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189555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戊戌变法》教学设计.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上历史第7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 结合课文、相关图片及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回顾已有知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康、梁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2)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

2、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2)通过“公车上书”、“谭嗣同从容就义”等史实的学习,对比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的卑鄙行径,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百日维新内容通过幻灯片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理解。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处理方法: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在互动探究中得到解决,使学生能客观的理解变法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讲述法、情境导学法等。学法指导:指导学生

3、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同时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的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就是一个典型,它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但是这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随之而来的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做了哪些努力和探索呢?结果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出示课题:第7课 戊戌变法【设计意图】: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大门,而戊戌变法开启中国近代政治的大门,二者在中国

4、近代化历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通过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局势等已学知识导入新课,这样既突出了洋务运动在整个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又做到了新、旧知识的紧密衔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问,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所讲维新变法做一个整体上的铺垫。(一)师生共演历史:1、分析:公车上书 1)教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两段视频。(播放马关条约签订的视频和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的资料视频) 2)出示幻灯片:公车上书图 教师讲解: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四项主张,反对

5、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就是“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进一步解释:为什么称“公车上书”?(汉朝时政府是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公车”,故以康有为为首的这些举子的行为叫“公车上书”)3)教师提出问题,多角度多方面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拒签马关条约? 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学生讨论:(启发角度:让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方面,清政府内部的矛盾方面,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的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社会因素: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经济因素: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政治因素:民

6、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教师讲解公车上书的结果和影响:由于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顽固派的阻挠,公车上书失败,但它却轰动全国,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资料和图片的形式讲解公车上书,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事件的背景和经过,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引深,形象与抽象两种手段结合,从而为理解戊戌变法的原因作铺垫。、归纳: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思想的主要活动1) 教师:公车上书虽未成功,但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二人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请大家阅读课本33页,看看康有为梁启超为宣传变法又做了哪些努力?2)学生总结:a组织强学会 b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

7、学会的机关报3)补充:维新变法的其他活动:a创办时务报 b各地组织学会、学堂 (本部分灵活机动处理:学生补充不出来,教师给与补充)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归纳维新派为宣传变法所做的努力,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车上书影响的理解。 3、探究:百日维新 1)教师:公车上书后,康有为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急,力求变法,但顽固派竭力阻挠,下面是康有为与顽固派代表荣禄的据理力争。2)出示幻灯片:康有为与顽固派的论战 (找学生分角色朗读)3)出示幻灯片:论战中荣禄中场离去 (教师介绍图中人物)教师讲解:康有为的维新主张得到翁同龢的认可,他表示尽最大努力将康有为介绍给皇帝4)出示幻灯片:光绪帝召见康有

8、为教师讲解:康有为的慷慨陈词使光绪帝深为感动,表示不愿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学生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教师适时引导)师生共同归纳:a为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君 b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c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教师: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维新变法开始,此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个方面。出示幻灯片:戊戌变法内容结合图片对变法内容逐条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意义有个初步的认识。(见课件)【设计意图】借用图片再现康有为与顽固派的论战,引深拓展光绪帝支持变

9、法的原因,直观与抽象两种手段结合,让学生深刻理解变法的势在必行,深得人心。逐项分析条令,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奠定了基础,符合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为认识戊戌变法的意义做铺垫。6)讲解:戊戌政变教师提问: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学生回答:(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利益) 变法得到了哪些人的拥护? (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的拥护) 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教师: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而光绪帝又没有实权,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囚禁光绪帝,大肆逮捕维新派人士。请看相关视频: 播放视频: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视频播放的

10、同时展示相关幻灯片) 教师:面对顽固派的大肆捕杀,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执意不走,不惜为中国的维新变法流血牺牲。 出示幻灯片:戊戌六君子 教师:就是这些人士,他们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 出示幻灯片:谭嗣同和他的绝命诗 过渡语:大家看,这是六君子的哪位?(谭嗣同)这是他临行前向群众的大声呼喊,我们大家一起来读: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引导学生分析诗句:a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 (清政府中阻挠变法的顽固派) b维新派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 (因为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里) c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他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

11、唤起民族的觉醒) 进一步引深:谭嗣同的死值得吗?学生可能出现两种答案,教师鼓励思维创新,给予肯定,最终把我一点,借助谭嗣同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舍生取义,表现了爱国志士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在时间的轮回里,我们要永远铭记这些英雄。” 【设计意图】:将视频与图片相结合共同演示戊戌政变的经过,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戊戌六君子中重点分析谭嗣同,结合绝命诗设计问题,意在展示谭嗣同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7)讨论:戊戌变法的意义、性质、失败原因、教训。 教师: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大家共同讨论一下“戊

12、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提问: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引导学生回答: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教师提问: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呢? 指导学生讨论:a康有为多次上书,说明当时官民有畅通的渠道陈述政治主张,变法为什么还失败?(维新派力量不强大,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君主身上) b光绪帝作为当时的皇帝大力支持变法,使变法全无障碍,为什么还是败了呢?(光绪帝没有实权,顽固派势力太强大) c当时全国上下 皆谈西学

13、,说明变法深得人心,为什么还没有成功呢?(人们只是赞同,维新派并没能发动群众与顽固派斗争) d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具备走资本主义改良 道路的条件) 师生共同归纳失败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采取改良的道路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 教师提问:从失败中我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回答: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层层深入,多角度启发学生思维,意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

14、 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出示幻灯片:结合板书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系统。 【设计意图】:最后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板书,并结合板书对所讲知识进行系统,目的就是给学生呈现一个关于戊戌变法的整体知识结构。教学反思:这节课从主观上想紧跟课改要求,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双有效教学的目的,我在课下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从客观上看仍存在很多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本人新课改理论知识肤浅,不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还是一味的想通过自己的讲述达到教学的目的,不敢放开手脚在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探究合作学习,自己教的很辛苦,但是课堂效果并不是很好。具体说从问题的提出上就没有充分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