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3191928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药物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药物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药物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药物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药物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药物与营养素代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药物在人体内可影响营养素的吸收、转运、储存和排泄,最终可影响机体的营养状态。同时,营养状态及营养素的摄入量可通过改变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而影响药物对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 药物和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两种途径:1、药物可明显干预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2、患者的营养状况又会影响对药物的吸收和转运,并且对受体组织产生影响。 因此在病人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药物对营养素的影响,采取措施减少不利影响,以便维持患者良好的营养状况,促进其疾病康复。(一)药物影响营养素的摄取药物可通过药理效应和/或副反应影响食物及营养素的摄取。 1.抑制

2、食欲大多数药物有降低食欲的副作用。其中,以苯丙胺类药物最明显。此类药物可剌激中枢神经系统的饱觉中枢,临床上常用作降低体重、治疗肥胖症的食欲抑制剂,因其具镇静作用,也可用于治疗小儿多动症。有报道,服用苯丙胺或利他灵后,因食欲抑制,摄食减少,多动症儿童生长迟缓;停止用药后,随摄食增加,发育又可恢复正常。左旋苯丙胺硫酸盐的生长阻滞作用较利他灵更强。此外,药物在胃内膨胀亦可抑制食欲,如服用容积性果胶和羧甲基纤维素,可在胃内吸收大量水分而膨胀,使胃产生饱胀感而抑制食欲。 2改变味觉药物能引起味觉异常,味觉迟钝或遗留不适的余味。如D-青霉胺,灰黄霉素,安妥明及5-氟尿嘧啶等药物均可减弱或改变味觉进而影响食

3、欲。 3消化道反应有些药物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副反应,因而影响摄食。能引起消化道粘膜损害的药物,亦能引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如长期服用洋地黄、抗癌化疗药物等。 4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服用中等剂量到大剂量的镇静剂能降低人的意识水平,从而使食欲下降。而小剂量镇静剂能消除人们的焦虑状态,从而使食欲增加。 5增加食欲有些药物对食欲有促进作用,如胰岛素、类固醇激素、磺酰脲、盐酸赛庚啶等,曾被用于营养状况差、体质虚弱患者的康复治疗。镇静药物如安定、氯丙嗪、碳酸银,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抗抑郁药,也可显著刺激食欲,增加体重。(二)药物影响营养素的合成 广谱抗生素可降低结肠中B族维生素及维生

4、素K的内源性细菌合成。物理因素,如紫外线被屏障可使皮肤合成维生素D减少。由于很少使用光屏障,而且可以从其他来源供给维生素K及维生素D,故由这些药物造成该类营养素不足的影响并不明显。(三)药物影响营养素的吸收 1药物影响营养素吸收的肠腔因素 (1)药物可改变食物在肠道的转运时间,减少营养素的吸收。如导泻剂可缩短肠道转运时间,营养素及矿物质易随粪便而丢失;常用缓泻剂双醋酚酊、酚酞等可减少葡萄糖的吸收。 (2)药物可改变肠腔内环境,阻止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如抗酸剂可改变胃内pH值,若频繁使用可减少膳食中铁的吸收。因为在酸性环境中高价铁才能转变为可吸收的亚铁形式,在碱性环境中则吸收受阻。脂溶性维生素可溶

5、于矿物油类缓泻剂而随粪便排出,不能被正常吸收。 (3)药物可影响胆酸的活性很多药物可通过影响胆酸活性而减少机体对脂肪、胆固醇及脂溶性维生素等的吸收,如用于降血脂的安妥明和消胆胺;用于抑制肠道菌群的新霉素,也可吸附胆盐或使胆盐失活而抑制脂类及脂溶性维生素在肠腔内的消化和吸收。 (4)药物可与营养素结合药物可干扰营养素的吸收,如新霉素和胆盐相结合可形成复合物,并且可抑制脂肪酶的作用,使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受影响。四环素和钙、铁或镁离子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干扰这些矿物质的吸收。 (5)药物可直接抑制营养素吸收如长期服用苯妥英钠,能抑制叶酸和维生素C的吸收。消胆胺能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同时也影响到脂

