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玉器文化特征.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192767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代玉器文化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历代玉器文化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历代玉器文化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历代玉器文化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代玉器文化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代玉器文化特征.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代玉器文化特征大汶口文化玉器特征大汶口文化玉器 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玉器多为佩戴的小型玉装饰品-头饰,颈饰和手饰-珠、环、镯、佩、坠、指环、束发器等。龙山文化玉器特征龙山文化玉器 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玉器数量较大汶口多,除装饰用的玦、镯、环、璜、珠等。过去,因缺乏确切的地层关系考察,往往误认为商周文物。商周玉器特征商周玉器 商周玉器:重视选材,大量使用新疆优质软玉,色淡绿或白中泛绿,玉质细腻,抛光后表层呈柔和的玻璃光泽。 商周玉器多为扁平体造型,大多是先将玉料切割成板块状毛料,再加工切削成圆形玉坯,其中规整成形的进一步加工为壁、瑗、环等,不具备深加工条件的玉坯,则割圆形坯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2、琢为玦、璜或动物、禽鸟形玉佩。 王礼器壁、璜、玦等,商代有厚薄两种形制。壁多光素平整,边缘轮廓圆润,无棱角。西周大型璧多平素无纹饰,小型璧琢饰精美的龙、凤、鸟纹,龙凤纹身加单环或重环鳞纹。商代玉凤长尾羽内卷,周代凤纹高冠长尾,尾羽向上翻卷披及头顶。玉琮多为光素的单节柱体,以致清代末期释名时,有杠头之称。商代早期的玉仪仗,特点是在器物边缘琢出脊的齿牙呈平直或柔和的凹形,连续排列四齿至六齿,有如后世的女儿墙垛,兼有加固和装饰功能,商后期逐渐消失。周代玉仪仗,器形超于细长,小型化。商代后期出现商周玉器中罕见的立体圆雕玉人,玉龙、玉象等,商代玉人面部征为额头高、鼻根及眼内凹、下额上翘的月牙脸形,鼻、眼

3、、嘴均宽大,厚嘴唇上翘,周代玉人面部扁平、中分发、戴大耳环,形象夸张变形,装饰趣味浓厚。 商周玉人、动物有禽鸟玉饰都很重视头部眼、嘴、耳的刻划。商代多用双撤阳线琢臣字型眼、早期形状线纹方正,晚期线纹圆润眼形细长。西周时臣字形眼的眼角或眼梢伸出长线卷勾。在动物鸟纹、鱼纹中,参用菱形或橄榄形眼和双阴线重环纹眼。春秋战国玉器特征春秋战国玉器 春秋战国制玉重视选料,流传下来的玉器,很少有质次或有疵伤的劣质玉材,常见的玉质为白玉、青玉,器型以佩玉最为发达,出现以璧、珩、璜等成套组合的组佩;玉具剑饰;玉带钩等佩饰玉和少量的玉玺及葬玉。 各诸侯国都有生产玉器的机构,琢制工艺,艺术格调各有特色。至战国时代已形

4、成鲜明的时代风格,其特征概括如下: 平片状器型,如璧、佩、璜等,器形较薄(径尺大璧厚度1公分左右者有之)立面平直,流行在边缘勾勒出极细窄的凸线,手感极锋利,器物外廓不求平齐,往往有不规则的脊齿右出廓的龙、螭纹造型。 琢玉工艺特征:常见为阴刻线,起止痕迹明显;创用一种粗细阴线并列的形式,粗细差距大,有的呈10:1对比,形成特殊的装饰线纹效果。 镂空技术纯熟,发明快捷的镂孔法,即先将镂空部位钻出若干小孔,再用丝锯类工具奖小孔连缀成线。镂刻纹饰面不加阴线刻,为此期透雕特点; 人像雕刻数量不多,以装饰手法造型,面部五官用短阴线示意,服饰华丽、多琢S形,滴水形纹饰。春秋战国玉器琢刻精七绝伦,动物造型妙趣

5、自然,非计较工时、造价的赝制者所能追仿。汉唐玉器特征汉唐玉器 汉代盛行佩饰玉,薄型的玉璧多采用水苍玉,外皮玻璃光极亮,器型较战国时厚,立面平直,边沿平宽。新出现的鸡心佩、出廓璧等,多有浮雕或立体鸟兽形象,玉舞人、玉翁伸等附饰多为白玉,随形构器器形也较厚,唐代薄平形佩饰除玉璧多为方型带板,无边廓,剖地留出浮雕面琢刻纹饰。 雕刻技法:汉代透雕纹饰加勾勒轮廓的阴刻线,此为不同于战国的重要特征。汉代阴线纹细若游丝,由许多短线连缀而成被称为跳刀,虽若断若续但线条流畅遒劲,有的阴线还以极细微的圆圈陪衬。跳刀法为汉代玉独有。另有一种线纹粗重、简练、刀锋犀利用以琢刻翁仲、玉蝉、玉握等,有“汉八刀”之称。 唐代

