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参加活动方案.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178367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带孩子参加活动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带孩子参加活动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带孩子参加活动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带孩子参加活动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带孩子参加活动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带孩子参加活动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孩子参加活动方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带孩子参加活动方案从带孩子参加葬礼观中国的死亡教育一个月前,婆婆的婶婶,老公的叔奶奶,点点的老婆婆(我没有见过,希望老婆婆原谅我在此提及您老人家)高寿(90岁)而善终,去世后三天安葬,按照习俗,要在“五七”(去世后的第五个七天)给老婆婆举办一个仪式,所有的亲戚朋友需要再度参加,奶奶要去帮忙办饭(当天有二十多桌)因为当天遗体已然安葬,主要日程是法师念经和烧一些纸人等,点点也被带着一起参加。去的时候首先就要戴上一个布帽子,成年人带的白色,而小朋友的则是红色。儿子辈的直系亲属、侄子、孙子、曾孙、男女的帽子的系法都不相同,点点一开始很拒绝,我跟他说清楚参加葬礼必须要戴帽子,而且请他放眼看看周围别的小朋

2、友,他接受了这个规则,很配合的带上了。参加葬礼的点点神情肃穆其他的时候点点就在很耐心的看着葬礼的各种仪式,我就一直陪在他的旁边。不一会儿法师一声令下大家呼啦啦的跪下来了,爷爷立即把点点抱到了老婆婆令灵牌前,叫点点下跪。但是点点无论如何也不肯跪下,爷爷按着宝宝的膝盖,将点点往下按,点点一边挣扎一边大哭,惹来周围人的侧目。我赶紧起身走到点点身边,跟他说:点点,这是老婆婆的葬礼,老婆婆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下跪,不然老婆婆就不高兴了呀。我刚说完,点点“扑通”一声就自己跪下来了。由此我反思中国的死亡教育,从来都不肯跟宝宝说明这些仪式的真实意图,(逼迫点点下跪),更没有从情感的角度谈及葬礼的礼仪。中国的死亡

3、教育有很大的缺失:(以下论点吸收了胡萍老师的爱的误区第十章的部分内容,特此致谢。)第一,是对死亡的回避。人们认为谈论死亡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点爸的小表姐有一件轶事很有名,她的奶奶问询:宝宝,你喜欢我吗将来要对我好啊。宝宝大言不惭的说:嗯!将来我多给你烧点钱。奶奶气了好久,即使童言无忌奶奶也认为这是大不敬大忌讳,耿耿于怀了好久。包括我在写这篇博文的时候,点爸就说很不吉利,为什么要谈及这个话题呢,我说因为我是孩子妈妈,将来我要教导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必须自己要有系统的死亡教育的观念。既然性教育都能被正视,为什么死亡不可以有一天一个9岁的小女孩和我们一起去散步,路边看到一些坟墓,不知道为什么我提及

4、每个人将来都会死,她惊恐的看着我:我也要死吗!我说是啊,她沉默了好久,连基本的生死的自然规律都无从知晓,我真为孩子担心。第二,是关于死亡的黑色迷信导致了恐惧。中国的鬼神都是凶神恶煞的形象,而且都是人死后变的。奶奶的死亡是我第一次亲历的亲人死亡,她临终的时候是一个很炎热的夏天,我的小哥一边给她握着她的手一边给她扇扇子,那时候我已经15岁了,可是我躲得远远的,根本不敢去那个房间,没有在最后陪她。也没有人意识到我深深的恐惧。今天想来还觉得很遗憾。奶奶去世后,我哭的很伤心,我的感觉是不可能的,奶奶不可能去世的,人为什么要死呢死亡之后奶奶去了哪里奶奶呢,再也看不见了吗我的心灵的挣扎更没有人理会,一直以来

