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32(附答案带详解)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202637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32(附答案带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32(附答案带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32(附答案带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32(附答案带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32(附答案带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32(附答案带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32(附答案带详解)(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附答案带详解)1. 问答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课程体系应适应不同发展需要和不同志趣的学生的需要,教科书编写时要充分体现这一课程改革的理念。必修课程模块要为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后续化学课程模块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选修模块的编写要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内容,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设计化学与生活模块可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6分)(2)试根据化学与生活模块特点,选择合适的化学教学策略。(6分)答案: 本题解析:(1)通过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

2、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学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解释: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学策:教学内容问题化,学生活动与教师讲授并重: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明确必修化学的基础,确认在该模块的提高及提高的程度: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梳理,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2. 问答题:阅读下列教学论文片段,试回答有关问题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

3、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当中,最经常被用来与讲授法相对照并分别加以褒贬的便是发现法(含探究法)而且基本处于价值判断的两级。不过还是有学者提出来不同的观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指出:“讲授法从来就是任何教学法体系的核心,看来以后也有可能是这样,因为它是传授大量知识唯一可行和有效的方法。”讲授法有一定局限性,如果在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极易形成注入式教学,单不能简单地把两者等同看待(摘自丛立新,讲授法的合理与合法,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问题(1)举例说明某化学知识教学时,讲授法比发现法更合理。(2)我们今天对待

4、讲授法的科学态度应该是什么?答案: 本题解析:(1)例如:在学习化合价之前,学生学习过化学式、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学生只知道了书写化学式的一般规则,还不会确定元素的原子个数比。而化合价知识内容本身比较抽象、难懂,结合学生的思维和知识水平,在该知识的教学中,讲授法比发现法更合理。在化合价知识的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可以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具体形象,避免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并且,这部分知识还汇集着系统的化学知识,如:失电子为正价,得电子为负价、化合物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原子和原子团常见的化合价等,其中所蕴藏的学科思想、思维方法等对于学生来讲是不易发现

5、的,借助老师的系统讲授和分析,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领会学科思想。(2)讲授法的主要特点在于直观、高效,易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但也有一定局限性,如果在运用时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极易形成学生机械、被动学习的效果。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科学的采用讲授法,重视讲授的方法、艺术和质量,因此应该明确以下几点:科学性原则a.要有科学的内容。即内容要准确无误,符合实际,具有系统性、逻辑性。b.要有科学的态度。讲授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实事求是,严谨认真。c.要有科学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专门的学科术语进行讲授,如有必要用通俗

6、说法时也不能与专门术语相违背。d.要有科学的方法。讲授的方法要灵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容易为学生接受。形象性原则教师要对讲授内容进行加工,教师可借助于表情、动作、实物、图像及多媒体等手段,通过比喻、类比等形象化的语言,对讲授内容进行形象描绘,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趣味性原则教师在讲授时感情要充沛,语言表达要清晰简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简洁性原则教师就必须深入钻研和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挖掘教材的精髓内涵进行讲授。启发性原则a.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主动性。b.启发学生

7、的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c.启发丰富3. 问答题:某教师在进行“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第一课时教学时,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设计成PPT课件(约50页)。在课堂上他根据每一张PPT进行讲解,整节课共有2次提问,几乎没有板书,遇到需要演示的实验时,播放实验视频,供学生观看。问题:(1)该教学过程的主要优点和缺点有哪些?(6分)(2)演示实验的教学功能是什么?(6分)答案: 本题解析:(1)该教学过程的主要优点: 该教师运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难以直接观察和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演示,有利于学生理解。给学生留下深

8、刻的印象。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有关氯气性质的探究实验全部通过实验视频来演示,避免了氯气对空气的污染,保证了学生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该教师通过PPT呈现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该教学过程的主要缺点:该教师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单一。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讲,共有两次提问,师生互动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实验视频并不能代替真实实验。该教师将所涉及的实验全部以视频的方式呈现,不利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该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依赖PPT。整节课教师只是按照PPT进行讲解,几乎替代了板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2)认识

9、论功能。演示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了化学实验事实。方法论功能。演示实验是落实科学素养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经历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明确实验的方法。教学论功能。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演示实验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4. 问答题:下面是针对同一化学学习任务设计的三种不同教学活动。【学习任务】认识氯气与水反应及次氯酸的漂白性。【教学活动1】教师通过讲授

10、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是一种有强氧化性的酸能使部分有色物质褪色。【教学活动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氯气通入装有湿润的有色布条的试管中,让学生观察布条是否褪色:教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使布条褪色。【教学活动3】教师演示氯气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推测氯气与水反应可能生成的物质。学生猜测有色布条褪色的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根据上述案例回答问题:(1)对比三个教学活动,评价各自的优缺点。(6分)(2)根据案例概括出化学学习任务与化学教学活动的关系(3分),并说明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5分)。(3)在教学活动3中,你认为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

11、的物质是什么?如何检验这些猜想的真伪?(6分)答案: 本题解析:(1)【教学活动1】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优点: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便于教师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均用相同方式对待,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单一,形式枯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活动2】主要采用演示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进行教学,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优点:使学生

12、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缺点:演示实验后直接呈现结论的做法,把演示单纯变成教师演示,忽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教学活动3】主要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获得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优点:改变了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发展学生的

13、自主性、能动性;学生设计、操作、猜想、解释,运用信息资料、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探究中增加了与人合作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其合作交流的能力缺点: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素质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明显不同:课堂难以预测的情况较多,教学进度难以控制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2)学习任务与教学活动的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了实现学习任务而设计实施的一系列师生活动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教学活动应当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设计,应当结合学习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的能力、

14、教学时间和效率等因素综合考量,制订合理的教学活动,全面完成教学任务。(3)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可能是氯气也可能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将干燥的有色布条放进装满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布条有没有褪色。将氯水滴在pH试纸上,若试纸先变红后褪色证明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HClO。5. 问答题:案例:以下是某老师针对某版高一年级化学教材“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用两个西红柿,铜锌两极等制作一个水果电池【课堂引入】你曾亲身体验趣味实验的神奇吗?你有积极参与趣味实验的兴趣吗?那么请你来亲身体验吧。(备注:实验内容为学生用舌尖感受水果电池的电流)很多同学跃跃欲试马上有一位

15、学生走到讲台虽然有些紧张,但是还是很小心翼翼地将两极导线放在舌尖感受了一下导线连接后的感觉。【老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吗,你的观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有麻麻的感觉,好像有电,这里没有提供电的外在装置,应该是生物电。【课堂投影】1780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实验。【学生实验】实验时2人合作,每位同学要有明确的分工,并注意实验规则。第一步: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第二步: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第三步: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善于提l-3、善于分析总结,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1)电流表为什么偏向铜?(2)导线连起来后为什么铜极上有气泡?(3)电极移动为什么电流表会有变化?【课堂投影】利用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原电池工作的微观机理。【得出结论】原电池形成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给氧化剂【课堂过渡】明白了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