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宁波保国寺大殿价值与千年保护.doc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4.51KB
约6页
文档ID:543192114
宁波保国寺大殿价值与千年保护.doc_第1页
1/6

宁波保国寺大殿的价值与千年保护宁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 余如龙保国寺作为一座目前我国南方地区保存建置完整的古建筑群,保留着唐至明清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有汉代(骠骑井)、唐代(经幢)、宋代(无梁殿)、明代(迎熏楼)、清代(天王殿、观音殿、钟楼、鼓楼)、民国(藏经楼)等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遗产,其遗迹遗产之丰富在我国古代建筑群中实属罕见而其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的大殿结构独特、精湛绝伦、气势恢宏,是我国古建遗存的重要范例和南方木构建筑的“标本”其所代表的我国古代建筑技艺和人文内涵,代表着唐宋时期的鼎盛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国寺大殿构造特点大殿位于寺院核心部位,自北宋1013至今已有1000年,现存建筑为面宽五间、进深五间,从平面看,核心部位面宽、进深各三间的部分为宋代所建,其四周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所添加的部分添加的建筑下檐未能四面环绕,后部仍为单檐平面及立面——大殿俗称祥符殿,当心间宽5.8 米,次间宽3.05 米,通面宽11.9米,通进深13.36米进深大于面宽,原因是扩展了前部的礼佛和使用空间,于天花(板)以下用月梁,梁间做出藻井平棊,平闇,后部由四内柱围合的空间设佛坛,此处梁架彻上明造,四内柱两侧空间,随着外檐斗栱层层出跳,由低到高,对中部设置佛像空间起着烘托作用,营造了隆重的空间氛围。

梁额构架——大殿构架皆为宋代原物,中间的两缝作厅堂式构架,前、后内柱不同高,前内柱直达上平槫下的平梁端,后内柱仅达中平槫下的三椽栿端部为了承托山面出际之槫、枋,在次间中部另设梁架一缝,仅置一平梁及蜀柱、叉手前檐柱与前内柱间做平棊、平闇、藻井等天花装修,三椽栿作月梁,露明于天花(板)以下,其上另有草架构架中部的三椽栿、后部的乳栿均为彻上明造梁架构造——前部檐柱与前内柱之间的三椽栿一端伸入前檐斗拱,另一端插入前内柱乳栿上设劄牵,劄牵一端插入内柱,一端入中栌斗,与一组置于乳栿上的斗栱相交前部三椽栿上坐斗栱,承平棊枋,由平棊枋承大藻井和平棊天花板以上的草架用短柱、木枋随宜支撑固济,在次间中部的梁架,两端用立于山面下平槫上的短柱支撑纵向构架——大殿构架的纵向联系构件很有特点,在前檐外檐柱间的阑额皆作卷杀,断面高36厘米,宽18厘米,高宽比为2:1,阑额与柱头交接处,下做蝉肚罩幕方头,相当于清式建筑所用的雀替在前内柱间,除于柱头间所置的屋内额之外,还有两条素方位于屋内额以下,并施扶壁栱多重,多道额和襻间、素方的使用大大加强了构架的整体性梁额断面——前部檐柱与前内柱之间的三椽栿,梁总高50厘米,梁宽24厘米,高宽比为1.8∶1。

举折——现状为八架椽,椽架长度不等,前后的六个椽架的长度皆在1.5米左右,仅脊步扩大为2.16米目前大殿举高为5.5米,前后撩檐方距离为16.69米两者之比为1:3,与宋式殿阁举折制度中三分举一的做法相同大殿用柱——大殿中的16根柱子全部为瓜棱柱有三种不同高度,即外檐柱与前内柱、后内柱高度皆不等柱子断面形式也不同,共有六种,即瓜棱拼合柱两种,包镶式瓜棱柱,整木柱3/4带瓜棱,整木柱1/2带瓜棱,整木瓜棱柱等之所以出现这样多的断面形式与柱子所在的位置有关,大殿的拼合柱是使用小料充大材以承重载的最早遗物,将拼接缝隙作成瓜棱外形更是匠心独运这种作法反映出自宋开始木构用材已朝省料方向发展大殿斗栱——斗栱布置在外檐、内檐、天花装修等处,外檐斗栱有9种,即前檐柱头、补间、转角铺作,后檐柱头、补间、转角铺作,山面柱头、东山面补间铺作,西山面补间铺作等内檐斗栱有7种,即前内柱柱头铺作,前内柱柱中铺作,后内柱柱头铺作,前内柱内额间斗栱,后内柱内额间斗栱,前三椽栿上补间铺作,乳栿上补间铺作,平梁梁端斗栱装修斗栱3种,即大、小藻井斗栱,平棊斗栱等斗栱组合类型较多,依据斗栱所处不同位置变幻斗栱组合方式,充分发挥斗栱各部件的力学性能,增强了构架的整体性。