5、,根本没有人跟我解释这个事情并教导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种恐惧至今依然存在。致使我每次参加葬礼都要鼓起很大勇气。第三,是死亡仪式缺少了死亡的高贵和神圣。中国的葬礼不乏呼天抢地,但是形式居多,成年人尤其缺乏对这一仪式的情感价值的认可,(很多人吃完饭后开始麻将。)无法给孩子做出榜样。再来看今天参加葬礼我们的下一代:有的小朋友有的在玩沙,有的拿着纸钱借机玩火,有的在捡地上的鞭炮屑继续点燃,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无关自己的甚至是一个有趣的PARTY,我们的下一代就这样被教育着。死亡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死亡是生命的一个部分,为孩子建构的生命观中必然包含了死亡观,对孩子的死亡教育是帮助孩子建构积极的生命观的重要

6、环节。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出自中国健康教育丛书,邹宇华:死亡教育,2022,广东人民出版社。)究竟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1、不回避也无需刻意为之。不要刻意增加死亡教育的内容,只需要在孩子发问的时候给与正面的回答,或者借助于参加葬礼的契机跟孩子普及一些对死亡的基本道理就足够了,无需过多讲解这些人为的将宝宝的

7、情绪至于负面中,毕竟这只是教育系统的一部分。2、根据孩子的特点而实施。研究表明,3-5岁的孩子通常不能够明白“活着”和“生命消亡”有什么不同,5-9岁的孩子能够明白死亡是什么知道人死后就不回来;而9岁以上的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也会死,死亡是谁也避免不了的。这些知识应该在宝宝的这一阶段就应该掌握的。胡萍老师还在书中推荐了一些关于死亡的绘本,如我的狗狗死了,爷爷变成了幽灵,外公。再见了,艾玛奶奶等以结合这些对宝宝进行教育,比较适合低幼阶段宝宝死亡教育的启蒙。3、从加强情感入手。美国人的死亡教育注重情感因素的介入,是以情感的方式将死亡教育存入宝宝的知识库的,比如胡萍老师举了一个例子。美国电影自闭历程中

8、:坦普来到心爱的马厩发现心爱的小马倒地不起,问卡洛科教授,教授说:坦普,记住他们活着的样子。这个观念深深的植入了坦普的心灵,在参加卡洛克教授的葬礼时,她怀念教授的方式就是记住他活着时举着火箭筒模型的样子,这让坦普深感安慰。死亡可以被高度的情感的方式而铭记,而非沉湎其中无法自拔。4、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孩子悲悯的心。(这点是点爸提出的。)孩子有一颗悲悯的心是孩子终身的财富,我家有一只小狗不幸死了,点爸拿着一把小铲子找了一个地方把它埋了起来,并且带着点点一起,要求他同情小狗的遭遇,并且让狗狗有个最后的归宿,点点似懂非懂,但是这一仪式本身就是好的教育方式,也让点点对死亡怀有一个正确的情感态度。无论如何,

9、理性的面对自己和亲人的死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毕竟“千古艰难唯一死”,但是作为每个个体这一问题又是不可回避的,现代的家长真的需要直面这个问题了。被发布到新浪幼儿教育圈微刊上。这次跟大家一起郊游,可以让孩子有机会参加这么难的的集体活动,心里很开心。第一项是拔笋比赛,比赛的规则是父母不能和自己的孩子一组,拔笋的时候我有点担心,怕她不能完成任务,遇到困难会退缩,当我看到她拿了一袋子的竹笋回来,高兴的说:“妈妈,你看我们拔了这么多笋子,我们队赢了“。我突然觉得我的想法错误,他们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并不是谁的所有品,有时候我们也可以独当一面。一直以来我对孩子不敢放手,怕她受伤受挫折,对她过分的保护了,通

10、过这次活动让我知道了,适当的时候我们对孩子放手,要信任她,鼓励她。告诉她一点能行。第二个活动是说出父母强迫他们的事情,虽然我的女儿什么也没说,其实我知道她不愿意我被捆绑起来,虽然有时候他不是很听话,但我知道她非常的爱妈妈,从现在开始我要让她知道,妈妈也非常的爱她,希望她天天开心,快快乐乐的长大。这两天我觉得她的状态非常好也很开心,做完作业后会主动帮忙做一些事情,如扫到呀,折衣服,和弟弟关系也有改善,会主动帮助弟弟,这次郊游收获特别大,希望以后能多举行这样的活动。也感谢汪老师帮助我们组织了这次活动,帮助孩子们克服困难,也帮助了我怎样去理解孩子,您辛苦了!暑假怎么过?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吧又是一个

