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强人七种外语习得之心路历程.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164571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8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习强人七种外语习得之心路历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语言学习强人七种外语习得之心路历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语言学习强人七种外语习得之心路历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语言学习强人七种外语习得之心路历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语言学习强人七种外语习得之心路历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言学习强人七种外语习得之心路历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习强人七种外语习得之心路历程.doc(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的外语,我的路(姚小平) 作者简介:姚小平,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外语教学与研究双月刊主编,当代语言学、语言研究、语言科学、外语学刊杂志编委,沈阳师范大学、北外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福建师大、西南师大、西北师大、东北师大等校兼职教授。无党派。 主要研究兴趣:语言思想史,文化史 引子 英语 法语 西班牙语 俄语 日语 德语 古希腊语 拉丁语 引 子 今天有幸来到贵校,与朋友们交流学习外语的心得。一说到外语,诸位想必马上就会问:你是学哪一门外语的?是哪个外语专业的? 不知有多少次,被这样问过,每一次我都会有些犹豫,不知怎样作答。如果按学习的年头来计,最早开始学、并且

2、学得时间最长的是英语;况且,因为身在外语学院,一般说来要有一个固定语种的“籍贯”,这样我就被归到英语专业一边,多年来一直是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可是,我所译的西学著作,包括商务印书馆出的两本和湖南教育出版社的一本,是从德文直接翻译过来的,有相当的难度,所以学界不少人就以为我出身于德语专业;而如果回到研究生时代,我的第一外语的确就是德语。但在这之前,在大学里,我却是在俄语系,拿的是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我的外语,学得比较杂,不像外语界多数教授,能够“从一而终”,成为某一门外语的专家。准确地说,我现在的专业是语言学,而不是哪个外语专业。我也不是外语教师,而是一个语言学家,即英语所

3、谓“linguist”。所以,我在这里讲怎样学习外语这个题目,也会穿插着讲一点语言学的知识。语言学家当然是研究语言的,却不一定要懂很多种语言;会讲很多种语言,那是一种本事,那样的人叫“polyglot”。但哪怕什么外语也不懂,只会汉语一种,也可以当语言学家(二十世纪以前中国的语言文字学家,或者叫“小学家”,就没有几个通外语的)。就好比武林豪杰,只要把本门功夫学到家,照样可以打遍天下。不过,如果能懂一点人家的路数,胜算毕竟多一筹。同样的道理,多学几种语言,对世界诸语言的感性认识就全面一些,从事理论语言学研究时可以避免以偏概全;特别是,透过语言看到的世界也更加丰富多姿,其中的妙趣难以言表,只有自己

4、才能体味。 一、英语 在座诸位想必大部分来自英语专业。即使不是英语专业的,学德语、日语的朋友,既然在中学里都学了英语,而现在还在当作二外来学,那么肯定也是懂英语的。所以就让我从英语开始来讲我学外语的故事。 我的英语基本上是自学得来的。父亲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学的是历史。那时燕京很多课程用英语开设,学生无论读哪一科,都不能不懂英语。而父亲早年就读于一所教会中学,英语本来就有基础,后来又曾去洋行实习,还在中学、大学教过英语。可是不知为什么,在文革期间那样空闲的年头,他也没有教过我;就连指点一二这样的事,也记不得是否有过了。不过,他为我买了不少英文读物、课本、工具书等,有些保留到了现

5、在。但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这些买来的书,而是父亲自己译的天方夜谭(Th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现在多称一千零一夜)。那是解放前的版本,书页已经泛黄,封面用布浆过,可惜抄家时被没收了,没能再讨回来。 我最早接触英语,是在1967年进中学之后,所谓“复课闹革命”,就是在那一年。老师教完二十六个英文字母,便开始领我们读“long live Chairman Mao! A long, long life to Chairman Mao!” 对这样的中式洋话,大家起初还觉得新鲜,但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加之英语老师的江浙口音很重,怎么听也像在唱滑稽,而不像是外国话。不过我还是觉得

