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人格风范.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165162 上传时间:2024-03-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诸葛亮的人格风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诸葛亮的人格风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诸葛亮的人格风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诸葛亮的人格风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诸葛亮的人格风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葛亮的人格风范.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诸葛亮的人格风范吴中职业高级中学 项爱康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诸葛亮的忠公体国精神,早为后人所传诵,他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后人的敬仰,他的人格魅力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本文即由此展开,分析在一定历史小说环境诸葛亮的人格风范。关键词:事业、用人、律己历史上,有过无数权倾一时的显达人物:生前声威赫赫朝野敬畏,身后则骂名滚滚令人不齿;也有些如过眼烟云,生前风光八面,身后寂然无闻。一个政治家,最难能可贵的就是生前身后都受人尊敬,敌友我各方都对之交口称赞,名垂青史,万古留芳。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尊敬的历史名人。一提到诸葛亮,三岁孩童也知道“三个臭皮匠抵得一个诸葛亮”的俗

2、语。那羽扇轻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潇洒英姿,隆中对、空城计、赤壁之战等一个又一个的锦囊妙计,令多少世人拜倒在诸葛亮的聪明睿智下。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之所以被人们广为尊崇和敬仰,不仅因为他的政治、军事才能非凡,更在于他立身行事、处世为人的道德品格高尚,体现着中华民族理想人物的人格风范,从而有一股令人折服的人格力量。一、献身理想忠诚事业献身于兴复汉室的统一大业,为之矢志不移地为之终生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体现出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和民族传统美德的人生价值取向,这是诸葛亮在政治思想上千秋万代令人尊敬之处。诸葛亮生于低级士族之家,幼年父母双亡

3、,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他在隆中一面种地,读书,一面结交朋友,敬重士林长辈,纵论天下,留心世事,一住十年。到二十七岁那年,即公元207年冬,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这既是为刘备提出的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的基本方略,也是诸葛亮自身政治抱负的写照。隆中对里所设计的兴汉定天下的基本对策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然后根据形势变化,由荆州向南阳、洛阳,由益州出秦川,两翼齐飞发动伐魏之役,一举而定天下。此后,诸葛亮尽心竭力协助刘

4、备按照这个对策去实施,刘备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后主殚精竭虑去完成未竟的事业。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如失荆州)和主观上的一些失误(如失街亭),在实施隆中对策的过程中只取得了局部的成功(如取得益州后出色的治蜀、对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和抚、对吴蜀联盟的恢复等),虽五次北伐、两出歧山而最终未能实现统一中国、兴复汉室的理想,但他作了最大的努力,尽了自己的责任。这种矢志不移、自强不息为理想而献身,为事业而尽责的精神,正是人生价值的可贵之处。尽管在他身上有着时代的局限,但就其精神实质来说是不会过时的,只是理想与事业的内涵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罢了。基于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忠诚,诸葛亮与刘备之间,形成了一种肝胆

5、相照、同心相印、相互无比信任的君臣关系。一个鞠躬尽力,一个如鱼得水,成为封建时代少见的君臣相得的典范。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托付后事时,明确告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1P160刘备这样说,很可能确实出自内心,出自对诸葛亮的无比信任。诸葛亮流着眼泪表示:愿竭尽全力辅佐太子,献出自己的忠诚与节操,一直到死。其后,他始终实践着自己的这一诺言,一心辅助刘禅,竭尽自己的全部才智。当时,蜀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在汉末三国那个乱世年代,你倾我轧,相互吞并,多少人一旦大权在握,就想背主自立,曹氏父子、司马氏父子只是其中突出的例子。诸葛亮尽管权倾朝野

6、,实际执掌着蜀国政权,但始终恪守自己的职责与臣节,为完成刘备未竟的事业,为实现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废寝忘食,昼夜操劳,不遗余力,真正达到了“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地步。这种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事业的赤胆忠诚,不能单纯以封建社会忠君思想的尺度来衡量,它是一个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表现,也是反映其思想品德和气节的一个重要方面。诸葛亮不论是在世之时还是身殁之后,蜀中吏民都对他真心相敬,魏晋方面也对他非常敬佩。公元234年春,当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杀出斜谷(今陕西周至县西南)口,发动第五次伐魏,不幸病故五丈原(今陕西郡县西南)之后,噩耗传至蜀中,举国上下无比悲痛。三国演义描写“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

