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年例研究分析.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151814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白年例研究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电白年例研究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电白年例研究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电白年例研究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电白年例研究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白年例研究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白年例研究分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乡电白的年例 AP0901318 林晓梅在我们的家乡电白,什么是最令人怀念的?应该就数我们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了吧。因为那是一年一度的,也成为了我们一年里面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但是年例的由来是怎样的呢?据父老相传,年例和洗太夫人有很大的关联,年例活动是由洗氏家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就成为了今天的年例。洗太夫人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在年例中“游神”所用的神像中,便有洗太夫人的塑像造型。她在我们当地人心中的地位,就像神一样崇高。或许把洗太夫人尊为神只是我们延习了祖先的做法,把拜洗太夫人仅看成是年例的一种形式

2、。但其中所包涵的那种文化内涵,是泯灭不了的。洗夫人文化使年例更具历史意义,它传承的不是只有封建的迷信思想,还有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精神,至少我认为是这样的!在年例这天,外出的人大都会返回原来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会维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在年例开始前,我们各家各户就会准备鸡肉,猪肉,鱼做成一副“三牲”供菩萨享用,叫做“摆忠”或摆灶,一般是在正月年例的夜晚,但是我们在我们村子里,就是到了年例的第三天,因为不止我们这一村过这个年例,那就得等其他村拜完神才到我们,我们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把这叫做“神过门”。 每个地方的游神时间一般都是年例当日,有些

3、地方是中午或凌晨,各地不尽相同。而游神的队伍,是正月初(年例前),村民们通过抽签等各种方法组成的。有负责担彩旗的,有负责抬鼓,有负责敲锣打鼓的,还有许多村中的小孩和大人手拿自制的火炬跟随队伍,而其中抽中抬菩萨的村民更是被大家认为的幸运儿,因为大家都相信抬菩萨来年会得到菩萨的保佑。这样一队庞大的游神队伍在村中游行,接受村民的朝拜,煞是壮观。正年例的早上,菩萨出游巡门,人们抬着菩萨挨家挨地走,还跟着个道士,到了一家就手舞足蹈,念念有词,陪着菩萨共舞,十分滑稽热闹。如果村子很大,菩萨就要从早都晚不停地巡门,求能完成任务,这一天还会有许多其它的节目,如木偶戏,舞狮,看大戏,放烟花等等。迎神的气氛越来越

4、浓,可以看到,可以听到,也可以闻到。忽然,一阵罗鼓响起,人们的表情立刻敬畏起来,目光投向一个方向:神正向他们冉冉走来。神是威武地坐在轿里,被仪仗队送着的。自然有鸣罗开道,有鼓乐齐鸣,有旌旗招展于是事先连好的爆竹震耳欲聋地响起,报告人们的无限喜悦和尊敬;成捆的纸香火光闪闪地燃起,表达着人们对神的无限慷慨和虔诚;浓烈的烟雾遮天敝日地腾起,衬托着神的慈目笑颜。唯有那些由鸡领衔的供品一动不动,静待神的唇温。神被抬着绕供桌绕了三周以后,停了下来,尽情接受人们的祭,于是一些人(多是老年人、妇女和凑热闹的孩子)开始俯下身来,不住地叩头、祷告过完每户人家的门后,然后我们各家各户都居中在一处一起拜神,后是大放鞭

5、炮。这一天主人还会邀请诸多朋好友,开怀畅饮,热闹非凡。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火烧纸船,菩萨回庙,年例也就此结束。在年例当中,还有一项非常热闹的内容,那就是宴请客人。宴客就是所谓的 “吃年例”了 ,这也是我们现在过年例的重头戏。宴请客人,这是年例活动中的一外最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为神准备的丰盛的供品,在神的面前大大方方地摆放了一阵以后,又丝毫无损地拿回了家,经过一番深加工,摆到了餐桌上,让客人大鱼大肉大食一餐。 年例请客可不像目前一些人为了求人办事那种宴请具有明确的走人情的目的,年例请客是为请而请;来的客人主人可以不必熟悉,甚至从没听说,就连我有些亲戚过来有时我感觉我从来都没见过,可是父亲还

6、是会给我介绍这是我那家亲戚,等等,随着亲戚或朋友来了,一概欢迎,甚至多多益善,来客越多摆的台数越多就证明该户人家越兴旺。相反,谁家来的客人少,会感到门庭冷落。我们是为了庆祝旧一年的顺利和祈求新一年的吉祥,为了一种人气。同时也让我们能够让我们一家人的朋友,亲戚相聚一堂,互相认识,增加我们之间的交流,这应该也算是一种遗风。但是在年例里我现在最讨厌一件事就是在我们宴请客人时会有一些团体和尚到我们家门口乞钱,一开始我们还挺有善心的,会给些钱给他们,可是给了一个,接下来又有几十个和尚过来,令我们都对他们感到心灰意冷,看到都觉得有点心烦,在年例当中,还有一项内容,我比较喜欢的,特别是小孩子们就更加喜欢了,