6、蛮有意思,而且有一天,我突然对音标着了迷,心想:这东西倒不错,把它掌握了,就能读出每个英文词的音,再学会查字典(这比学音标还要简单!),英语不就学会了么?这是我开始学外语后产生的第一个天真的想法。于是我抄下几十个国际音标,拿去问父亲,可没想到他一个也读不出来。他说,他们那时侯根本就没学过这种东西。他的回答让我非常失望。这怎么可能呢?不懂音标,怎么能学英语,怎么学好英语呢?那时的我,就是这么幼稚,连音标只是几十年前的发明,而英语却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个简单的道理,竟然也不明白。 从父亲那里得不到帮助,我只好去找弄堂里一个复兴中学的高中生,向他讨教音标的读法。靠了他的点拨,费了一番工夫,我终于把音标学

7、会了。可是一开始,由于老师的关系,也由于缺乏听说的环境,我的发音肯定是很糟糕的,以后听了英语广播,才逐渐纠正过来。模仿发音的能力想必是一种普遍的语音能力。一个人如果能够把一种外语的语音语调学得像模像样,那么他学起其它外语或者方言来,多半也能把发音模仿好。实际上,很多人都具有这种普遍的语音能力,所以能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说一口好听的英语。但也有一些人,怎么都学不像,口音很重。只要不妨碍理解,语音语调略差些,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就像说普通话,从我们江浙人口中说出来总不免带一点吴音,但一般不会影响交际。就语言的构造来看,语音终究只是它的外壳,词汇和语法才是实质。 现在人们学英语,面对铺天盖地的教科书

8、和教辅材料,要为怎样选择、鉴别而发愁。我们那时候却省心,不存在这一问题。1970年,我随大批上海知青下了乡,来到黑龙江省嫩江县的一个山村,住土坯房,谁土炕,干各种农活。那是真正的农家生活,整整八年,那样的日子很无奈,也很浪漫。我的第一本英语教科书是谢大任主编的医学英语第四册。不是因为我喜欢那里面的医学名词,而是因为根本就觅不到别的教科书。到1972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广播英语”节目,这样我就可以利用回沪探亲的几个月,跟着电台读英语。只是那时还没有录音机,返回农村后,便失去了收听广播英语的机会。好在我有一架不错的收音机,可以收到BBC、VOA、Radio Moscow等许多外台的英语节目

9、。这架收音机伴随我度过了许许多多个日夜,我的英语听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它帮我练出来的。如今常有学生问,“听力应该怎么练?为什么我总是听不懂?”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如果听力不好,一般说来应该到两个方面找原因。 第一,如果有一篇东西,里面一些关键的词我们不认得,或者对其中的句型不熟悉,语法关系不明了,那么听的时候就时不时会卡壳。所以,足够的词汇量和句型、语法知识是听力的基础。也就是说,良好的听力首先取决于熟练阅读。 第二,假如我们读一篇东西,既没有生词,也没有句型语法方面的困难,可是听的时候还是跟不上,反应不过来,那肯定是因为听得太少。坚持多听、反复听,时间长了自然就能听懂。我们通过阅读学到的词汇,或

10、者背下来的词,虽然可能记得很牢,但是在听的过程中,要在一瞬间把它们从记忆库里调出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不断操练。 从听不懂到能听懂,中间会有一个似懂非懂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有些人会长一些,在有些人则短一些。无论怎样,都不要放弃努力。保持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逐渐聚积词汇,同时坚持经常听。最好每天都听。像做任何事情一样,信心非常重要:只要相信自己能听懂,就终有一天能听懂。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在听力上有了一个飞跃。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经过几年积累,到197576年的时候,我看英文的北京周报已经很少遇到生词。可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听电台的英语广播,思维却跟不上,明明听起来像是熟悉的词,不是意