6、溶性维生素、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吸收。 (6)药物可杀灭肠内正常菌群肠内正常菌群是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而许多抗生素能杀灭合成B族维生素的肠道正常菌群,致使这些维生素的合成减少。抗生素如磺胺类药物会使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在肠内的生物合成发生障碍。2药物影响营养素吸收的肠粘膜因素 (1)药物可损伤小肠粘膜如长期滥用缓泻剂可破坏小肠的绒毛结构,导致微绒毛阻塞,抑制小肠的刷状缘酶系及小肠转运系统,因而影响营养素的吸收,导致不同程度的某种或多种营养素吸收不良。有报道,服用新霉素后6小时内即可出现肠粘膜组织学改变,致蔗糖、木糖吸收减少,蛋白质及钠、钾、钙的排泄增加。新霉素还可通过促进胆盐沉淀及抑制胰

7、酯酶两种机制引起营养素吸收不良,但其中粘膜损害对营养素吸收的影响最大。秋水仙碱可影响肠粘膜细胞分裂,抑制肠上皮细胞的生长;氨甲喋啶也有此损害作用。这些药物均可引起腹泻,使营养素吸收减少并伴有丢失。 (2)药物影响小肠粘膜的转运机制如治疗痛风的抗炎剂秋水仙碱因影响了肠粘膜转运系统,患者粪便中胆酸、脂肪、蛋白质及钠、钾的排泄均增加,血清胆固醇下降,维生素B12的吸收受损。治疗糖尿病的双胍类药物可阻滞肠粘膜酶系统,阻止糖类从肠粘膜转运入血,导致糖类吸收不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柳氮磺胺吡啶可抑制空肠的酶系,减少叶酸的吸收和在小肠的转运。(四)药物影响营养素的排泄 许多药物能增加营养素的排泄,而引起某些

8、营养素不足或缺乏,如异烟肼可使维生素B6的排泄增加;噻嗪类利尿剂能使钾从尿中大量丢失。抗酸剂中的钙可妨碍磷的吸收,为了保持体内钙、磷的平衡,肾对钙排泄也相应增加,故使用抗酸剂三周后,可引起骨软化症。药物所致的营养不良在药物给人们带来的众多的副作用中,药物对人体营养状况的作用是最普遍但又不易被发现的。许多人往往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甚至疾病治愈后发生了营养不良,这些营养不良有时会加重疾病,有些则发展成为某些后遗症而持续终身。对营养不良症,人们往往容易从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等饮食因素中寻找原因,却常常忽视药物性营养不良的因素。其实,用药不慎也是引起营养不良的重要因素。 长期大量使用某种药物的病人,若出现

9、明显的营养不良症状 , 应该积极从药物上追根溯源 。 一、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的常见营养缺乏症 1. 药物引起的维生素缺乏症:有些药物,如酚酞、石蜡油等泻剂,可使肠蠕动增强,肠内食物排空加快,不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 尤其 是对脂溶性维生素类 A 、D 、K等的吸收,消胆胺也会妨碍此类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些药物干扰体内营养物质的生物合成和利用而引起营养不良。如长期服用四环素、氯霉素等广谱抗生素的患者,可因肠道内正常菌群受抑制,影响维生素 K 的生物合成而导致维生素 K 缺乏;苯巴比妥、苯妥英钠 、扑癫酮等可加速维生素 D 的分解。一些药物能诱导需要维生素作为辅助因子的酶系统,从而使机体对维生素的

10、需要量增加;还有一些药物同维生素所作用的部位产生体内竞争,致使一些内源性营养素的合成减少。 药物可损害肝细胞,阻碍肝脏代谢 、合成、转化等功能,影响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和作用,出现代谢性营养不良。如长期使用洋地黄容易导致肝脏积蓄药物残毒而慢性中毒。抗癫痫药苯妥英钠或苯巴比妥可破坏维生素 D 的代谢,干扰钙的吸收利用,而引起佝偻病或骨软化症。 可造成维生素 D 缺乏的药物还有降胆敏,抗酸药,抗惊厥药,二 磷 酸盐,皮质类固醇;可影响维生素 E 营养状况的药物有安妥明、铝盐;可造成维生素 K 缺乏的药物有秋水仙碱,保泰松,消炎痛,四环素等广谱抗生素,水合氯 醛,水杨酸盐,利尿酸,奎尼 丁,降胆敏,