7、老幼,无不痛哭,哀声震天。”史载诸葛亮初亡之时,蜀国百姓纷纷要求为其立庙,朝廷碍于封建礼制不予准许,百姓于是在巷陌、在野外逢节令竞相进行私祭,蜀后主刘禅不得不顺应民心,后下诏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时,魏将钟会率领大军至汉中,特地去诸葛亮祠庙扫祭,并严令士兵不得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诸葛亮墓葬地附近养马砍柴。诸葛亮病殁后,蜀军退走,司马懿仔细察看蜀军留下的营地,赞叹诸葛是“天下奇才”。晋武帝司马炎向蜀国旧臣问起诸葛亮治蜀情况,十分称赞诸葛亮的才能,说是“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西晋惠帝也曾论及诸葛亮的才能,并由晋臣在隆中诸葛亮故宅立碑,旌表其功德,东晋时还在隆中修

8、建了武侯祠。历代对诸葛亮敬崇有加,有口皆碑。唐、宋诗人咏赞诸葛亮的诗篇近约百首,其中杜甫咏诸葛诗即有七篇。三国演义引用佚名诗人赞咏诸葛的诗篇多达19首,这都反映出后人对诸葛的敬仰。二、任人唯贤不存偏见诸葛亮在主持蜀国军政事务期间,十分注意任用贤才,切实推行了一条任人唯贤的正确路线,不存门阀、名望、个人恩怨等偏见;并强调“治实而不治名”,注重“循名责实”,改变汉末那种名不符实、弄虚作假、表里不一的官场风气,使确有才能的人能够施展其才,名实不符、只求虚华、没有实绩的人失去市场,违反法令贪赃枉法之徒得以惩处,蜀中一时“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2 P69汉末政治腐败,突出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官场腐败。

9、朝廷公开卖官鬻爵,三公六卿和侯爵都可以出钱买到。汉灵帝出卖关内侯,公开悬价五百万钱。廷尉崔烈出钱五百万,得以升为司徒,受拜之日灵帝很后悔,对左右说卖亏了,本可卖千万。曹操父亲曹嵩的太尉之职,就花钱十万才买到。那时朝中任人唯亲、溜须拍马之徒官运亨通。这些人当官为的是鱼肉百姓,敛取钱财,一个个贪得无厌。诸葛亮对汉末的这些弊政深为痛恶,下决心革新政治。他在出师表中向后主提及两汉的历史教训时深有感触地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因而他认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3P205按照“务在举贤”的用人路线,他提出“官以能为次序,爵以功为先后”,一批本来地位不高

10、或出身低微而确有才能的人,被破格提拔任用,有的担任了要职。如“出自孤微”的张山疑,“生长戎族,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个”的王平,出身并不富贵、“妻子不免饥寒”的邓芝,都因有实际才能或军功而得到提升,或为太守,或为将军,或为蜀国著名的外交大使。蜀国后期重要将领姜维,原是由魏投蜀的下级军官,因屡建战功而提拔为镇西将军。接任丞相之职的蒋琬,本是荆州不出名的小吏,随刘备入蜀后表现出不凡的才能。当诸葛亮在五丈源病危,后主派使者前去了解诸葛亮对身后人事的意见时,他首先推荐了蒋琬。蒋琬继为丞相,很好地保持了诸葛亮奠定的政治局面。为做到任人唯贤,诸葛亮一面十分重视对官吏的考核,以求“进用贤良,退去贪懦”;一面

11、鼓励朝中下属和地方官推荐有才能的人。广汉太守姚伷,向诸葛亮推荐了不少有用之才,诸葛亮特地表扬他,称赞他,告诉大家“忠益者莫大于进人,”鼓励大家都能像姚伷那样多为国家推荐贤能的人才4 P154诚然,诸葛亮在用人上也有过失误,主要反映在重用马谡上。马谡好论兵法,但他缺乏实际作战经验。刘备临终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5P65诸葛亮没有很好听取,对马谡十分器重,用为参军,每次跟他谈论,“自昼达夜”。公元225年南征平叛时,就是这个马谡,为诸葛亮进献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对策,据此七擒七纵孟获,赢得了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真心臣服,从此未再发生叛乱。公元22

