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甫春望赏析.docx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200744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春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甫春望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杜甫《春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甫春望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杜甫《春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甫春望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杜甫《春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甫春望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杜甫《春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甫春望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春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甫春望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春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甫春望赏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春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甫春望赏析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试题】 阅读练习一: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3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 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 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4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 的感情。 5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6请绽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呈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 1、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2、 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缺的景象,使人惊心动魄。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3、破 深 4、忧国忧民,眷恋家人 5、望 山河 草木花鸟 6、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从前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详情,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7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2分) 答:融情于景,表现了沦陷后的国都残缺不堪、乱草丛生,与从前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或答表现出国都战乱之后的荒

3、芜萧条)。 (2分) 8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缘由是什么?(2分) 答:国家残缺(忧国) (1分)。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 (1分) 阅读练习二: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事实上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大事有关?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7、最终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这首诗的题目为春望,请细读一、二两联,说说杜甫

4、望见了哪些景象?这是一种什么抒情手法?(2分) 。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山河照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草茂人稀,荒芜萧条,物是人非的_状况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3、安史之乱 4、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5、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6、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7、写出了人忧愁,郁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肤浅和突出。 8. 京城的荒芜和春天的绚丽景象。(每点1分,共2分) 9. 家书的宝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剧烈思念之情

5、。(每问1分,共2分) 阅读练习三: (1)杜甫的春望中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诗中平常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别出心裁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详情)刻画了:一位面对沦陷的山河,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从前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6、惊心两句,一般说明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说明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赤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么看? 答两种说法都讲得通。按第一种说法,诗人由于感时伤别,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按其次种说法,诗人把花鸟作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好像也如人一样因感时面迸出了泪珠(花上的露珠),鸟也如人一样因恨别而惊恐地鸣叫。考虑到这首诗的主旨是忧乱伤春,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自己更加自然,更加符合当时的心理,因此我们选择第一种说法。 阅读练习四: 1、赏析杜甫的春望并答题。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 望中

7、所见 ,颔联分写,通过 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详情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2.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肤浅真挚。 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起伏,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宝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妙

8、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全部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4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5、请绽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呈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从前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详情,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6、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照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事实上是写草茂人稀,荒芜萧条,物是人非的_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 7

9、、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8、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大事有关?安史之乱 9、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11、最终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郁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肤浅和突出。 12、请绽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呈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从前那长长的

10、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义: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3、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前句一破一在,好像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出山河照旧,人事全非的感慨。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示出一点春意,反呈现出城市破败、人烟稀有,遍地草木的荒芜,深藏诗人无限慨叹。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 14、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改变,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别心理。 15、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具体写国事和家事。由于战乱长期,国家危难深重,与家人音信阻绝,因而把家信看得

11、比万两黄金还要宝贵。可见诗人思乡盼信的心情是多么迫切!这一联,不仅流露诗人剧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深化。 阅读练习五: 1、借物抒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描绘自我形象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名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通过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5、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望中之所见,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6、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承上启下,表明白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感。 7、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绵不断,消息隔绝,音迅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烽火连

12、三月,家书抵万金 8、春望中表达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年轻,更增一层悲伤的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0、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斗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2、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 、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据。 、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浑:简直。 、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13、 【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裂,只有山河照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肤浅。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扩散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照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芜,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

14、的悲伤和无限的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镇静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穿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剧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稳妥。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全篇围绕望字绽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有来衬托国家残缺。起首一国破山河在,惊心动魄,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_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担心,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犯难能珍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斗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痛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