11、奎宁,羟基保泰松,辛可芬,甲糖宁,合成代谢类的类固醇药,肌肉松弛药,右旋甲状腺素等。 药物还可影响营养物质在体内的贮存。如四环素、阿司匹林及巴比妥类 药物可增加维生素 C 在尿中的排泄。 硼 酸可把血浆中的维生素 B 置换出来,并增加其排泄量。可造成维生素 B 6 缺乏的药物有异烟 肼 , 盐酸 苯肼哒嗪、左旋多巴、口服避孕药、吡嗪酰胺、青霉胺等;可造成尼克酸缺乏的药物有异烟硷酰肼、 5 氟尿嘧啶等;可造成 维生素 B 2 缺乏的药物 有甲状腺素、硼酸、氯丙嗪等; 可造成维生素 B 1 缺乏的药物有 洋地黄、阿司匹林、四环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 药物引起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缺乏症 一些药

12、物干扰了机体内其他物质的合成,以及体内微量元素代谢平衡而产生营养不良症。如双氢克脲噻能促进钾 、镁、锌的排泄而致缺乏症;抗酸药氢氧化铝、氢氧化镁可与食物中的磷酸生成不能吸收的磷酸盐,使一些长期服用这类抗酸药的病人出现一种磷缺乏症 , 引起骨略疼痛甚至发生软骨化症。 二、药物性营养缺乏症的防范 1. 应合理地选用药物,尽可能地避免长期、大剂量地单独使用可致营养缺乏症的药物。如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泻药。 2. 用药后出现与原发疾病无关、与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无关的营养缺乏症状时,应考虑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 3. 必要时可用小剂量皮质激素增进食欲,补充营养液、能量合剂等,以控制或纠正药物所致的

13、营养不良。营养素和药物的区别营养素能治病?很多人觉得很神奇,甚至是排斥,其实是不懂营养学。人性的一个弱点就是我们只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事情。今天我们只是需要把一些问题弄清楚。科学发展到今天,很多事实逐渐得到澄清,有些事情背离了很多人的期望。人们所说的“卫生保健”事实上是“疾病保健”。现代医学并没有提供真正的卫生保健。 有两个问题需要弄清楚的是,第一,从严格意义上讲现代医学只是急救医学,第二,营养学是预防医学。急救的意思,就是当你的手被砍了一刀,你应该找的是医生,营养学帮不了你的忙,可是如果你得了慢性病,你去找医生他也很愿意帮你,可是并不见得有真正的效果。这不是木匠的问题,是工具出了问题。慢性病大

14、都是因为营养失调,营养学刚好能够帮到你恢复健康。现代的医学中的很多概念是为药厂服务的,这些概念都是为了使药品卖的更好,可是现在很多人很崇拜现代医学,认为什么病都可以交给医生来解决,实质上是一种无知消费。你真的相信医生能帮助你吗?一个事实是,在美国每年被枪杀的人有 4万人,可是被医生害死的人达到 12 万人。是不是有点钻牛角尖了?看看最近出的两本书你可以找到答案,一本是医生对你隐瞒了什么,另一本是别让医生害死你,这两本书让很多人开始苏醒。营养品也不是仙丹,但是合理的营养素调节肯定能够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延缓衰老。营养素调理疾病的道理很简单,人体的一切构造物都来源于食物,人生病并不是你的基因命令你在

15、某个时候生病,而是你一定是这些食物来源出了问题,身体失去了平衡。人通过摄取食物,通过肠胃分解成很小的营养素之后由肠道吸收进入人体,经过肝脏的合成,形成了人体细胞需要各种营养物质。很多的细胞构成了组织,很多的组织构成了器官,很多的器官构成了人体的各大系统。如果你的身体出现了器质性病变,是因为食物出了问题,营养素失衡,长期积累的压力从而导致器官的病变,人体就会生病。打个比方,你的细胞H A B C D E (即细胞 H 由 A 、 B 、 C 、 D 、 E 这几种营养素构成),可是由于长期缺乏其中营养素 D ,细胞 H 就是构造不出来,人体组织长期得不到这种细胞来修补就会导致相应的器官病变,叫器质性疾病。弄清楚了这个问题,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营养素可以调理疾病。只要把人体需要营养素补充上,人体自动具有调节能力,只要有足够的营养素身体就能够修补受损的组织,从而恢复健康。药物的真正的作用在于控制疾病而不是调理和恢复健康,其实这一点也正式现代医学的最大贡献,在手术、急救、疾病控制方面只能通过药物来完成。不是说药不好,生了病也还是要看医生,但是如果遇到慢性病、疾病过后要恢复健康、抗衰老、美容,就只有把目光转到营养学上来。药物是治标的,营养素是治本的,治标的快治本的慢,所以很多人宁愿看医生,还有对现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