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雨霖铃教案.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315798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2雨霖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22雨霖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22雨霖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22雨霖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22雨霖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22雨霖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2雨霖铃教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22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2、鉴赏意象,把握婉约派的特点。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教学重难点: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2、品尝诗词意象,体会感情。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之前在讲毛泽东诗词两首的时候说过,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这个多情浪子的世界。(板书题目)二、作家作品简介: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识了很多

2、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送。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根底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唱歌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这支曲原来就是寄予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二、整体感知课文。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哀痛、凄清2、指导诵读,订正字音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

3、后的情景和苦痛心情三、详细赏析课文1、上阙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大事。勾画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黄昏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

4、凄切”。“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1)这写什么?(写情)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冲突冲突何其锋利。“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1)你怎么来对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便是

5、他的内心独白。)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风光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2、下阙赏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动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

6、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溶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2)“清秋节”一词,照顾前面哪句?(寒蝉凄切)明确:前后照顾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气氛。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毕竟好在什么地方?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消失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旧鲜亮的留在心上,而前路

7、是“千里烟波”,连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争论3分钟,谈谈看法。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躲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争论)教师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加了抒情颜色,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呈现出微妙的心理活

8、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表达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3)词人采纳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根底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行分,相互衬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由于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

9、。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观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动。“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如同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四、整体归纳: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留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纳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

10、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气氛。五、小结:今日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尝词中意象,体会感情。在此根底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黄昏”,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到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旧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六、拓展思维:我们学习了雨霖铃这首词,结合柳永的身世背景,请你谈谈你是怎么对待柳永这个人的?

11、言之成理即可。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常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怜悯她们的不幸遭受。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予,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的词作也因此广为人所知。七、布置作业:1、完成创新训练中雨霖铃的内容。 2、预习声声慢八、板书设计:雨霖铃景情别前寒蝉骤雨长亭悲戚(实)别时兰舟烟波暮霭楚天不舍愁苦(实)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孤寂落寞(虚)雨霖铃课型讲授课一、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2、详细体会这首词情景交

12、融的艺术表现手法。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消沉的负面影响。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感受、体会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三、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争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二)简介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及柳永,大家或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识,但他

13、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酷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动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方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地:(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晏殊:蝶恋花艰难探究(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执着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

14、代词风”。(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三)整体点拨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索:1、这首词是按什么挨次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板书:(线索)(重点)离别前:勾画环境离别时:描写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展)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衬托出离人此时内心肤浅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

15、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值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督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画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状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哀思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哀思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宽阔的天空。【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宏伟的气概

16、之感?【讲解】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落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第5句:点题。用“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比照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第6句:名句。是的想象。(鉴赏见后)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小结归纳】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明显,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