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考研辅导思考题.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171675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设计考研辅导思考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机械设计考研辅导思考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机械设计考研辅导思考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机械设计考研辅导思考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机械设计考研辅导思考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机械设计考研辅导思考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设计考研辅导思考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 论 11 一部机器一般由几部分组成?机械设计课以研究哪一部分为主? 答:一般有原动机、传动装置、工作机和控制装置四部分组成。机械设计课以研究传动部分为主,而且是以研究一般工作条件下、一般参数的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为主。 12 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是什么?各阶段大致需要完成哪些任务? 答:不同机械的设计程序一般不完全相同,但是基本都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 计划阶段:在此阶段应对所设计机器的市场需求作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并作技术可行性及经济性分析,最后提出机器的总功能。写出包含详细设计要求及细节的设计任务书。 2. 方案设计阶段:这是设计成败的关键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2、通过对设计任务中提出的总功能进行功能分解,并根据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新材料、新技术等对各个分功能寻找物理解,组成多个原理方案,最后通过评价确定出最佳方案。 3. 技术设计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机器的运动学设计;动力学计算;零件的工作能力设计;结构设计;主要零件的校核及零件设计。 4. 技术文件编制阶段:主要包括设计计算说明书、使用说明书、标准件明细表等。 5. 改进设计阶段:通过对机器的试制、试验、试用提出改进要求。 在每个设计阶段中,都要对前一阶段的设计结果进行评价、修改、反馈。 第二章 机械零件设计概述 21 机械零件设计应满足哪些基本准则? 答:应满足:1) 强度准则 2) 刚度准则

3、 3) 寿命准则 4) 耐磨性准则 5) 稳定性准则 6) 可靠性准则 22 什么叫机械零件的失效?机械零件主要的失效形式有哪些? 答:机械零件在限定的期限内,在规定的条件下,不能完成正常的功能称为失效。常见的失效形式有:1) 整体断裂 2) 表面破坏 3) 变形量过大 4) 功能失效第三章 机械零件的强度 3-1机械零件疲劳破坏的特点: (1) 是交变应力循环往复作用的结果 (2) 不存在宏观的塑性变形 (3) 所受的应力远低于静强度 (4) 对零件的形状、尺寸表面状况敏感(特别是应力集中)。3-1 线性疲劳损伤累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材料在承受超过疲劳极限的交变应力时,应力每循环作用一次

4、都对材料产生一定量的损伤,并且各个应力的疲劳损伤是独立进行的,这些损伤可以线性地累积起来,当损伤累积到临界值时既零件发生疲劳破坏。3-2 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答: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 应力集中,因为应力集中处的局部应力远大于名义应力;2) 绝对尺寸,因为零件的剖面尺寸越大,内部隐藏缺陷的概率越大;3) 表面状态,因为表面愈粗糙,其疲劳极限愈低。5、r = -1的变应力称为_对称循环_变应力,r = 0的变应力称为_脉动循环_变应力,当r = 1时称为_静_应力,当r = 其它值时称为_非对称循环_变应力。第六章 螺纹连接6-1 何谓螺纹联接的

5、预紧,预紧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控制预紧力的最大值?答:螺纹联接的预紧是指在装配时拧紧,是联接在承受工作载荷之前预先受到预紧力的作用。预紧的目的是增加螺纹联接的刚度、保证联接的紧密性和可靠性(防松能力)。拧紧后,预紧力的大小不得超过材料屈服极限S的80%。6-2 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措施有哪些?答:1)改善螺纹牙间的载荷分配不均; 2)减小螺栓的应力幅; 3)减小螺栓的应力集中; 4)避免螺栓的附加载荷(弯曲应力); 5)采用合理的制造工艺。第七章 带传动7-1 简述带传动产生弹性滑动的原因和不良后果答:原因:带在紧边和松边所受拉力不等,即存在拉力差;带有弹性,受拉变形,且在紧边和松边变形不等。后果

6、:弹性滑动引起摩擦磨损,发热,传动效率降低;使主动轮和从动轮圆周速度不等,即存在滑动率,使带传动传动比不准。7-2 为什么说弹性滑动是带传动固有的物理现象?答:弹性滑动在带传动中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产生弹性滑动的原因是:带的弹性和带在紧边和松边所受拉力不等(拉力差),而带的弹性是固有的,又因为传动多大圆周力就有多大拉力差,拉力差随载荷变化而变化,因此拉力差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弹性滑动在带传动中不可避免,传动比的大小也随载荷变化。7-3 为什么普通车床的第一级传动采用带传动,而主轴与丝杠之间的传动链中不能采用带传动?答:带传动适用于中心距较大传动,且具有缓冲、吸振及过载打滑的特点,能保护其他传动

7、件,适合普通机床的第一级传动要求;又带传动存在弹性滑动,传动比不准,不适合传动比要求严格的传动,而机床的主轴与丝杠间要求有很高的精度,不能采用带传动。第九章 齿轮传动 9-1齿面点蚀首先发生在什么部位?为什么?防止点蚀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齿面点蚀首先发生在节线附近齿根一侧。因为轮齿节点处啮合时,相对滑动速度方向改变,不易形成油膜,润滑效果不好。而且轮齿在节线附近啮合时,一般为单齿对啮合,齿面接触应力大。防止点蚀的措施有:提高齿面硬度;增大中心距或齿轮直径;改直齿轮为斜齿轮;采用角度变位齿轮传动;降低表面粗糙度;提高润滑油的粘度等。 9-2 齿根弯曲疲劳裂纹首先发生在危险截面的哪一边?为什么?