7、那就是我们的村委在过年例时会邀请一些戏班到我们村子里唱粤剧。那么就会在我们村子里搭建一个戏台,然后那些人晚上就会在那里表演粤剧,然后村里还会有些人在那里摆摊设点,卖烧烤,卖些小孩子玩具,还可以玩游戏如:套圈圈等,老人孩子都喜欢,老人可以去戏台边听戏,怀念一下当年的岁月,想着这年代身边哪还有人唱粤剧给他们听呢?说到这里都替老人们感到心酸。小孩子们就更别说了,他们不是喜欢听戏,而是喜欢去那里买自己喜欢吃和玩的东西,!所以,可以想象得到当天的热闹情景了。还有一个老人跟我说过,就是如果你听戏时听了一开始的那一出,那就一定要去听最后一出,涂个有头有尾的好运!现在,我们做“年例”,除保留一部分传统节目外,

8、又赋予新时代的内容。适逢年例节,每村每巷搭起牌楼,沿路彩旗飘扬,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好友。邻近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甚至素不相识,登门也是客,主人会热情款待招呼茶饭。而放电影、演戏剧、音乐会等健康向上的节目也日渐成为人们的新选择。 每年的“年例”期间,广东、广西有近百个粤剧团活跃于粤西地区各村庄演出。像市郊分界圩的年例,几乎每年都会请来省级一流的剧团演出,甚至一些大腕明星也来上场助兴。分界圩正月十九做年例时,街上人山人海,表演节目丰富多彩,圩头圩尾两地居民竞唱对手戏,巡游队伍渲染气氛,数万群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现在茂名的“年例”,以独具地方特色和传统的“奇”,吸引了越来越多

9、的海内外人士,一些民俗专家和学者对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广州的一些旅行社为此还专门推出到茂名感受年例文化和气氛的旅游线路。茂名依山傍海,旅游资源丰富,再加上特有的“年例”风俗节日,其融入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将有广阔的前景。传统的年例的主要形式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但是我现在已经一名大学生,用科学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年例其本质是一种迷信活动,即便是现在年例形式,也充满了迷信色彩。文革时期,年例曾被当作四旧,被禁止。直到改革开放,各农村又恢复了做年例的习俗。年例是大吃大喝的一连串的迷信活动。现在的年例则更加注重门面工夫,许多人都是利用年例大讲排场,以显示自己的财势、地位,以

10、至于造成铺张浪费,互相攀比不良风气。这的确是年例横不利的一方面。许多人都对年例这个习俗有争议,尤其是它所表现出来的迷信色彩。现今的年例已经基本摒弃了迷信色彩,但亦产生了一些其他不良风气.如人们间籍做年例的排场,人气多少来互相攀比产生浪费等.这些问题仍是存在的,但我们等多的是做年例,吃年例.只是为了在岁末年初中,亲朋好友一聚,彼此串门,联络感情,也是对一年辛劳工作的告慰和对来年的期盼。所以,现今我们人过的年例已经大部分摒弃了其迷信色彩,俨然成为我们粤西人别具风格的狂欢节!作为一个粤西人,有理由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别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而自豪!但作为一项自古沿袭的民间习俗,它表现的更多的应是优良的传统,具

11、有多方面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与外部世界接触的程度加深,尤其是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经商者越来越多,大家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家乡传统的“年例”逐渐有所忽视,年例气氛已是消淡了许多,其它的各种庆祝活动也正在减少,近几年,已经难得再见舞龙、做大戏、鬼仔戏、木偶戏等庆祝活动了。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传正面临着灭亡的危险。这当中也有一部分青少年是因为工作逼迫,过完春节后即匆匆离乡,但是他们对“年例”已不太重视,在他们的同辈中,许多人都认为“年例”可有可无。有人把年例解释成年年有例。年例已成了茂名人每年必过的节目,好同过年一般,甚至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人们每年回到乡村过年例

12、,并不仅仅是为了拜神,等迷信活动。更主要的是年例已成了他们心中的一种寄托,是年例加强了我们的乡土情结。每年年例人们都会如过年般重聚在一起庆祝,还宴请朋友分享这块喜庆。因此年例也成为联系亲情、友情的一条纽带。年例乃是粤西岭南这一带独特的节日,它不比春节、中秋等全国性的节日范围之广,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传统的习俗。就像傣族的泼水节,年例是当地独有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至于庆祝的形式,也表现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精神状态。许多办年例的人认为办好了年例就能够保证今后的一年风调雨顺,虽然不科学,但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不知支撑了我们村子里多少在困境中挣扎的人。年例的独特性也增强

13、了我们一种乡土优越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节日,无疑是值得自豪的。但是,我们村里年例当中的一项便是宴请客人,那是需要花费我们行业内多心思和金钱的,每一个年例估计要花费好大大几千块,现在的我们村子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没钱了就算去借也要借到钱做年例,不管怎样都要做年例,就算把钱花光了,如果是没钱给孩子读书了,那就再去借,就是这样,很多户人家就是把钱花在了年例上,但是孩子的读书费却是借来的,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怎样去解决呢?座位一位大学生,对于我们村里的特色民间传统我们的确是要好好传承,但是这样的形式我们有部分村民已经无法支付得起,那我们还需要注意这么多形式吗?是否可以把这样的形式省略了呢,毕竟年例里也不是只有这一项内容,我们需要展望未来,要为孩子们着想,毕竟,必要我们是有心的,那联络朋友和亲戚的感情也不一定得有这样的形式,对吧?我们对于这样一个年例,又是自豪,又有一点感伤,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好好传承我们的特色民间活动年例,好好发挥我们的人文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