6、阴刻线纹极浅,起止痕迹明显,常将粗细线组合,粗线勾轮廓,细线表现结构,参差变化,丰富了纹饰的变化层次,唐代也喜欢用成组排列的短阴线加在人物、动物外廓部位,以显示体积转折或用以表现毡毯的图案。与汉代不同之处是线纹较粗壮,而且沿外轮廓线向内运刀,无茸毛感。 汉唐玉器,作为汉唐盛世的物质文明,引人珍爱缅怀,临仿汉玉之风历代不衰。除上述琢玉技法特色及造型特色外,鉴别汉玉要注意观察细部造型的琢刻特点,汉代各种动物鸟兽阴刻方眼框后沿框廓向内碾磨,使眼球队突起如球形。鼻翼处刻一阴线表现嘴唇上翘。前腿腋下、大腿分裆处有卷云纹角插入躯体内。爪细小。尾秃,拉得很长。临摹吕在把握形象神采及细部刻划上易露败着。宋代时

7、有仿汉玉璧,对螭虎形象和连云纹的细部即摹仿走形。汉代玉雕的兽眼的眼珠多呈圆润的半球体,宋仿汉玉做成以阴刻方框加重圜纹。仿连云纹的回转弯度较汉代夸张。宋辽金玉器特征宋辽金玉器 传世宋玉多为优质的白玉和青玉。品种以陈设品,佩饰为主,兼有实用功能的玩赏物:文房用品,玉童子坠是这时的新创。 玉器的装饰纹饰和艺术效果,成功地借鉴花鸟画的形式。唐代兴起的花鸟饰题材更为扩大,并出现写生花样式。 宋玉的艺术成就在于造型和装饰的优雅、含蓄、富于艺术意匠。宋玉纹饰在写实基础上提练概括,使纹饰形象,具有生动感和装饰美。在琢制上,镂空、琢磨,抛光等技艺结合运用,使纹饰组合整体感强,外轮廓鲜明,又能刻划出花瓣、枝叶翻卷

8、的形态和质感。花叶常琢出蔷薇类植物锯齿状外廓。整体温润圆厚,局部外廓细巧,这是宋玉的独特之处。 宋代流行的童子形玉坠,造型特征为发髻发绺在头顶,后脑大,面部五官集中。眼形为上部弯弧的半圆形,下撇的八字眉。耳靠近眼梢。细鼻形如管,口唇极小,身着短上衣,或罩小马甲。窄袖以三至五道阴线表现皱折,手握拳与袖平齐;下着肥腿裤,露脚踝,以阴线示意刻鞋。形态生动,或攀枝玩耍,或行走舞蹈,常见的是持举荷叶站立。 宋代玉兽,一般体态细瘦,背部琢出节节凸起的脊骨。元代玉器特征元代玉器 元代玉器品种与宋玉近似,服饰用玉增加了小型的玉饰嵌件及帽顶。在器型、琢制工艺方面表现出对唐代作风的崇沿模仿。花鸟纹饰较唐代更富于生

9、活气息。民族风情图景及柞树叶齿状外缘的琢法,成为元代部分玉器明显的特征。 元代玉雕喜欢用深痕阴线,线条粗重,使纹饰起凸高,但线纹起止痕明显、线条不匀齐,常有失控的出锋痕迹,显得粗糙。 元代的玉童子面部先作减地处理示意表现脸盘,五官紧凑连成一片。用阴线纹刻划眼眶,鼻短鼻头大有楞角。有的戴宽沿尖顶帽,着长袍束腰,下摆肥大如裙,脚著长筒靴,手持绣球飘带。 元代动物形玉雕躯干细长,动势起伏大,生动富有神彩。 元代琢玉擅长透雕技法。传世玉器中,常可见到一种玉董炉顶,大多定为明代玉器。透雕层次略深的可能是元代或辽金时的玉帽顶,在明清时改制成董炉盖顶纽用。 元代也制作了一些仿汉玉,在技法上不注重追摹祖型特征

10、,专以伪残和烧茶褐色斑以假充真。清代玉器特征清代玉器 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期。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技术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 清代玉器品种和数量繁多,以陈设品和玉佩饰最为发达。陈设品有按青铜器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种仁兽,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种有山水、花鸟玉山,浮雕图画式的玉屏等。玉佩的品种更为丰富,成为各阶层民俗事项和服饰广泛佩戴使用的装饰品和吉祥物。此外兼有实用功能的各种玉器皿,文房用品数量和品种也较历代多有增加。清代玉器在制作上以乾隆时代为分界线,前期治玉重视选料,由于开采条件改善,采集到的优质白玉、羊脂玉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11、。材质的精美,为这一时期能产生许多珍宝性艺术品,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工艺加工方面,琢工精巧,光工细腻。乾隆时代的玉器皿的轮廓线都极规则,横平竖直外缘及子口转折严整挺拔。棱角多呈劲挺锋锐状。起凸的浮雕图案边缘,也处理成锋利边线,观之剔透,触之扎手。在抛光工艺上也很讲究,一般细光处看不见琢镞的痕迹,细光能达到玻璃光亮度。清代中期以后,玉器生产渐入衰落,不但规模减退,工艺制作上取巧偷工造成规格越益粗糙。如所琢树木花草枝梗,不再精到的琢出圆润的,符合生态的形象,仅以两面削琢的角形凸起代替。花卉图案也不再细致地琢出枝叶穿插、花叶翻卷的形态,太多取平面的浅浮雕处理。尤其是器皿轮廓线大多拖泥带水,转折含混。许多该作圆雕处理的玉陈设品、玉人、玉山,甚至小件玉佩、玉附的背面,也采取用工极少的粗处理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