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唐代乐舞文化对日影响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317226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唐代乐舞文化对日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论唐代乐舞文化对日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论唐代乐舞文化对日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论唐代乐舞文化对日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论唐代乐舞文化对日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唐代乐舞文化对日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唐代乐舞文化对日影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唐代乐舞文化对日影响晋巧(历史学级班 031228)【摘 要】 中日双方的老式友谊,大多表目前文化的交流学习上。中日文化交流在唐代达到高峰,唐代中日音乐交流为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范本。盛世唐朝的人民学习并吸取其她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明了自己灿烂的乐舞文化,同步通过“遣唐使”等制度,唐朝的乐舞传播到日本,又在日本人民的发扬下新生,对日本乐舞的发展进步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核心词】 唐朝;日本;乐舞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进步发展,民族的杂居融合,国内各民族间以及中外之间文化交流的频繁,为隋唐音乐的兴起蓬勃提供了条件。隋朝统一南北后,继承了南北朝的文化涉及乐舞文化。唐代时值盛世

2、,在音乐方面也获得了很大成就,雅乐、散乐以及佛教音乐等蓬勃昌盛。在中日文化交流频繁的时候,其中有不少传入日本,对日本的乐舞产生了很大影响。日语中“音乐”一词来源于中国,阐明了涉及音乐在内的中日两国文化具有明显的共通性。通过“遣唐使”制度,日本把唐朝先进的文化带回本国,促成了日本文学、绘画、音乐、等领域的综合发展和并行生长。在先进的唐朝乐舞文化的影响下,日本这一时期的乐舞可谓是蓬勃发展了。一、唐朝乐舞文化的发展唐朝前期的一百近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华,人民继承和发扬南北朝文化老式,广泛吸取各民族、各地区的优秀文化,因此,新的音乐得到发展并普遍传播。唐朝原有音乐机构太乐署、鼓吹署、教坊,由太常寺管

3、辖。唐高祖将隋九部伎扩大为十部伎,即取消礼毕而增长高昌伎和燕月伎,八世纪初,玄宗又在原有“教坊”的基本上扩大规模,设立“教坊”、“内教坊”、“梨园”等,用以专门培养乐伎,传习俗乐,是收集民间乐舞、培养乐工的地方,也是提高乐舞艺术、传播乐舞的地方。在唐玄宗的倡导下,乐舞盛行,风行一时。中原音乐和边疆少数民族的音乐以及外来音乐的长期接触融合,诞生了新的乐舞文化“唐乐”,唐乐以中原音乐为主线,吸取各地区优秀的新鲜的音乐成分,有国际意义的内容,同步又是中国新的民族形式的高度艺术发明。有记载说:“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燕乐”,由可此可见,唐乐以中原民间音乐为基本,并吸取国内各民族的

4、音乐成果以及外来音乐因素而形成的新音乐。二、唐朝乐舞文化的对日影响日本吸取其她国家的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而其对中国乐舞文化的引进更是有悠久的历史,日本考古学家通过研究觉得日本山阴、北陆等地发现的铜铎估计是最早的体现了。铜铎模仿中国的古钟锻造,形制和中国古代的“编钟”极其相似,只是铎身的图案花纹是日本民族风格的。这就仿佛奠定了日本对中国乐舞文化吸取又创新的学习基调。1.日本遣唐使带回的唐乐舞文化唐代中日两国朝廷频繁的互派使节,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其中不乏音乐长和音乐生。公元7入唐的吉备真备是日本留学生的代表,在中国学习经史、博涉众艺达。35年回国时,带回方响铜律管一部,铁如方响写律管声12条

5、,乐书要录1卷。律管是定乐律的原则仪器,乐书要录相传为武则天所撰,是研究唐唐代乐律问题的重要材料,这些都对发展日本音乐起了重要作用。日本音乐家藤原贞敏曾任“遣唐使准判官”,在中国时跟着刘二郎学习琵琶,“未几,殆尽其妙。二郎重授谱数十卷,以女妻之,女亦善琴筝二郎赠以紫檀,紫藤琵琶歌一张,贞敏持归,终为朝廷重器。”唐开成四年(公元39年),藤原贞敏回国,日本朝廷先后任命她为宫廷音乐机构雅乐寮的“雅乐助”、“雅乐头”等,对传播唐乐起了很大作用,对日本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奉献。唐时成行的6次遣唐使中游学僧每次必不可缺少,空海和最澄被日本佛界称为“二圣”,而其弟子也都先后入唐求法留学。佛教传入日本后,进

