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凹坝中学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16529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凹坝中学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老凹坝中学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老凹坝中学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老凹坝中学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老凹坝中学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凹坝中学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凹坝中学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凹坝中学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姓名: 考号: 得分:亲爱的同学,在你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1本试卷20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请将你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指定位置。3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不要在密封线内答题。预祝你取得优异成绩!一、积累与运用(20分)1抄写下面的句子,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圣火传d梦想,爱心铸就国魂! 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我们无法_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靠_它的宽度和高度来_它的容积,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A.增加扩大控制 B扩大控制增加 C.控制增加扩大3修改下面的病句

2、。(3分)空降兵部队具有机动能力强、突击速度快,可以越过地理障碍迅速向目的地投送兵力。改正: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依次是( )和( )(只填序号)(4分)_。所谓“形散”,一般指行文的结构灵活多样,手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是指文章的主题集中。了解散文的这一特点,有助于我们欣赏散文。阅读散文,_。这样,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得到艺术享受。A.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B.散文是一种最适合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文学形式C.要把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与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再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想象D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进行由此及彼

3、的联想和想象,再把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与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5.在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句子。(8分)(1)人生自古谁无死,_。(文天祥过零丁洋)(2分)(2)先天下之忧而忧,_。(范仲淹岳阳楼记)(2分)(3) 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2分)(4)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分)二、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7-10小题。(15分)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

4、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清朝艺苑注释亭林:即顾炎武。亭障:边塞岗亭、堡垒。7解释下面加线的词。(6分)(1)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 释:(2)呼老兵诣道边酒垆 诣:(3)咨其风土 咨:8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译文:_ 9上面文段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是( )(2分)A交友B考察C读书10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的哪些特点?(3分)答:_ (二)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第11-13小题。(10分)元青花之谜在青花瓷的家族里,元青花的名字一听就如雷贯耳。然而,元代青花瓷从诞生之日起,就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谜

5、团。第一个谜就是它的纹饰为什么是蓝色的。蒙古人尚白尚蓝,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蒙古当时跟西域的关系十分密切,在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异军突起,他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了西亚、中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涌入中国,其中包括工匠、天文学家、医学家等,他们带来了西域的文化。蓝色是西域波斯文化的主色调,今天去中东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到处都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建筑。第二个谜就是它的发展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它是突然成熟的。过去任何一个瓷窑,其发展脉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元青花则不然,你看见的时候,它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这有多种解释:有的说元青花不是元代早期

6、出现的,而是元代中晚期出现的,那个时候,波斯人带来了现成的原材料和成熟的工艺,元青花直接受波斯文化的影响。另外一种说法是元代以后有大量北方工匠南迁,他们绘画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来到南方的景德镇驻扎下来,在景德镇漂亮的瓷胎上重新开始作画,就跟一个画家到另外一个地方画画似的,只不过是换了纸,换了颜料而已,技艺上没有什么区别。元青花的这种突然成熟,从学术角度讲,至今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第三个谜是元青花纹饰为什么题材众多。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都是花卉、鸟兽、龙凤,后期才出现了人物题材。后期画人物的第一个原因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注意展现情节。第二个

7、原因是在元朝后期,朱元璋没有拿下江山之前,曾长时间驻扎在景德镇。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第四个谜是元青花造型硕大,大件瓷器特别多,如大盘、大罐、大瓶。土耳其的托布卡比宫里有元青花大件瓷器几十件,都是中国当时出口的。元青花大器特别多有一个原因,就是跟蒙古人的性格有关。蒙古人性格粗犷,不拘小节。比如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当中有一个“把杯”,所谓“把杯”,就是高足杯,下面的足可以用手攥着。为什么做成这样的呢?因为元人是马上民族,他骑在马上,一只手腾出来就可以攥住这个杯子。“欲饮琵琶马上催”就是这个感觉。高安出土的这个“把杯”,上面写

8、着两句诗,非常有意思:“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我能够活一百年,一年三百六十天,我天天喝醉一场,也无非三万六千场,人生苦短啊!元青花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迅速繁荣起来。后来的明清两代,瓷器都以青花为主。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正是因为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蕴藏的民族文化内涵,千百年来,它以扑朔迷离的光泽闪烁在历史的记忆中。(根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相关内容整理)11.根据文本内容填空。(3分)作者从色调、四个方面介绍了元代青花瓷的四大谜团。1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