8、提高轮齿抗弯曲疲劳折断的能力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疲劳裂纹首先发生在危险截面受拉一侧。因为材料的抗压能力大于抗拉能力。提高轮齿抗弯曲疲劳折断的能力的措施有:提高轮齿齿面硬度并使轮齿芯部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采用较大的的模数;改直齿轮为斜齿轮;采用正变位齿轮,增大齿根厚度;增大齿根过渡圆角半径,减小应力集中;提高制造精度,降低表面粗糙度;改善载荷分布;表面强化处理。 9-3 图示单级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因工作需要,拟加入一介轮3来增大输入轴和输出轴间的中心距。若z1 = z3 = 20,z2 = 4z1 = 80,模数为m,各齿轮材料和热处理均相同,长期工作,1轮主动,单向回转。试分析:加介轮

9、后,承载能力与原传动相比有无变化?齿面接触强度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如何变化? 答:加介轮后,承载能力与原传动相比有变化。因为:虽然小齿轮上的载荷没变,但是1轮和3轮的综合曲率半径变小了,接触应力变大了,接触强度降低。又:3轮的齿根弯曲应力为对称循环,许用应力为1轮的0.7倍,弯曲强度降低。第十章 蜗杆传动 10-1 为增加蜗杆减速器输出轴的转速,决定用双头蜗杆代替原来的单头蜗杆,问原来的蜗轮是否可以继续使用?为什么?答:不可以。蜗轮蜗杆正确啮合的条件中有g 1 = b2,依题意,如用原来的蜗轮,当蜗杆头数z1由1变为2,模数m和分度圆直径d1不能变,据可知,tgg增大为原来的2倍,即导程角g1增

10、大了,与蜗轮的螺旋角不再相等。因此,不再符合蜗轮蜗杆的正确啮合条件。 10-2 设计蜗杆传动时,确定蜗杆的头数z1和蜗轮的齿数z2应考虑哪些因素?答:要考虑:传动比要求;传动效率要求;避免加工蜗轮时产生根切;蜗杆的刚度要求;蜗轮的齿根弯曲强度要求;蜗杆传动的反向自锁性要求等;10-3 为什么铸铝青铜和灰铸铁蜗轮的许用接触应力与齿向滑动速度有关,而铸锡青铜蜗轮的许用接触应力与滑动速度无关?答:铸铝青铜和灰铸铁蜗轮的主要失效形式是齿面胶合,而胶合的发生与滑动速度有关,所以其许用接触应力与齿向滑动速度有关。铸锡青铜蜗轮的主要失效形式是齿面点蚀,其发生是由接触应力所致,故许用接触应力与滑动速度无关。第

11、十一章 轴11-1 为提高轴的刚度,欲把轴的材料由45钢改为合金钢40Cr是否合适?为什么?答:不合适。因为就材料而言,影响零件刚度的性能参数是其弹性模量,而在常温下合金钢与碳素钢的弹性模量值一般差不多,故用合金钢代替碳素钢并不能提高其刚度。11-2 用合金钢代替碳素钢就一定能提高轴的疲劳强度吗?为什么?那么设计轴时,若采用合金钢应注意什么问题?答:不一定能。虽然合金钢的机械性能一般高于碳素钢,但同时对应力集中也较为敏感,若对其结构及其制造工艺处理不当,则会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反而会使其疲劳强度降低。所以,当采用合金钢时,应特别注意其结构设计,避免过大的应力集中,同时注意表面粗糙度要求,提高疲

12、劳强度。11-3 在进行轴的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哪些问题?答:1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2有合理的结构,保证轴上零件装拆方便,并使零件的定位准确可靠; 3 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减少制造成本; 4 尽量减小应力集中,有足够的疲劳强度;第十三章 滑动轴承13-1 非液体摩擦的滑动轴承通常进行哪些条件性计算?其目的各是什么?为什么在进行液体动压润滑滑动轴承设计时也要进行这些计算?答:1 验算:pmp,以防止轴承过度的磨料磨损; 2 验算:pmvpv,以防止轴承温升过高而发生胶和; 3 验算:vv,以防止局部高压强区的pv值过大而磨损。因为,在液体动压润滑滑动轴承的启动和停车过程中,也是处于非液体摩擦状态,也会发生磨损,因此也需要进行上述三个条件的验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