6、一步日本社会各阶层,亦成为日本人民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她们的生活方式。而与佛教为伴的佛教典礼音乐“声明” 也随后在民众中间广为传播。它负载着中国人对佛教音乐的理念、佛教典礼音乐的组合形式、佛教音乐的记谱法及其诵唱, 成为宫廷音乐之外另一种中国大陆来的音乐体系。2唐乐制对日影响在乐制方面,大日本史礼乐志还指出:“本朝所传乐制,五声六律轻重之法,不可得而详也。盖其始受之于唐,觉得歌调。”3“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六律”往往涉及六吕,是中国老式乐律中重要的一种。唐燕乐作为大型音乐形态,传入日本后其表演规模和人数逐渐缩小,为了适应室内表演的需要,最后大体上以6 人、 人、 人

7、的规模固定下来。这从一种侧面阐明日本雅乐已经将唐燕乐统一于日本舞乐的独特体系之中,成为日本化音乐的一部分4。日本仿照中国宫廷管理模式建立音乐管理机构,创设了格局宏大、系统完备的音乐体制,这一由政府推动的规模化行为变化了日本音乐的面貌。“雅乐寮”是借着天皇新政、广泛地照搬儒家思想及其精神、引进大唐文化的背景下设立的。据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先生研究,“雅乐寮”始于天宝二年,它标志着中朝乐舞正式地向日本流入的开始。5“雅乐寮”的设立目的是很显然的,就是要仿照唐朝雅乐之繁盛,容纳百川之气魄,体现天皇之权威。“内教坊”是继“雅乐寮”之后又一重要的教习机构。无论其称谓、管理体制都与唐教坊有直接联系。日本内教坊

8、跟唐代教坊本质是同样的,重要承当宫廷教习乐舞、担任宫廷典礼表演等任务。其乐工、舞生都以女性为主。不同的是,在它里面,乐人待遇、教学内容、管理措施较为自由,不像唐教坊的舞女都是失去自由的奴隶,在宫中伺奉皇室毕生。日本文武天皇大宝二年(公元),设立“雅乐寮”,有唐、高丽、新罗等乐师,然而与中国制度不同的是,日本的雅乐也涉及俗乐。日本雅乐是日本歌舞音乐的总称,它不仅指唐乐,并且还指高丽乐,以及日本古代的老式歌舞,例如东游、人长舞、久米舞、五节舞等,中国雅乐与日本雅乐虽然使用同一称谓,但它们所指不同、性质不同,真正与日本雅乐有血缘关系的是燕乐而非唐代雅乐。中国自周代开始,已经奠定了雅乐的根基,并专门在

9、祭祀先祖与宫廷典礼中进行演奏。到了隋、唐时代,这种为宫廷所专享的雅乐体系逐渐僵化和衰落,随之兴起的是生机盎然的俗乐。传入日本的唐燕乐事实上正是俗乐的一种,是指当时在中国宫廷表演的、通过加工的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这些构成了日本雅乐的主体。日本对唐舞蹈的学习日本圣武天皇借鉴唐朝内教坊之名设立“内教坊”,令女伎学习唐乐及踏歌,重点吸取的则是唐教坊中“踏歌”“女乐”等表演形式。“踏歌”作为一种舞蹈,初期重要在民间为祈求丰收、祭祀鬼神而表演。后被纳入宫廷,成为皇帝、大臣与宫女共欢乐舞的一种重要体裁。“踏歌”在日本的浮现,估计最早是 世纪末,由侨居的汉人、唐人传入。8 世纪后,随着日本皇室对唐朝文