9、作品开始逐渐增多。答:_13.作者为什么说“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请整合文本信息回答。(4分)答:_(三)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第14一17小题。(15分)吊在井桶里的苹果有一句话讲,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说的是做女儿的,特别亲父亲,而做父亲的,特别疼女儿。那讲的应该是女儿家小时候的事。我小时,也亲父亲。不但亲,还瞎崇拜。把父亲当举世无双的英雄一样崇拜着。那个时候的口头禅是“我爸怎样怎样”。因拥有了那个爸,一下子就很了不得似的。母亲还曾嫉妒过我对父亲的那种亲。一日,下雨,一家人坐着,父亲在修整二胡,母亲在纳鞋底。就闲聊到我长大后的事。母亲问,长大了有钱了买好东西给谁吃

10、?我几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给爸吃。母亲又问,那妈妈呢?我指着在一旁玩的小弟弟对母亲说,让他给你买去。哪知小弟弟是跟着我走的,也嚷着说要买给爸吃。母亲的脸就挂不住了,继而竟抹起泪来,说白养了我这个女儿。父亲在一边讪笑,说孩子懂啥。语气里却透着说不出的得意。待得我真的长大了,却与父亲疏远了。每次回家,跟母亲有唠不完的家长里短,一些私密的话,也只愿跟母亲说。而跟父亲,却是三言两语就冷了场。他不善于表达,我亦不耐烦去问他什么。什么事情,问问母亲就可以了。也有礼物带回,都是买给母亲的,衣服或者吃的,却少有父亲的。感觉上,父亲是不要装扮的,永远的一身灰色的或白色的衬衫,蓝色的裤子。偶尔有那么一次,我的学校

11、里开运动会,每个老师发一件白色T恤。因我极少穿T恤,就挑一件男式的,本想给爱人穿的,但爱人嫌大,也不喜欢那质地。回母亲家时,我就随手把它塞进包里面,带给父亲。我永远忘不了父亲接衣时的惊喜,那是猝然间遭遇的意外啊。他脸上先是惊愕,而后拿着衣的手开始颤抖,不知怎样摆弄才好,傻笑半天才平静下来,问,怎么想到给爸买衣裳的?A、原来父亲一直是落寞的啊,我们却忽略他太久太久。这之后,父亲的话明显多起来,乐呵呵的,穿着我带给他的那件T恤。三天两头打电话给我,闲闲地说些话,然后好像是不经意地说一句,有空多回家看看啊。暑假到来时,又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在电话里很兴奋地说,家里的苹果树结很多苹果了,你最喜欢吃苹果

12、的,回家吃吧,保你吃个够。我当时正接了一批杂志约稿在手上写,心不在焉地回他,好啊,有空我会回去的。父亲“哦”一声,兴奋的语调立即低了下去,是失望了。父亲说,那,记得早点回来啊。我“嗯啊”地答应着,把电话挂了。一晃近半个月过去了,我完全忘了答应父亲回家的事。一日深夜,姐姐突然来电话。聊两句,姐姐问,爸说你回家的,怎么一直没回来?我问,有什么事吗?姐姐说,也没什么事,就是爸一直在等你回家吃苹果呢。我在电话里就笑了,我说爸也真是的,街上不是有苹果卖吗?姐姐说,那不一样,爸特地挑了几十个大苹果,留给你;怕坏掉,就用井桶吊着,天天放井里面给凉着呢。B、我的心被什么猛地撞击了一下,只重复说,爸也真是的,就

13、再也说不出其他话来。井桶里吊着的何止是苹果?那是一个老父亲对女儿沉甸甸的爱啊。(选自读者2005年第13期)14文中写“我”小时候“最亲父亲”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5文中写了父亲两次不同的笑(见方框中)。结合具体的情境,说说:父亲“讪笑”的是,“傻笑”的是 。(4分)16揣摩文中画浪线的A、B句和其中加点的词,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2分,计4分)(1)A句中“忽略”的含义是(2)B句中,你认为“什么”指的是17本文十分感人。当读到什么情节(或细节)时你最为感动?为什么?(3分)答:18当“我”听到“姐姐”说“父亲”将苹果放在井里凉着盼“我”回来吃时,请你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用第三人称“她”补写“我”当时的表情、动作、神态等文字。(2分)19你是否也感受过你父爱(或母爱),说说你当时的感受。(2分)三、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