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法与去尾法》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3196850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进一法与去尾法》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进一法与去尾法》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进一法与去尾法》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进一法与去尾法》教学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进一法与去尾法》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进一法与去尾法》教学案例.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中的情境凑整教学 进一法与去尾法案例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后,教材安排的一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进一法与去尾法”。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应用“进一法”与“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巧妙创设情境教学了这节生活中的数学课。一、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师:同学们,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景色宜人,硕果飘香。看,果农们正在忙忙碌碌的收摘树上的苹果呢!果农们要将680千克的苹果装进纸箱运走,每个纸箱最多可以盛下15千克。需要几个纸箱呢?谁愿意帮果农们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积极动脑思考,并忙着列式计算。)生1:6

2、8015=45.333345(个)。生2:不对,如果用45个纸箱会还剩一些苹果。生3(班里的调皮大王,外号“鬼精灵”):接着说道,多着的把它吃了不就可以了。师:嗯!把多着的吃了。他说的有没有道理?生4:有!把多着的吃了就可以了。生5:没有!果农们是在帮园主干活,不经园主允许,是不能随便吃东西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个别同学认为“吃了”也是一种办法,大部分同学认为不能吃,得再用一个纸箱。)生6:苹果可以吃,那如果是其他问题呢!比如我们三年级时遇到的租船问题。假设13名同学去公园划船,每条船坐4人,需要租几条船?134=3(条)1(人),3+1=4(条)。因为我们不能留下任何一位同学在岸上等着,那就

3、得再租一条船。这个问题也一样,需要45+1=46(个)纸箱。(话音刚落,雷鸣般地掌声响起)。师:这位同学说得多么精彩!他举例生活中同学们很容易理解的问题,来说明此题的解法。让我们再次感谢这位同学。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思路来解决新问题。二、探究新知出示例题: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需要准备几个瓶?(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生:因为2.50.4=6.25(个)如果是6个瓶子的话,只能装0.4X6=2.4千克,还有0.1千克没有地方装,因此需要7个瓶子。师:通过这两个例题,大家发现“进一法”有什么特点呢?生1:我发现要联系实际生活生2:我发现小数后面的数不管再小也要往前进“一”

4、生3:我发现取近似值时,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师:非常好!这就是“进一法”的特点。(课上到这儿,课堂上正因为有了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与评价,他们已轻松地弄明白了在求商的近似数时。不能机械地用“四舍五入”方法去求,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师:“像这种取值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给它取个名字叫进一法那你们是否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进一法?”同学们现在是兴趣高涨,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说了这一段话。很快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我分别点了几位同学发言:生1:我们在租车时,如果每辆车限载30人,我们班46个人,这个时候就得租2辆车,这就是进一法。生2:在装货物时,如果一辆车限装3吨货,现在有4吨货,就必须用2辆

5、车来装这批货。生3:同学们去看电影,如果一排只能坐15人,现在有20人,就必须坐2排。(多么丰富的生活经验,我也分别点同学给他们举的这些例子做了评价,一致认可这些都是“进一法”的例子。)这时见还有几名同学举着手,于是我又点了一位男生回答。他这样说:“学校给同学们做校服,做一套校服需要1米布,现在有145厘米布,可以做两套校服。”听了他的回答,教室里突然安静了下来,大部分同学们都用疑惑的眼睛看着我,正确的结果往往是在不断地冲突中产生的。于是我很快问了一句:“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与你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很快就有几个小组举手了,我分别点了两个小组的同学回答。小组一:我们认为只有145厘米布不够做2套

6、衣服,只能做一套。小组二:我们小组的也认为只能做1套衣服,因为做2套需要2米布,而现在只有1米45厘米的布,所以不够做2套。有了这两小组同学的汇报,刚才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很快也弄明白了只能做1套衣服。师: “对于这种情况,你们觉得我们应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甩尾法”“抹尾法”“去尾法”同学们一下子取出了好几个名字,最后一致同意用“去尾法”。并举了几个生活中用到去尾法的例子。(一节课很快在学生们的积极讨论中结束了,同学们是意犹未尽,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评析: 1、创设有价值的情景,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众所周知,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故此,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

7、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探索、实践的平台,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他在本节课中创设了“果农们收苹果”这样一个逼真的生活情景。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会习惯性地用四舍五入法对结果进行理解,这样就导致矛盾的出现,为学生设置了疑惑,他们就会带着疑惑,精力高度集中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以寻求问题的落脚点,这样设计符合思维训练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缔造课堂魅力,展示认知规律课堂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不是找捷径,以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教学。教学中我着重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学生的合作探讨学习(发现问题)进入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