这些补间铺作斗栱组合型式,里跳用出四杪,或五杪偷心造,大斗承四重横栱等作法为《法式》所不载这些都是海内仅存的孤例,是极其珍贵的遗物斗栱布局——斗栱除位于外檐一周构成外槽之外,在四内柱柱头及四内柱轴线上皆构成内槽但前内柱槽所设铺作与后内柱槽两者不同斗栱的分布,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次间用补间铺作一朵,内外槽皆如此斗栱用材——分为两类,第一类符合《法式》五等材,第二类相当于《法式》七等材装修——大殿现存外檐装修已为清代重修之物内檐尚留有宋代装修原物,即殿堂前部当心间所作的大藻井一个,两次间所作的小藻井各一个,在大藻井两侧作平棊,斗栱遮椽板处作平闇在大藻井与三椽栿之间作整块长方形平棊,板上绘彩画大殿阑额上留有七朱八白彩画遗迹,此外在平棊和藻井上也留有卷草纹彩画遗迹佛坛——殿内尚留有宋代佛坛一座年代为“崇宁元年五月”(1102)注保国寺大殿的价值分析保国寺被誉为“东来第一山”,是古代建筑的稀世珍宝,它不但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它的价值在于:科学价值——代表11世纪初最先进的木结构技术,成为产生中国优秀建筑典籍的基础《营造法式》所吸收的保国寺大殿建造技术中有些不但指导着中国木构建筑的发展,而且在世界科学史上也闪烁着光辉。

例如用材制度,是最具有科学性的结构模数制,特别是“材”的断面比例,保国寺大殿斗栱用材断面的高宽比为3:2,这样的比例反映了最高的出材率,同时可以达到最理想的受力效果中国的工匠在十一世纪建造建筑所采用的受力构件,已经具有了最高的强度,并被官方所编建筑的标准做法认可,成为指导全国的《法式》制度历史价值——大殿天花装修集平棊、平闇、藻井于一身,不仅在宋代建筑中,而且在早期《营造法式》成书以前的建筑中是仅存的一例,而其藻井形式却是江浙地区有代表性的作法,保国寺的藻井风格简洁、粗犷将其与《营造法式》小木作藻井相对照,藻井正处在从大木作工种转向小木作工种转换的时期,保国寺大殿早于《营造法式》,故藻井尚属大木作工种,这一点恰恰被《营造法式》的编著者所吸纳同时从中可以看出前后九十年之差的不同建筑风格大殿是北宋初期的作品,其风格与北宋后期的建筑比较,无论结构或装修均正处于从凝重、庄严向绚丽、多姿的方向转变,而保国寺大殿正是这转变阶段的作品艺术价值——现存宋以前的单层木构建筑中,三开间的殿堂有10余栋,从其平面布局来看,虽然皆为三间,但在进深方向的安排有所不同,有的仅仅作前后两间,如初祖庵大殿等,这些殿宇室内皆为彻上明造,内柱基本不升高。

