供有力的保障。4.周边油气资源开发情况按国家天然气利用总体布局

15、,将来要建设沿海大动脉,将穿越温州,南联福建,北接宁波。按照浙江省天然气规划,甬台温天然气长输管线(省称东干线)在浙江宁波液化天然气项目建成时将开工建设,浙江宁波液化天然气项目投产后,天然气通过甬台温长输管线输送到温州,成为温州中期天然气的互补气源之一。东海春晓天然气登陆宁波,是甬台温长输管线另一个气源点,将提高供气安全系数。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2008年一期投产后,规划建设的二期工程有望北上供气,成为我市今后天然气利用的气源之一。(二)经济社会发展展望1.经济增长速度及发展水平从近年发展态势来看,省内环杭州湾地区加速发展态势十分明显,我市在“十一五”期间与省内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可能拉大。“十一五

16、”期间,将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发展模式的重要转型期,预计全社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达到4250亿元,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以上,到2010年底,全市生产总值有望达到2800亿元以上,经济总量规模得到迅速提升,区域带动能力将明显增强。2.产业发展水平及结构调整趋势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结构和水平具有深远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经济和服务业发展对能源依赖程度较大。从“十一五”产业结构演变趋势来看,工业经济有望保持继续较快增长态势,工业内部结构也将日益完善,成为全市新一次经济腾飞的主导动力,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左右,工业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以上;依据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及产业经济发展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