10、化的推崇,踏歌逐渐被内教坊吸取,成为日本人爱慕的表演形式。日本的“踏歌”,起初是男女混杂的一种舞蹈。大概在 世纪末期,才逐渐成为女伎们的专门舞蹈。从记载看,其表演一般都在正月中旬前后举办。从宝龟十一年(8年)到六国史的最后踏歌例仁和三年(887 年)为止的一百近年里,踏歌都被统一固定在正月十六。这一天后来被命名为踏歌节,成为日本宫廷的年中行事。7日本“踏歌“常在宫内紫晨殿举办。舞女们身着唐装,按一定的形式列队,在表演形式上跟唐教坊之踏歌有一定的相似性。“女乐”是女子奏乐,或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从日本方面记述的并不多。在六国史里这一概念常在天皇宴请群臣、来宾或举办馈赠典礼时提到,由此估计,它也许

11、是内教坊的一种特别的乐种。“女乐”在唐宫廷重要是指女性乐人在宫廷乐舞中担任多种角色之意,而在日本宫廷,这一概念随着时间有所变化。最初,它跟唐朝同样,是女性的舞女、女性乐器演奏人。后来,这种以女性为主的表演形式渐变成“女乐”,用在招待群臣,或招待外国使节飱宴时表演。从某些资料看,这一表演形式在8 世纪中期至 世纪下半叶这段时间常在宫廷典礼中(如:正月7 日的“览青会”或称“白马会”,2 月2 日或22、23 日的“内宴”,及9 月日的“重阳节”)举办。在10 世纪后,随着日本中央集权及国力的衰竭,“女乐”这种表演形式徐徐淡出历史舞台。“女乐”所依赖的表演形式、内容究竟是什么样子,目前缺少文字资料

12、。但从宫廷典礼的名称来看,它跟唐朝节日有渊源关系。也许表演者穿着唐服,以演奏从唐朝传来的乐曲为主。三、日本乐舞文化的发展日本在很早的时候就发明了自己的音乐艺术。开皇二十年(公元6),日本派来的使臣谈日本的礼俗,说:“其王朝会,必陈设仪仗,奏其国乐。”8可见那时日本的音乐已经相称发达,设有乐制,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且已经传入中国,列为隋朝宫廷音乐的一种。据旧唐书记载,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渤海国的使臣送日本舞女十一人到长安。可见日本乐舞对唐代的乐舞也是有影响的。大量中国乐舞传入日本。一方面予以日本音乐家以多方面的启示,另一方面又刺激了她们对创作本土音乐的热情。随着中日音乐交流的进一步进

13、一步,日本的音乐家、舞蹈家们,并不满足于原样照搬外来的歌舞音乐,而是根据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日本本土音乐舞蹈相结合,将传入的中国音乐经由一系列本土化的改造使之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管弦与舞乐。由此,从仁明天皇( 30)开始到平安中期(公元1世纪中叶)的乐制改革,宣布了日本音乐界对中国音乐进行改造以推动音乐日本化时代的到来。【注释】隋帝时把六世纪末的七部伎扩大为九部伎,分别为(1)清乐即清商伎,是西汉以来中国老式乐舞的一种;(2)西凉乐今甘肃武威一带的乐舞;(3)龟兹乐今新疆库车一带的乐舞;()天竺伎今印度的乐舞;(5)康国伎今苏联乌兹别克斯坦莎尔玛罕一带的乐舞;()安国伎今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

14、一带的乐舞;()疏勒伎今新疆疏勒一带的乐舞;()高丽伎今朝鲜的乐舞;(9)礼毕。乐伎:乐舞表演者。踏歌:舞者列队成行,手牵手,边唱边双脚踩拍的群体歌舞形式。在中国汉朝时候就有有关昼夜群聚踏歌的记载。旧唐书代宗本纪有有关记载,当时的渤海国位于今松花江流域。【参照文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黄遵宪.日本杂事3大日本史礼乐志4 小泉文夫.日本老式音乐的研究.音乐之友社,1958.5 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P46 张丹.中国与东亚诸国的音乐文化流动赵维平音乐文集C.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p7张丹.中国与东亚诸国的音乐文化流动赵维平音乐文集C.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p128128隋书倭国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