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2011版新课标的解读.docx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192611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2011版新课标的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2011版新课标的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2011版新课标的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2011版新课标的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2011版新课标的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2011版新课标的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2011版新课标的解读.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2011版新课标的解读一、新课标的解读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方法,力求减负等特点。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

2、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三)、基本理念的变化 “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

3、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的“四基”:基础

4、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强化“德育为先”教材中将九章算术列为教学内容,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财时容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并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示,从“认识”和“理

5、解”调整为“了解”。二、教学过程的实施 教学过程的实施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重心要放在学生的发展上 “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突出体现知识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以不同的发展”。教之道在于“渡”,学之道在于“悟”。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就近发展区”来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一)、教学情境设计上:要 “关注学生的认知、走进学生的生活、着力与学生的共情点”

6、。 1 、创设数学情境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无论是新知识的接受还是纳入,都取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都应该确保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使学生在“既陌生,又似曾相识”心理驱使下,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2、创设数学情境要走进学生身边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经验的提炼与结晶。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

7、生感,不仅有利于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更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再,同时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创设绝不是简单的文本重现,而是教师与学生对文本的新认识、新创造。 3、创设数学情境要充分挖掘共情点: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的生发学习的需求;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三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解决问题,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方法,科学的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四是要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的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二)

8、、数学课堂“问题引领”上:要“设台阶、展过程、示学法、预生成”。 新课标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提问时应有意识地将问题分层次在全体学生中平稳分布,教室内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要鼓励所有的学生认真思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愿望。 1、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能启发学生思考、达到巩固知识、调控教学情境的目的。2、课堂提问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提问的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 3、课堂提问要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

9、学生去“生成”。“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不要预设,不仅要而且还要合理地改进预设。因为“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我们只钟情于“预设”,往往会把学生引入狭窄的小胡同。叶澜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这就说明我们需要预设,更需要多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状态的预设。例如教学案例:某商场将进价为2000元的冰箱以2400元售出,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为了配合国家“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调查表明:这种冰箱的售价每降低50元,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假设每台

10、冰箱降价x元,商场每天销售这种冰箱的利润是y元,请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延伸提问(1)假设每台冰箱售价为a元,商场每天销售这种冰箱的利润是y元,请写出y与a之间的函数表达式?(2)激发学生自己提问如:若将b个50元,如何求y与b的关系?;最大利润时,售价为多少?;以生活中的时间编制一道类似的习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 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的辩证观点。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 而且培养了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设计上:要明确“探究活动的预案、探究

11、的方法、探究的参与度”。 合作探究活动应:启发式设计和分层活动的预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条件和空间。合作探究问题着力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生长点处;学习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处;学生单独解决有困难或因观察思考问题角度不同有异议处等。如“已知等边三角形ABC,能否找一点P,使PAB、PBC、PAC均是等腰三角形?你能找出几个这样的点?”上述问题不易理解、答案较多,单独解决可能不全面,学生可通过讨论得到结论。合作学习要有目的的安排座位,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使学生间有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学实践是一个“摸索”与“磨合”的征程,所有教学设计前提条件是:一定要适合学情,只有“教与学”的双方和谐一致了,才会有学生个性化的精彩表现;才会涌现出真正创造性“思维火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