而保国寺大殿内柱升高,构架中除外檐一周置铺作之外,在四内柱上除有柱头铺作外,周围其他部位还有各种不同形式的铺作与内柱相联系更为特殊是将前檐柱与前内柱之间的空间放宽、同时在天花部分作装修,以强化这里与中部、后部的不同功能,对于室内空间明确使用功能的区分,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衡量,是室内空间设计水平最高的一例,它成为后世效仿的楷模此外,保国寺大殿营造时正值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全盛时期以保国寺大殿为代表的江浙一带建筑对海外(尤其是东亚地区)有极大的影响,如韩国的修德寺大殿与保国寺大殿的建筑体系非常相似;又如在作为古代日本国象征的奈良东大寺,至今还有陈和卿等明州工匠所建的遗存和文字史料记载因此,保国寺作为宁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可以作为当时地域文化的对外传播的重要例证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的研究与保护保国寺历经千年,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如何科学保护这一古建筑,成为当代重大课题2005年宁波市政府确立保国寺文物保管所提升为古建筑博物馆的发展定位;同年12月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建馆以来,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坚持探索与创新,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良好业绩荣获了国家二级博物馆、4A级旅游景区等殊荣,走出了一条国保单位文物保管所转型升级为国保单位专题性博物馆的创新发展之路,为全国同类型国保单位的科学发展作出成功示范,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保国寺大殿的价值研究新发现——2003年以来,与清华大学郭黛恒教授团队合作,深度进行保国寺大殿与《营造法式》的研究,通过全面疏理保国寺自东汉至民国间的五次重要建置沿革的发展脉落,系统研究阐述了保国寺大殿的科学、历史和艺术的价值(见本文第一部分),并出版了《东来第一山---保国寺》一书,奠定了保国寺大殿作为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史的一个“标本性”范例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见证的重要地位同时,在此基础上,几易其稿,完成了《保国寺总体保护规划》,并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保国寺大殿的基础研究新突破——2009-2012年与东南大学张十庆教授团队合作,完成保国寺大殿勘测分析与基础研究,这是自2003年以来保国寺研究的又一重量级进展这一研究,包括大殿现状分析与保护研究、大殿木构技术专题研究、大殿复原研究、大殿尺度构成研究、大殿工艺技术研究、大殿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和保国寺大殿与江南建筑比较研究,以及东亚视野下的保国寺大殿研究等子项,通过对保国寺大殿的基础测绘分析,三维扫描测绘与手工测绘相结合,测绘精度至单个构件,并编制测绘数据和勘察照片图库,以及残损状况分析,三维模型效果演示等,重新认识了保国寺大殿与《营造法式》,进一步清晰保国寺大殿木作构件与《营造法式》的关联与契合,说明保国寺大殿的诸多做法被《营造法式》编著者所吸纳,基本达到保国寺大殿测绘数据扩展分析与研究要求。

2013年初,张十庆教授主编的《宁波保国寺大殿》一书作为其成果正式出版科学保护与应用的新实践——2006年与同济大学汤众教授团队合作,及时掌握新时期国内外遗产保护的最新动态,本着“科技保护是保国寺文化遗产延年益寿的第一保护力”的理念,制定了《保国寺北宋大殿保护信息采集与展示设计方案》,使用三维激光扫描、计算机数据库等技术对大殿进行变形、沉降和环境信息实时监测、采集与展示,并在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上通过专家评审,成为国内首个实施科技保护的古建筑经过8年运行,随着科技保护这一课题实践的不断深入,该系统不断得到完善,使保国寺大殿的保护举措逐步完成从“修”到“养”、从“治”到“防”、从“抗灾损”到“控灾损”的转换,进而启动了防病于未恙的千年大殿保护系统工程,并已经开始影响和应用于国内其他的古建筑,推动了对建筑文化遗产科学保护从抢救性到预防性的转型纪念保国寺大殿建成千年的意义今年是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这是我们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件具有纪念的事件,我市将围绕“城市、文化、建筑”举办系列纪念活动,向全国和全世界展示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成就和发展现状,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这些活动同时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古建文化,提升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塑造地域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符合国际遗产保护和博物馆事业发展潮流的顺势之举——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是当今发展的两大潮流,也使人类文明在21世纪更加充满机遇和挑战联合国及其教科文组织先后提出“文化对话”、“新人文主义”等理念,旨在通过更紧密、更全面、更深入的沟通与交融,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顺应国际遗产保护和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潮流,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以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适时提出在当前大遗产时代下古迹遗址与博物馆之间保护利用的全新理念,这既符合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趋势,又是增强宁波乃至中国在该领域话语权的有益尝试打造具有国际水准以及中国特色文化精品的重要举措——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体现,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应坚持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十八大精神,立足于当今人类文明的认知高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打造能充分体现具有中国精神气质、创新精神和非凡智慧的文化精品,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步伐。

作为弘扬我国传统古建筑文化的一大盛事,保国寺大殿建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