11、暑假。不同年龄的孩子过法各不相同,家长们的烦恼也千差万别。小学家长苦于无人看管,纷纷将孩子送去兴趣、托管班。而结束中考的孩子们则迎来了一个没有作业的暑假。有的人补习充电忙,还有人挑战自我打暑期工,如何让暑假过得更有意义?听听老师们的建议吧。中学校长:假期应旅游、学业两不误经过长时间的紧张学习,中考后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假期用一段时间放松身心也是必要的。许多孩子选择旅游方式,放松的同时还会增长见识。建议孩子在旅游的过程中尝试安排自己的行程,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锻炼自主处理事情和适应新环境等能力。同时在旅途中,可加入参观心仪大学的环节,树立高中努力的方向。对于不远行的同学,建议家长可

12、带领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高中校长:暑假提前学,在家预习也很重要初高中部分学科在衔接上确实存在较大断痕,高中的课程进度也非常快。所以部分孩子在起步阶段需要调整期。上培训机构提前学习的确会让孩子在开始阶段有了知识储备,不至于手足无措。与此同时,自己在家做好预习也不能忽视。上了高中,老师很快就会把孩子暑假上过的内容全部翻新过。高中的学习更需要的是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刻苦努力。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专家:选托管班首要规范在选择托管班的时候一定要以安全为前提,这时选择一个规范的托管中心就显得很重要。所以,选择的时候要注意看机构的规模大小和教学实力如何,其次,也要注重老师的资质,是否有经验;当然,还得根据自身的经

13、济能力选择。平时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现在的家庭结构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家里没有兄弟姐妹抢吃抢穿,抢着谁比谁的成绩好,可以说是很幸运的一代人。但在幸运的背后也是一种不易被人察觉的孤单,家里没有玩伴孩子长时间处在一个人玩,时间久了就会养成孤僻的性格。因此孩子在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就意味着孩子从一个人的世界进入到了一个集体内。很多孩子不太适应这种集体生活,在集体中往往会表现出怯懦、孤僻的一面,长期下去对孩子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鼓励孩子多与人接触,多参加集体活动。一、要为孩子创造共同活动、共同体验的环境。可以通过提供必要的玩具、游戏材料、空间与时间,让孩子与亲朋邻里间的孩子

14、游戏交往,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及幼儿园组织的各种类型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可以利用节日游园、郊游踏青、参观游览、走亲访友、演出比赛等机会,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与集体频繁接触,增进孩子对集体活动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孩子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二、利用同伴间的交往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当孩子获得了分享认知,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由于幼儿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较不稳定;有的孩子则当着老师的面愿意与人互换玩具,而老师一走,他就抢回了自己的玩具,可以说时一种假分享行为,他在与同伴交往中仍难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皮亚杰曾指出:

15、“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以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三、帮助孩子建立友情,培养合作能力。平时家庭可以开展合作游戏。比如“两人三足”;赛跑、下棋等,让孩子懂得有些事要大家

16、合作才能完成好;也可让孩子自己找朋友,从跟他喜欢的伙伴共同参与逐步过渡到大家共同活动,用同伴的热情与积极性感染孩子,影响带动孩子。另外,在集体活动中要给孩子提出具体要求,分配具体任务,活动项目也应该利于孩子间合作。总结:现在是一个商业性的社会,而要想在这个商业性的社会上有一席立锥之地,单靠个人的单打独斗已经是不可能了。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才能良好的将事业发展起来,由此可知人与人的交际能力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孩子交际能力的提高,平时多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他学会与人合作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孩子的交际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参加“镇艺术节活动”方案根据镇教育局下发的关于举办第十五届少年儿童艺术节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在历届比赛中的实际,为了继续加强学校的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特长,经研究决定,特制定此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