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高一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192018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高一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师说高一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师说高一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师说高一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师说高一语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说高一语文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高一语文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师说高一语文教案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比照的论证方法。 3积存文言学问,把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分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育虚心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气,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2、”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士气可嘉。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闻名的文章师说。 二、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闻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很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概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谈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任凭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讲解,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讲解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讲解关于“

3、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依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详细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争论。 (2)学生相互争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四周同学,最终全班统一争论,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教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答复,或亲自答复。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识作家

4、的根底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育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力量;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其次课时 一、研习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争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覆盖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2分析第一段: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争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其次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说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5、,师之所存。 3分析其次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争论后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争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从哪三个方面进展了比照论证? 争论后明确: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的谈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的谈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分析第三段: (1)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争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终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2)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 争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 5分析第四段: 提问:(1)为什么赞扬李蟠?(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争论后明确:(1)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确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提倡从师。 (2)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二、观赏品尝 问题: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争论后明确: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敏捷的散句交叉运用,协作自然,错落有致。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其次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课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其次、三、四题。 (2)背诵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