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复习讲座.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191806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复习讲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文言文复习讲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文言文复习讲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文言文复习讲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文言文复习讲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复习讲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复习讲座.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文言文复习讲座 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为了泓扬古代文化,吸收精髓,为了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当代文化,即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我们要学好文言文。当前,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告一段落,掌握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和技巧,做一些比较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尤有必要。第1卷基础知识及运用涉及到的有文言加点字的注音、加点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文学常识、文体知识、还有必不可少的古诗文的默写等。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好文言文,关键是多读、多背、多思、多练。多读:古人写文读书没有标点符号,靠的就是读、反复读、多遍读。如明代文学家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

2、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所以,他的书房取名叫“七录斋”,他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学者。由于古文中经常用到一些文言虚词,这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句读的作用,因此可以归纳一个口诀,并有助于读懂句意、理解内容。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画圈圈,“者”、“也”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多背:除多读外,还要尽量多背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最好能表达出原文的抑扬顿挫和情感。背诵勿单纯的死记硬背,一定要先明确文意,默写时依据要求和提示,回忆、搜索相关信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更不要加字或丢字。现在默写的主要题型

3、进一步拓展,出现以下几种:a、续写型直接写出与所给诗文相对应的上句或下句,多为古诗词曲中的名句;b、理解型即给出要求背诵的语句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按提示要求写出相关的内容;c、迁移型即给出一种可以引用学过的诗文来表明某种特定情况的背景,根据语境选择诗句,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此型侧重考查名句的运用能力。d、选择型给出一组与课文原文或相同、或有差异的诗文名句,依据积累基础,判断选择。以上四种题型,要作到默写准确无误,前提当然是建立在全文的理解、背诵基础之上。文学常识一般地说,考查范围均为作品出处、作者、朝代、篇名、名句等。偶或考查作品按时间的排列,为了将所学过的作者定位,有助于作品前后顺序的掌

4、握,使之一目了然,现将中国文学史列表如下:古代近代现代当代1840年1919年192719371949年(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扩展下图)(上古时期)汉代(中古时期)唐代1840小说文学批评(春秋、战国)(四)文体知识:( 1)“说”如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事,也可议论,通常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2)“记”如核舟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古代一种不定体,可以用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侧重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3)“表”、“疏”如出师表、论积贮疏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4)如“铭“如陋室铭古代

5、铸在或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言文加点字的注音:能读准字音,判断字音的正误。1: 生字,但现在还用。如:“狼亦黠矣”(xi)骈死于槽枥之间“(pin)2: 多音字,读音与现代文不同的。如:“以遗陛下”(wi)“陟罚臧否”(p)3: 通假字一般按本字读音。如:“不亦说乎?”(通“悦”,读yu)“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通“旋”,读xun)“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通“剂”,读j)“汤熨之所及也”(通“烫”,读tng)“卧右膝,诎右臂支船”(通“屈”,读q)“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读s)“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为字共三十有四”(通“

6、又”,读yu)“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邀”,读yo)“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直”,读zh)“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弼,读b )文言文加点词的解释:掌握重点实词及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理解句意起关键作用。这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做好整理和归纳工作。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问题(1)古今异义汉语从古发展至今,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不是所有的古今意义都不相同,我们要着重记住“不同”的。同时还要知道古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如:“走”:古义“跑”。例句“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义“步行”“去”古义“离开”;“距离、相距”今义“到、去”例句“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7、“离开”“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例句“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恨”古义“叹恨”;“抱怨、遗憾”今义“仇恨”例句“怅恨久之”(叹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卑鄙”古义“低微而鄙陋”今义“品质低劣”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指妻子一人”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业等”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例句“今齐地方千里“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例句“牺牲玉帛”(2)偏义复词其中一个起表义作用,另一个只起陪衬作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只讲“异”,(不同)。(3)一词多义随着语言的发展,词义也在发展,出现了一词多义的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好几个意义。(1)原因如“既克,公问其故” (2)所以如“彼竭我盈,故克之“如:“故” (3)故意如“广故数言欲亡”(4)特意如“桓侯故使人问之”(5)旧:如“臣与项伯有故”(1)怨恨如“若毒之乎”“又安敢毒耶”“毒”(2)毒害如“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此类不胜枚举。(4)通假字词义按本字解释(见前面读音部分)(5)词类活用a、名词活用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上前)“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打洞)“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钻洞) 名词 动词“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

9、处也”(说出)“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为耻辱) 名词的意动用法。“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用火) 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b、动词活用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的人,往来的人)动词 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动词 使动用法c、形容词活用如:“复前行,欲穷其林“(尽,走到头) 形容词 动词“温故而知新“(旧知识。新知识)形容词 名词2、常用文言虚词: 结构助词“的”(1) 1、助词 主谓之间、补充音节、提宾不翻译“之” 2、代词我,他,自已,它;这、这些、这样的 3、动词“往”“到”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永之人争

10、奔走焉”“小大之狱” “的”(助词)“山之僧智仙也”“冀之南,汉之阴”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悍史之来吾乡” 主谓之间补充音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无实在意义)“菊之爱”“莲之爱”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若毒之乎” (代这件事)“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 我 )“谨食之,时而献焉” (代毒蛇 ) 代词“今以蒋氏观之” (代孔子这句话)“愿陛下亲之,信之” (代他们)“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代他,指蒋氏)如:“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吾欲之南海” 关于“之”的用法,可用口诀帮助掌握:“之”字用法多变化,总的说来只三条。 紧随动词作宾语,看作代词错不了。口诀 名词前面用个

11、“之”,一般解作“的”字好。名动之间“之”特殊,不作解释更为巧。充当动词作谓语,只要把它解释“到”。 代 词他、他的、其中的、那(2)“其”语气副词大概、难道如:“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公问其故”(代词,其中的)“其岸势犬牙差互”“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代词,那)“其如土石何?”(反诘语气助词)“其真无马邪?”(语气副词,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语气副词,大概)介词用、拿、凭借、靠、把、因为、如果等(3)“以”连词来(表目的)以致(表结果)如:“以君之力”(凭) “必以分人”(把)“何以战?”(凭借)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固国不以山河之险”(靠)“临崩寄臣以大事”(把)“以啮

12、人,无御之者”(如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因)“是以先帝简拔”(因)“愚以为营中之事”(认为)“以光先帝遗德”“以告先帝之灵”“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所” 名词处所 代词“所动”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的事物、的地方)如:“衣食所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代词,的事情,的东西)“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以来”(代词,处所) 表原因的原因“所以”“以所”的倒置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于”在古汉语中均为介词(

13、可译为“在、到、向、对、从、比、跟、给、由于、被”)如:“战于长勺”、“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到)“告之于帝”(向)“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由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苛政猛于虎也”(比)(5)“而”大多作连词用表并列如:“黑质而白章”“泉香而酒洌”“而”表承接如:“水落而石出者”表转折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修饰如:“吾恂恂而起”“夫环而攻之”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6)“焉” 兼词于是、于何(介+代) 语气助词了、呢、呀如:“且焉置土石?”(哪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于是,在齐军里)“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呀)“无陇断焉”(了)()动词译法灵活,由它后面的宾语来决定。“做、干、“为”制造、治理、作为、当作、变成”介词被、向、对如:“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中轩敞者为舱”(是)“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