12、7年冬北伐曹魏时,也许诸葛亮看到马谡对平定南中所起的作用,任用他为前锋,不想马谡自命不凡,不听节制,也不听取王平劝谏,死搬书本上“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放弃要道,固执地扎营山上,结果被魏将张合切断水源,兵无斗志,导致失街亭、全军落败,断送了本有可能取胜的首次北伐。这是诸葛亮用人失察之处,事后他深为后悔,公开承认自己的过错,依然不失令人敬佩。三、赏罚严明躬身力行由于汉末法治废弛,特权阶层自恃“法不阿贵”,超然法律之上,贪赃枉法,作威作福,导致朝政日益腐败。有鉴于此,魏、蜀、吴三方从巩固发展自己的势力出发,都十分重视严肃法治。相比而言,诸葛亮治蜀在执法上更为公正严明,从没有

13、像曹操、孙权那样以触犯刑律为名清除异己或出言稍有不慎之士,杀戮无辜,真正做到了“赏罚必信”,“不避恩仇”,不存私见。同时,诸葛亮自己能以身作则,带头依法办事,并注意听取群僚意见,倡导集思广益,于治国理政整肃法治之中映现出其高洁的品格。公无214年刘备取得益州之后,诸葛亮辅佐刘备治蜀,一开始就从法治入手,强调严刑峻法,功过赏罚坚决依法办事。当时不少人受不了,纷纷抱怨“刑法峻急”,要求“缓刑弛禁”。法正也提出放宽刑律和禁令,建议多施恩惠和安抚。诸葛亮未加采纳,认为法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看到蜀地跟当时其他地方一样,多时失掉刑罚威严,当官的没有约束,导致出现许多弊端。他说:“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

14、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於斯而著(即这是很明显的)。”6P30为规范依法办事,诸葛亮治蜀时专门制定了一部法律,名为蜀科。根据法律,对违法失职者无论职位多高,无论跟自己的私人交情多深,一律依法处置;是凡对于国家有贡献者,则给予奖赏,不管他地位的高低如何。挥泪斩马谡,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马谡临终前给诸葛亮的信中说:“明公(诸葛亮)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说明他俩的交情是很深的,但诸葛亮并没有因私交而免其死罪,马谡也深知诸葛亮不会宽宥自己,他在信中表示愿受杀头之罪,“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蒋琬为诛马谡之事对诸葛亮说:“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

15、惜乎!”诸葛亮垂泪道:法律是不能乱的,如今四海分裂,兵交方始,如若废法,何以讨贼!诸葛亮执法严明,在对待彭漾、廖立、李严等人的问题上,同样如此。益州治中彭漾怀有野心,先是被贬为江阳太守,后因企图煽动马超叛乱被马超告发,即被处死。长水校尉廖立,曾被诸葛亮认为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刘备病故后骄傲自大起来,抬高自己,攻击别人,制造分裂,被废为百姓,务农偏远之地。李严是与诸葛亮一起聆受刘备托孤的重臣,曾被诸葛亮所倚重,委以要职。后来在第四次北伐中负责运送军粮,时遇天雨,运送困难,李严怕追究运粮不及时的责任,密派使者假传后主之令让诸葛亮退兵,葬送了这次北伐。退兵后他又故意惊讶地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并

16、向后主进表,说退兵不是真退,而是想诱敌深入。左右逢源,上下其骗。诸葛亮以其前后书信手笔揭穿其骗局,廓清事情的真相,毅然上书后主,李严被革职罢官,发往外地为民。7P178在法律面前,诸葛亮把自己摆在跟大家同等的地位。马谡失街亭导致首次北伐失利后,他上疏后主,承担失败责任,表明问题全在于自己用人不当,请求自贬三等,以惩罚自己的过错。同时,专门写了劝将士勤攻已阙教一文,公之于众,以表示引咎自责,鼓励大家从国家利益出发,勤攻他的不足之处。他严格要求自己,平时注意听取大家的意见,手握大权而不独断专行,唯我是从。他倡导“集众思广忠益”,成为“集思广益”这一成语的由来。南郡枝江人董和,为人耿直,办事认真,刘备定蜀后任命他为掌军中郎将,协助诸葛亮处理军机事务。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经常提出不同的看法,跟诸葛亮争辩,甚至为处理一件事务向诸葛亮先后提过十次意见。诸葛亮对董和这种直言不讳的精神非常赞赏,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