11、思想不起来,就是辨不清词与词的关系。有一阵子,我听英语广播简直上了瘾,整日整夜地听。因为在农村的最后两年,我得了一份好差事,当了知青集体户的火头军,于是就有更多的时间学外语。白天做饭、收拾园子时,我总开着收音机;夜晚躺在被窝里,插上耳机,则能听得更专心。不知有多少回,醒来时发现收音机里还在说话。常有老乡来串门,好奇地问我总在听些什么,我就说,这是“上海话”。(要知道,那年头收听外台是要冒风险的,叫做“偷听敌台”,足以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就这样过了许多日子, 有一天夜里,我听着听着忽然开了窍,感到聆听广播无非就是在读一本书,词语一个接一个在眼前跳出,呈现为清晰的视觉符号。能有这种感觉,或许也是

12、因为听和读有着密切的关系吧。总之,那真正是一次质的飞跃,这之后,虽然仍会有听不懂的时候,但大都已是内容的问题,语言本身的问题不多了。 刚才说,要想听懂英语,词汇量要足够大。那么,怎样才能更快更牢地记住词汇呢?这也是初学外语者常问的问题。我想起自己初学的时候,跟大多数学习者一样,也曾为怎样记忆词汇而苦恼,并且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无非是把生词、短语抄在纸片上,每天诵读几遍。起先我给自己规定了一个量,每天至少背记多少个生词。凭借年轻时的好记性,一开始按照“指标”强记单词,保持相当的进度并不难。但到了一定阶段,我发现新词越来越难记,不得不放弃了定指标的做法。那时并没有象样的教科书,更没有好的读物,于是

13、我便读起英汉词典来;边读边对词语做些归类,比如把谚语归作一类,把惯用语专门抄在一起,把动植物名称、金属名称、亲属称谓等等分别抄录。这样把词典读过一遍,做了词语摘编之后,脑子里过去零碎分散的词汇像是变得整齐而系统了,相关词语的各种联系也清楚了。那时分类集中背记过的词汇,有些知道今天还能脱口而出,比如 : arthritis(关节炎) appendicitis(阑尾炎) bronchitis(支气管炎) conjunctivitis(结膜炎;沙眼叫trachoma,中文学名是“颗粒性结膜炎”) encephalitis(脑炎) hepatitis(肝炎) meningitis(脑膜炎) nephr

14、itis(肾炎) pneumonia(肺炎) pharyngitis(咽喉炎) tetanus(破伤风;俗称lockjaw) tracheitis(气管炎) tuberculosis(结核,特别是指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TB) 那时还没有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这个词,否则也就一起背了下来。人类面对的疾病越来越复杂,所以病的名字也越来越冗长,不好记了! 我那样把英语词典当作书来读,现在看来精神足可嘉许,而那行为本身则不足仿效。现在大家学英语,大可不必再捧着词典啃读;即使有时间、有兴趣读,也不必去做分类摘抄,因

15、为市面上早就有了英语分类词典(thesaurus)。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学到的词语,存入大脑词库(mental dictionary),想来总是分门别类储藏的,而不会七零八碎胡乱堆积。只是我们看不见、也意识不到自己脑中的词库是什么样子。所以,外语学到一定程度,就不妨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词库清理、归整一番,看看哪些东西磨损(遗忘)得差不多了,需要更新一下;或者还缺哪些东西,及时作些补充。这样来清理自己的词库,也符合语言学的理论。语言学上有一种说法,叫 语义场(semantic field),意思是,词汇是一个大系统,里面又有许多中小系统、微系统。词语都是一群一群存在的,意义相关的词,例如上面说的各种疾

16、病的名称,处在同一个语义场中,就好象物理学上的场,磁场、电场、引力场之类,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把同属一个场的所有成分捆绑在一起。 语义场是词汇存在的一种方式。在语义场里,词与词之间是类聚关系;同属一个语义场的词,是同时共现、并列存在的。一个个的语义场,好比大大小小的抽屉,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类词语,我们要用的时候,就打开抽屉去找。当然,这种找的过程可能只有零点零几秒,是神经元(nerve cell)的活动。 除了语义场、类聚关系,词汇还有一种存在方式,也很重要,那就是组合关系。我们平常说话,就是根据一定的规则把词汇组合起来,以构成句子。上面说,处于类聚关系的词是同时共现的,而处于组合关系的词,则是按时间的顺序先后出现的。例如,“I drink water”这句话,三个词必须一个一个地说。电视里的全国城市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