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18431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一、前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含三个因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早已被人们认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许多课题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加

2、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方式,体育活动也理所当然地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据有关文献报道,目前大约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的心理品质大多存在明显的弱点,主要表现为自责倾向、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孤独倾向等,而且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大都比较薄弱。因此,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焦躁

3、、偏执、自卑、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碍而出走、自残、自杀的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身体形态和机能处于一生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同时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黄金期”,其智能、性格等各种心理因素均发生一系列质的飞跃,并将对其今后的大半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个阶段更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舆论尤其是家庭往往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多数学校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

4、困难挫折易产生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的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家长不全面的教育方式也会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如顽强拼搏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能得到应有的锻炼。三、科学的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体育锻炼能增进健康,陶冶情操,又是一种积极性休息的良好形式,对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长期坚持科学的体育运动,可以促使身体各系统正常、健康的发展,从而为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二、体育运动的新需求

5、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几乎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需要运动者有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等多种情感参与。而一般中学生的心理水平根本满足不了上述的运动学习或运动竞赛的需要,但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所进行运动可以使其原来的心理水平在无形中慢慢提高。这样,体育运动的新需求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就推动了学生心理水平的发展。三、体育运动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完善自我。在体育锻炼和竞赛中,特别是在参加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时,学生能在身体完成各种复杂动作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在与对手的斗智斗勇中,在取得胜利的喜悦中,获得自我满足,提高

6、自信心,并在训练或比赛时不断自我完善。四、体育运动能使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在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中,特别是一些集体项目的竞赛中,人与人、队与队之间的人际交往频繁,为双方增强友谊、发展人际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体育活动中,参加者可以通过收拾、表情、身体动作等方式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同时,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敬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有助于其改善人际关系。五、体

7、育运动能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快感,使人获得愉悦情绪,缓解紧张不安的情绪,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特别是学生在从事繁重的学习后,如能参加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如舞蹈、韵律操),欢快的情绪会油然而生,达到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的效果。六、体育运动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体育运动项目一般都具有一定难度、紧张度和竞争性,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作风,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七、合理的体育运动

8、能预防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会不断得到乐趣。特别是在学生从事感兴趣的球类、健美操、游泳等有氧运动时,运动量处于中等、心率控制在110150次/分,并持之以恒,效果尤为突出。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属于体育治疗手段的游戏法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团体辅导中更为常用。学校体育可以利用不同强度的运动项目来消除心理疾病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四、学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体育理论课是不少学校的薄弱环节,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来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知道真正的健康应该包括身

9、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他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而心理健康能使身体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心里健康的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学会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二、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中学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自身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教材、教法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比如,针对性格孤僻的学生,可多让他们参加球类、接力、拔河等集体项目;针对优柔寡断的学生,可多让他们参加球类运动(如篮球、足球、乒乓

10、球等);针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鼓励他们多参加武术、体操等项目;针对急躁易怒的学生,可劝说他们多参加慢跑、太极拳、棋类等项目 ;针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可让他们先选择一些简单易学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来做,针对自负逞强的学生,可让他们多从事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跳高、跨栏、体操等)这样,可以使他们逐渐克服自身性格中的不利因素。三、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方法。多样性需要多选择性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这也会死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

11、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尽量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四、在体育教学中控制合理的运动负荷。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等。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的一般是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强烈对抗性的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等;从运动强度来说,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够改善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消除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和疲劳感;从运动持续时间来说,研究者一般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应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的运动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五、有组织

12、、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专题研究,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发展。六、在学校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生解决有关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另外,学校还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五、结论综上所述,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为如下方面:能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有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提出苛刻非分的要求,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增强适应能力,促使其人际关系和谐发展;能使学生情绪稳定,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个性全面发展;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能消除或缓解学习上的紧张情绪,获得积极性的休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增进身心健康。由于体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来实现的,所以,在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和其他学生群体活动,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